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屠呦呦

增加 98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後,對她許多負面的批評接踴而至,甚至有人認她不應該得到諾貝爾獎,因為還有其他人也發現了抗瘧葯。那麼到底真相如何?讓我們來看看研究抗瘧葯的歷史。
==='''發現抗瘧新藥之青蒿素提取的關鍵 '''===
屠呦呦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她最優秀的研究工作完成於1969年至1972年之間,正值「文革」時期。
屠呦呦因為具有中西醫背景,而且勤奮。在那個年代,許多資深科學家已被打為[[右派]];所以,屠呦呦很快被任命為研究組組長,帶領一個小組的成員開始查閱中醫藥典籍,走訪老中醫,尋找抗瘧藥物的線索。
 
耗時3個月,屠呦呦的研究小組從兩千多個方藥中,最終鎖定兩個樣本,第一個様本是胡椒,雖對瘧原蟲抑制率達84%,但對瘧原蟲抑殺作用並不理想;第二個樣本是青蒿,雖然曾經有過68%的抑菌率,復篩結果卻一直不好。
 
直到有一天,屠呦呦決定:用沸點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來提取青蒿。這抓住了問題的關鍵,也就是說'''溫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關鍵'''。
 
屠呦呦在2009年出版的專著中,提到了當時的一系列實驗,「青蒿成株葉製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揮髮油無效。乙醇冷浸,控制溫度低於60℃,[[鼠瘧效價]]提高,溫度過高則無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瘧效價顯著增高且穩定。」她還特別提示:「分離得到的[[青蒿素]]單體,雖經加水煮沸半小時,其抗瘧藥效穩定不變。」
 
回朔到1941年,上海的[[藥理學]]家[[張昌紹]]就曾嘗試利用中藥[[常山]]治療中國南部沿海地區流行的瘧疾。1946年和1948年,他分別在《科學》和《自然》上報導中藥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瘧作用。不幸的是,張昌紹於1967年自殺,而另一些原本致力於此的科學工作者正被關牛棚或靠邊站。
7,4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