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唐胥铁路

增加 17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唐胥铁路1.jpg| thumb | 350px |[http://photocdn.sohu.com/20150705/mp19932875_1436097206529_6.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19932875_195253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唐胥铁路''', [[ 唐山]]-胥各庄铁路,在英语文献中常被称为开平煤矿铁路(英语:Kaiping Colliery Tramway),是一条连接开平煤矿和胥各庄的轻便铁路,全长近9公里。这条铁路于1876年被第一次提出,后在1881年5月开始动工,11月通车。唐胥铁路虽然不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条铁路,但是是第一条中国自行修建运营的、承担运输任务的近代化铁路,被公认为是中国铁路建设的起点;庄的轻便铁路,全长近9公里。这条铁路于1876年被第一次提出,后在1881年5月开始动工,11月通车。唐胥铁路虽然不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条铁路,但是是第一条中国自行修建运营的、承担运输任务的近代化铁路,被公认为是中国铁路建设的起点;在今日的 [[ 唐山 ]] 矿一号井东侧就树立着刻有“中国铁路起点”的石碑<ref>[http://www.sohu.com/a/215754487_717569 唐胥铁路与吴淞铁路:谁是中国第一条铁路(下) ——唐胥铁路的修建与历史地位], 搜狐网 2018-01-10 12:21 </ref>。
==规划和筹备==
19世纪60年代,在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以 [[ 李鸿章 ]] [[ 曾国藩 ]] [[ 左宗棠 ]] 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同时也创办一些近代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我国最早的铁路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兴建的。
1877年,为了解决轮船招商局和北洋舰队的用煤问题,直隶总督李鸿章派轮船招商局总办 [[ 唐廷枢 ]] 筹建开平煤矿。唐廷枢在经过实地勘探,把矿址选定在开平西南的 [[ 唐山 ]] 后,即开始考虑煤炭的运输问题。开平煤除矿局自用及就地销售外,主要将煤销往 [[ 天津 ]] 。唐山距天津120公里,运煤要从陆地先运到 [[ 芦台 ]] ,然后再改为水路,由 [[ 大沽口 ]] 入海到天津。这样的运输很麻烦,而且运费也高。如果由唐山至芦台修筑铁路,用火车运煤,既可以减少运输上的麻烦,还可以降低成本,因此唐廷枢认为,真正的困难不在于开采,而在于运输。因此,他上书李鸿章,请求修筑唐山至芦台的铁路;但因资金不足,拟先筑唐山至胥各庄一段。李鸿章同意这一计划,于1879年向清廷奏准,并派英国工程师金达督修。但这时,顽固派借口唐山靠近 [[ 东陵 ]] ,铁路奔驰会“震动陵寝”而大加反对,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收回了它的批准,第一次筑路尝试就此失败。此后,唐廷枢打算在唐山至芦台间开凿运河,与芦台到天津的蓟运河相接,试图以水运代替陆运,但只开凿了胥各庄至芦台长35公里的一段,后因地势陡峻,无法开河。在这一进退两难的情况下,直隶总督李鸿章授意唐廷枢再次奏请修建运煤轻便铁路,声明为免于震动 [[ 东陵 ]] ,不用机车,而用骡马牵引。李鸿章并为此在清廷中积极斡旋,最后,清政府在极度不愿意的情况下允许筑路。于是,筑路工程于1881年初动工,同年6月9日开始铺轨,11月工程竣工,这就是我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
唐胥铁路东起唐山,西南至胥各庄,长9.7公里。采用由 [[ 英国 ]] 进口的每码30磅的轻钢轨,轨距也采用英国标准,当时世界各国轨距各不相同,有宽有窄,以英国的较为适中。1881年底,唐胥铁路投入使用,起初只能用骡马充当火车头,在钢轨上拖曳煤车,当时被称为“马车铁道”。后来,由于开平煤矿的全面投产,牵引力小、速度慢的马车铁道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工人根据金达的设计利用矿场的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轻型蒸汽机车。工人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把它叫作“龙号”。这台中国人自造的第一台机车,虽然牵引力只有百余吨,构造也比较简单,但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工人的创造力<ref>[http://www.sohu.com/a/215754487_717569 中国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车(1881)],铁路博物馆 </ref>。
