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永平

增加 12 位元組, 3 年前
增加內部連結
李永平曾表明他遠離當代華人日常口語的小說語言苦心操作,其實是一種復古運動—「為的是要治煉出一種清純的中國文體」<ref>黃錦樹,《論嘗試文》,麥田,2016年8月9日,頁216。</ref>。他窮其一生,尋找自己的語言。他曾說過:「語言,是我身為小說家一輩子最大的痛。<ref name="關鍵">[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9434 李永平:我的故鄉,我如何講述]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2017/09/22。</ref>」
由於出身馬來西亞,出生在原為[[英國]]殖民地的砂勞越,中文其實並非他的母語,他曾說家中使用的語言複雜,因為父母親是廣東省揭陽縣人,是客家人,可是小孩並不會講客語,而是用華語、英文、一些馬來語,念初中時才開始堅持用華文寫作。而第一篇小說〈婆羅洲之子〉的前身,是在高二時所創作,當初投稿被退稿,並收到嚴厲的回信,信中說:「要成為真正的南洋作家,你一定要用我們婆羅洲使用的華語,來講婆羅洲的故事。」之後他重寫後再次投稿參加比賽,利用獲獎獎金來台灣就讀國立臺灣大學,並獲得系上老師[[王文興]]指導,創作了〈拉子婦〉,但因為系主任[[顏元叔]]的提醒,又再度修正自己的中文。他大量地閱讀在台灣可以看到的三〇年代作品,並從中國古典文學《 [[ 紅樓夢 ]] 》、《 [[ 金瓶梅 ]] 》《 [[ 醒世姻緣傳 ]] 》中萃取出他自己的文體,以他自己塑造出來的中國北方語言,創作小說《吉陵春秋》,沒想到在當初的戒嚴時代,竟被告發說是模仿[[茅盾]]的作品,雖然這個作品獲得好評,李永平因此走紅,但他卻始終認為自己用虛假的語言來描寫一個虛假。後來他又試圖創造另一種語言,創造了《海東青》,最終在他以童年故鄉為創作題材的月河三部曲《雨雪霏霏》、《大河盡頭》、《朱鴒書》找到一個平衡,一個折衷點<ref name="關鍵"/>。
他對文字的精琢細磨,被文壇譽為「文字煉金師」<ref name="一鏡"/>。
13,4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