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西彦

增加 24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家庭背景==
[[File:王西彦6.jpg|缩略图|[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43f2aa01976d65e0.jpg 王西彦的作品]]]
1914年11月22日,王西彦出生于一个小康家庭,父亲王守伦是一位农村私塾教师。三个姐姐都在襁褓中"抱"给别人当童养媳,他和哥哥幸运地进了学堂。6岁,随哥哥上国民小学。学校设在一个名叫"西竺庵"的庙宇里,小小的西彦每天都和佛像作伴。
==开始创作==
[[File:王西彦5.jpg|缩略图|[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0695820bb12f2434.jpg 王西彦主编的杂志]]]
1931年,王西彦在南京《橄榄月刊》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残梦》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杭州读书的三年,王西彦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开始透过文学表面的东西,思考隐蔽在文学深层的真正内涵。"既然接受了火种,就得用来发光发热",毕业前夕,短篇小说《车站旁边的人家》的写成,宣告了他对生活与艺术的探求的开始。
==定居上海==
1954年开始,王西彦结束了长期的漂泊生活,定居上海,开始写作湘东老苏区土改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春回地暖》,这是作者所有长篇小说创作中篇幅最大、用力最多的作品。1955年5月,上海市政协成立,王西彦即担任第一届政协委员。1956年6月,王西彦从淮海中路上海市作协宿舍迁至复兴西路34号楼一直到病逝。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重用,更加激发了王西彦的创作活力。他凭借自己以往对农村生活的了解和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以及参加土地革命的经验,于1954年至1963年的10年间,相继创作出两部长篇巨著《春回地暖》和《在漫长的路上》(第一部)。他的理论性文章《唱赞歌的时代》和《论阿q和他的悲剧》等,不仅在文艺理论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ref> 而且成为他创作史上的另一个闪光点。</ref>
==作品==
29,0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