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端棻

增加 3,165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在北京大学校史馆,至今陈列着李端棻向光绪皇帝所上的《请推广学校折》。贵州大学的校庆,由原先的1942年往前推及1902年,也是李端棻的大功。在《清史稿》卷四百六十四中有《李端棻》列传。
 
==年表==
 
李端棻(1833年~1907年),字苾园,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清泉县(今衡阳市衡南县)人,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人,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由叔父李朝仪教养成人。
1852年,李端棻补博士弟子员。
 
*[[同治]]元年(1862),应顺天乡试中举,次年会试中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 。以直言不讳著称,擢内阁学士,为大学士倭仁、尚书罗敦衍所器重。
*同治十一年(1872)出任云南学政时,正当云南政局混乱,文教事业每况愈下,跋山涉水,足迹遍全省,认真考核各地生员,多方促进。不数年,云南的文教大有振兴。
*因文学而受清同治、光绪两朝知遇,历任山西、广东、云南、四川及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及顺天乡试、会试总裁 ,全国会试副总裁。
*[[光绪]]十五年(1889年),李端棻主考广东乡试,十分赏识年仅十七岁的梁启超,将堂妹李惠仙许配给梁启超,后迁任刑部侍郎、工部侍郎、仓场总督。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在全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奏请改革专习考据、词章、帖括的旧式书院,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首都设京师大学堂,各省的府州县遍设各级学堂,开设外文、算学、天文、地理、格致(理化)和外国历史;还建议设藏书楼(图书馆)、仪器院、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遭到清朝王公大臣奕䜣、刚毅的反对,暂时搁置。后来李端棻的这一奏请,旋即被总理衙门审议通过和光绪皇帝降旨允准,于两年后逐一付诸实施,为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敲响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丧钟,拉开了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序幕。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前,李端棻向光绪皇帝密荐康有为、谭嗣同,变法时,李端棻积极参与,光绪帝将其破格擢任为礼部尚书,大力推行新政 。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李端棻被革职流放新疆,中道滞留甘州。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赦回贵阳。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贵州巡抚聘李端棻主持贵州经世学堂讲席。 李端棻、于德楷、乐嘉藻(采丞)、李裕增四人出于“谋黔省教育之发展,振兴贵州文化,培养新学师资以应教育发展之需求”的目的,创设贵阳公立师范学堂(该学堂是贵州第一所师范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底,李端棻联合士绅于德楷、唐尔镛、任可澄、华之鸿等,将原设北书院的贵阳府中学堂移至雪涯洞,改设为贵阳中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贵阳中学堂改称通省公立中学堂。贵阳公立师范学堂更名为贵州优级师范选科学堂。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1月17日,李端棻在贵阳逝世,终年75岁。从弟李端榘子葆忠嗣,由继子李葆忠将李端棻葬于贵阳大关口 。
 
 
 
 
 
==贵阳一中李端棻中学==
[[File:贵阳一中李端棻中学.jpg|缩略图|右|贵阳一中李端棻中学]]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