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刘勰

增加 2,539 位元組, 5 年前
继续编辑,扩充
'''刘勰'''字彦和,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一生仕途坎坷,虽担任过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其代表作《文心雕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
[https://mp.sohu.com/mpfe/v3 <img src="http://187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12/23/14/25/11f0b6ce576g213.jpg" alt="浮来山定林寺校经楼刘勰雕像" width="600px400px"> <br> <浮来山定林寺校经楼刘勰雕像,图片来自搜狐号>]
== 生平简介 ==
刘勰大约出生于宋明帝泰始初年(465—467),卒于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前后,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汉族。他的祖父刘灵真,系刘宋王朝的司空刘秀之的弟弟;他的父亲名刘尚,曾任职级不高的武官越骑校尉。<ref>王志彬译注. 《文心雕龙》前言</ref> 刘勰是汉朝皇族后裔,祖先是汉高祖刘邦最长庶子齐王刘肥。但“刘勰并不是出身于代表大地主阶级的士族,而是出身于家道中落的贫寒庶族。”<ref>王元化. 《文心雕龙创作论》</ref><br><br>
少年贫苦<br>
“勰早孤,笃志好学。”<ref>姚察. 《梁书·刘勰传》</ref> 刘勰七岁左右时,父亲刘尚在保卫首都的战争中阵亡,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然而在他二十岁左右,母亲也离他而去。 命途坎坷 ,但这些都 夺去刘勰的志向。“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 <ref>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ref> 自七岁起,刘勰即对未来怀有美好憧憬,颇有些自命不凡的意味。<br><br> 理佛 著书<br>“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ref>姚察. 《梁书·刘勰传》</ref> 为母守孝三年之后,刘勰进入了京师建康(今南京)的钟山名刹,香火鼎盛的皇家寺院——定林寺,此时的刘勰应已 具备 好的儒学文化基础。此后十余年,刘勰作为佛教大师僧祐的助手,整理校订经卷,完成了大丛书佛教经论的编订这项巨大的工程,经僧祐审阅,成为定林寺的传世经藏。 在此期间,刘勰虽在寺院的氛围下日夜熏陶,博览群经,在佛学方面达到了“博通经论”的程度,但他 沒有剃度出家。<br><br>著书立言<br>“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ref>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ref> 定林寺期间, 三十岁的时候 刘勰 做了一个梦,梦见 自己 手拿 丹红 祭器,跟随孔子向南方走。刘勰对孔子推崇之至,认为孔子是“大圣人”, 而在 对于孔子的经典著作,刘勰有心想要 注释 经典方面 弘扬 已有诸位大儒在前 ,自己够不上一家之言。而文章的作用,才是经典的旁枝,方方面面都离开不了文章。文人的写作风气浮靡贵奇,远离文章根本,与《周书》的论辞和孔子的教训所说的“不要好尚奇异”和“攻击声讨异端”相违背,因此,刘勰决定——“论文” -------待继续------------<br>刘勰认为与他近代的诸论文者,各自阐述了一种理论和,较为片面,少有观察到整个创作理论的,没有人去“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文心雕龙》一书的写作,刘勰从文章根本入手,加之“师乎圣,体乎经”,按照理论系统排列确定各篇的名称,合于《周易》中的“大衍”之数五十,其中说明文章功用的有四十九篇,第五十篇为序志,依古例置于全书之末。刘勰以精湛优美的骈文笔法,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文学语社会变迁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范文澜]]曾说,“系统地全面地深入地讨论文学,《文心雕龙》实是唯一的一部大著作。”<ref>{{cite news | url =http://wemedia.ifeng.com/6601467/wemedia.shtml | title = 作品介绍 南朝第一才子刘勰的佛门因缘 | author =大象佛学图书馆 | work =大风号 | date =2017-01-01 }}</ref><br><br>仕途坎坷<br> 刘勰的《文心雕龙》虽 写得很好,但是由于作者的社会地位很低,如果没有当时的名人加以评点,大家都不会承认他的著作。在《文心雕龙》问世以后,刘 希望能得到当时文坛领袖、身居高官的沈约的评价,便背负书稿,拦车献书。之后,沈约对刘勰大为赞赏,认 他“深得 长于佛 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 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心雕龙》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不久,经沈约的推荐 刘勰便“起家奉朝 ”,开始了16年仕宦生涯。刘勰38岁开始从政,15年间,做过七品县令、从六品王府步兵校尉、六品将军府秘书、六品太子府机要秘书(东宫通事舍人)等职。 <ref>{{cite news | url =https://wenku.baidu.com/view/b727ac8c852458fb760b56b0.html | title =刘 的生平(权威详细) | work = 百度 。有敕 库| date =2015-12-16 }}</ref>在高僧僧祐去世之后,天监十八年,梁武帝下诏,刘勰回到定林寺 与慧震 沙门于 法师撰经,匆匆结束了没有多少起色的官场生涯。<br><br>出家辞世<br>历时约十余年,刘勰与 定林寺 僧人将僧祐新收集到的经卷整理结集完毕,此时的他已 五十多岁了。这一回跌跌宕宕 证功毕 叹人生苦短,大概是机缘的种子成熟了 遂乞 刘勰上表启 求出家, 先燔 鬓发以 自誓 明志向,得到崇儒敬佛的梁武帝批准后 敕许之。乃于 便在定林 改换僧 服, 改名 号为 慧地。 不久之后,终身 期而卒。文集行于 婚的刘勰溘然辞 世。 ” <ref>姚察. 《梁书·刘勰传》</ref><br> 
== 语录鉴赏 ==
*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br> *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br> * 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br> * 夫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br> *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br> *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br> *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br> *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br> * 弥纶群言,研精一理,义贵圆通,辞忌枝碎,沦如析薪,贵能破理。
== 资料来源 ==
{{Reflist}}
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