唐胥铁路虽仅长9.7公里,但它是中国的第一条自建铁路,行驶了中国自制的第一台机车,确定了中国铁路的标准轨距。
彼时的中国除了先前英国未经官方允准修建的吴淞铁路之外,尚无其它的参照线路,且吴淞铁路运行不久后即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于是新线的轨距成为了建设时的争议点。在众多提议中,金达坚持采用1435毫米的宽度;此标准不仅有利于进口自英国的设备直接应用在该铁路上,并为日后改建为真正意义上使用铁路机车运输的“铁路”做准备,还奠定了日后中国铁路的轨距标准<ref>[https://www.sohu.com/a/233435533_259845 中国铁路前世今生],搜狐网 2018-05-30 14:53 </ref>。由于当时的中国没有生产钢铁的能力,铺设的轨道大多进口自英国。
1881年3月,矿务局启动运煤河工程,并于8月完工,引 [[ 芦台 ]] 河水入内。工程造价11.5万两白银,河长35公里,占地约6500亩。从唐山煤井起至胥各庄、长9.7公里的铁路于1881年5月13日动工,6月9日开始铺轨,11月9日竣工,每英里造价约3000英镑。建成时,铁路采用的是30英磅每码(15千克每米)的钢轨。
===开始施工===
1881年6月9日, [[ 中国 ]] 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历经磨难终于动工兴建。7月1日,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英国人 [[ 白内特 ]] 的夫人在唐山钉下了第1枚道钉,11月工程告竣。唐胥铁路全长9.3公里,每米轨重15公斤,共耗银11万两。 由于这段铁路用骡马牵引货车,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
1881年开始修建的唐山至胥各庄铁路,真正成功并保存下来加以实际应用的第一条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唐胥铁路——中国最早的标准轨铁路====
[[ 中华铁路 ]] ,师夷之技,源唐胥始,于龙号起,几多艰难,历经风雨。如果说如今纵横在中华大地上的铁路网是中国的龙脉,那么这条曾经只有9.7公里长的唐胥铁路就是这龙脉之源。
历史翻到了19世纪中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改变了整个世界。曾经不可一世的清王朝被这场暴风雨卷向了无可挽回的衰落。这个飘摇的王朝已然成为一条被蛀空的朽木,即便如此,它却承载着太多“不可承受之重”。
===一波三折===
[[ 鸦片战争 ]] 后, [[ 中华民族 ]] 丢失了眼角的一抹自信。世界原来这般大,双眼看不到的空间原来还生存着那么多强盛的人群。“放开眼来看世界”成为当时一句叫得很响的口号。而真正放开了眼,现实未免残酷,实际的一切与往昔头脑中的一切竟然是天壤之别。
岌岌可危的王朝中,一批先锋人物开始懂得自救,兴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实业家唐廷枢===
1877年,中国早期实业家 [[ 唐廷枢 ]] ,奉力主洋务的直隶总督 [[ 李鸿章 ]] 之命,筹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近代采煤技术的煤矿———开平矿务局,改写了中国近千年的土窑采煤史。
开平煤矿的建立,煤炭产量的逐年递增,直接需要建立适应煤炭外运的便利交通。1879年李鸿章奏请清政府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以便用铁路将煤炭运至北塘后,再经水路外运。
但修建铁路的设想,立即遭到清政府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开平煤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于1880年开凿了一条从芦台到胥各庄长达35公里的“ [[ 煤河 ]] ”来解决煤炭的外运。
当煤河开凿到胥各庄时,凸起的地势使继续开凿无望,李鸿章只好再次上奏,把铁路缩短,仅修唐山到胥各庄一段,与煤河相连接。为避开清朝顽固派的反对,在筑路奏请中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允许修建唐胥铁路。
1881年6月9日,自唐山起至胥各庄(今 [[ 丰南县 ]] )一线的唐胥铁路开始铺轨,采用1.435米的轨距和每米15公斤的钢轨,这条铁路是在清政府洋务派主持下,由开平矿务局负责集资修建。9月,全长9.7公里的唐胥铁路竣工,开始试运行。11月8日正式通车。1886年,成立中国自办的第一个铁路公司———开平铁路公司,收买唐胥铁路后开始展筑,并独立经营铁路业务。1887年,唐胥铁路展筑至芦台,1888年展筑至天津,李鸿章等巡视并主持通车仪式。路方特备花车一辆供来宾乘用。1894年天津至山海关间通车,改称津榆铁路唐胥铁路,及由唐胥铁路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形成的 [[ 唐芦 ]] (台)、唐津( [[ 天津 ]] )铁路、 [[ 唐古 ]] (冶)、唐滦( [[ 滦县 ]] )铁路以至最后形成的京山铁路,至今已走过了120个春秋<ref>[https://www.sohu.com/a/233435533_259845 李鸿章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 130年后还在正常使用],百度网,2018-07-2506:28 </ref>。
==龙号机车==
 
[[File:唐胥铁路3.jpg|缩略图|右|[http://image2.sina.com.cn/dy/c/2003-09-03/1_1-1-21-295_20030903234621.JPG 原图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3-09-03/23461670720.shtml 来自 新浪 的图片]]]
 
===命运多舛===
===外国技师===
当时的开平矿务局英籍总工程师 [[ 薄内 ]] 之妻仿照 [[ 斯蒂芬 森1829 森]]1829 年设计的著名机车“火箭”号为之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参与制造的中国工匠并不太喜欢这个名字,他们希望这辆由他们打造的机车能带有中国的味道,便在车头两侧各镶嵌了一条金属刻制的龙,又给它起了个极富东方色彩的名字“龙号机车”<ref>[https://weibo.com/p/1001603869899695995427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新浪微博,2015年7月29日 11:10  </ref>。
在人们的簇拥中,“龙号机车”一声长鸣,拉响了 [[ 中国铁路 ]] 史上的第一声汽笛,划破了中华大地几千年的沉寂。“龙号机车”行驶了几个星期,起初并没有引来什么麻烦。但 不久便被清廷命令停驶,一停就是几个星期。原来消息终于传到了 [[ 北京 ]] ,“都中言官复连奏弹劾,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奉旨查办,旋被勒令禁驶”。
事实上,清 [[ 东陵 ]] 在距 [[ 山50 山]]50 公里外的遵化 [[ 马兰峪 ]] ,所谓震动无从谈起,无非是保守派反对修铁路的借口。所幸制造和让机车行驶的金达是个 [[ 英国 ]] 人,再加上清政府刚刚建立的北洋海军舰艇急需燃料煤,因此经过开平矿务局和李鸿章的疏通斡旋,“龙号机车”停了些许日子,又可以喷气运转了,以后便一直使用,直到从英国运来了两个车头。
“龙号机车”退役后曾存放在北京府右街交通陈列馆,当时还可以生火行驶,以供观瞻。1937年 [[ 日本 ]] 侵略者占领北京后,将该馆迁移到和平门内的一条胡同里,以后这台中国制造的著名机车便离奇地失踪了。
===源远流长===
伴随着“龙号机车”拉响汽笛在唐胥铁路上奔向远方,唐山机务段依傍而生。如今的唐山机务段,再也触摸不到任何属于历史的尘封。找到120年前唐胥铁路的一条枕木,一个铆钉都只能是一种奢望。而眼前纵贯南北的数排铁道上,每一根钢轨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簇新的电气机车在铁道上风驰电掣,规范化操作的现代化铁路运营让人很难想象曾经那吐着白烟的“龙号机车”是怎样在只有9.7公里长的唐胥铁路上奔跑的,但是“龙号”已经融化在每个职工心中,成就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铁路千疮百孔,能通车的铁路总里程仅为11000多公里,而且46%分布在东北地区。当时, [[ 唐山 ]] 机务段的前身古冶机务段所处的京山线,是连接我国 [[ 东北 ]] 和关内的唯一铁路,是东北入关的咽喉要道。重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唐山机务段承担责任的重大。
无论在建国初期的 [[ 抗美援朝 ]] 战争中,60年代的 [[ 抗美援越 ]] 战争中,还是在70年代支援 [[ 坦桑尼亚 ]] [[ 赞比亚 ]] 以及“十年文革”中支援外局恢复运输秩序,唐山机务段都秉承“龙号精神”以“天 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为口号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期间也涌现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援朝职工中最著名的要数“三打三拉”的英雄机车组特等战斗英雄 [[ 刘恩忠 ]] 。1951年3月19日夜,刘恩忠架载满战略物资的机车在铁道上飞驰,敌机穷追猛打,一节车厢被击中起火,冒着油罐车随时可能爆炸的危险,他毅然下机车从列车上分离下起火的一节,再次运行。就这样,车连续被击中三次,他也冒着丧命的危险摘下了三节车厢,最终保证了列车大部分物资的安全到达。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英雄人物,每个唐机人都能随口说出一大串,先辈树起了“龙号”精神,是这种精神使唐机人克服了经济困难、 [[ 唐山 ]] 大地震的冲击和压改搬迁转线等重重困难。 如今的每个普通职工,更是力争把“龙号”精神发扬光大。“在唐机工作了五年,从老同志那了解了龙号精神,我理解的这种精神就是自尊自强,热爱这份工作,钻业务、技术过硬、踏实肯干、规范作业、高质量的完成任务!”正在检修机车的职工王巨龙对记者说。
时间已经流转到21世纪,属于历史的坐标已经随时间在眼前灰飞湮灭,或许只有这种化为精神传承在每个职工心中的龙号方能渊远流长……
719,48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