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蒙古族长调民歌

增加 17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蒙古族长调民歌.jpg|有框|右|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http://upload.71.cn/2013/0929/1380427318528.jpg 原图链接][http://www.71.cn/2013/0531/716627.shtml 来自宣讲家网 的图片]]]
''' 蒙古族长调民歌 ''' ,“长调”在蒙古语发音为“乌尔汀哆”,意思是长歌,是 [[ 内蒙古自治区 ]] 传统音乐,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鲜明 [[ 游牧文化 ]] 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代表曲目有《 [[ 走马 ]] 》<ref>[https://www.xiami.com/song/mQ8C6q9024a 走马],虾米音乐</ref>、《 [[ 小黄马 ]] 》、《 [[ 辽阔的草原 ]] 》、《 [[ 辽阔富饶的阿拉善 ]] 》等。
2005年11月25日,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 巴黎 ]] 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 荣列榜中。
==历史追溯==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在 [[ 蒙古族 ]] 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长调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年前,13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已出现有关长调的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 [[ 额尔古纳河 ]] 两岸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也随之从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产生、发展了起来。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逐渐取代结构方整的笋猎歌曲,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并对蒙古族音乐的其他形式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f>[http://www.china.com.cn/culture/zhuanti/whyc/2009-10/20/content_18734742.htm 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网  时间: 2009-10-20</ref>。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 [[ 历史 ]] 和社会生活中。
==发展阶段==
===狩猎音乐文化时期===
其音乐风格以短调为代表,民歌具有结构短小、音调简洁、节奏明了、词多腔少等特点。整体音乐风格具有叙述性与歌舞性,抒情性较弱,这也是原始时期人类音乐 [[ 艺术 ]] 的共同特征。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到,一些明显带有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特征的蒙古族民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 [[ 追猎斗智歌 ]] 》、《 [[ 白海青舞 ]] 》。伴随着狩猎生产方式向游牧生产方式的转变<ref>[http://grassland.china.com.cn/2016-01/26/content_8544873.htm 辽远旋律对天唱--蒙古族长调民歌],2016-01-26 10:45:59 | 来源:草原文化网 | 作者:暴雅艳 | 责任编辑:许浩成</ref>,
===第二个时期===
音乐风格也发生了从短调民歌向长调民歌风格上的演变,形成了蒙古族音乐史上的 [[ 草原 ]] 游牧音乐文化时期。
===音乐形态学角度===
此时期既保留发展了狩猎时期的短调音乐风格,又逐步创新形成了长调音乐风格。就长调民歌本身而言,此时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简至繁、由低至高的继承发展过程。 因此,从公 元7 元七 世纪至公 元17 元十七 世纪的千年历史中,蒙古族民歌发展的总趋势可概括为:以短调民歌为基础,以长调民歌为创新。
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是长调民歌逐渐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也是蒙古族整体音乐文化风格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ref>[https://www.xzbu.com/7/view-1121650.htm 游牧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行知部落</ref>。大约自公 元18 元十八 世纪(清朝中后期)起,随着历史变革及发展,北方草原与中原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各民族间的融合交流步伐加快。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也渗透到部分北方草原,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短调叙事歌、长篇说唱歌曲等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形成了蒙古族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
这一时期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持了其自身特色且更加成熟。 20 二十 世纪,蒙古族长调民歌承载着的是蒙古民族的历史,更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和思想的载体。  
==艺术特色==
===取材内容===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创作与 [[ 牧民 ]] 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体现的是蒙古族延续至今的生活方式。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取材内容大都是描写 [[ 草原 ]] [[ 骏马 ]] [[ 骆驼 ]] [[ ]][[ ]] [[ 蓝天 ]] [[ 白云 ]] 、江河 和湖泊,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
===演唱方法===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表演者穿 [[ 蒙古长袍 ]] ,配以 [[ 马头琴 ]] 音乐,讴歌母爱、赞美生命、诉说爱情,以真声唱法为主,是最接近自然的声音. 在蒙古长调里,除了旋律本身所具有的华彩装饰(如前依音、后依音、滑音、回音等)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发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装饰,蒙古语称为“诺古拉”,可译为“波折音”,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
==草原音乐" 活化石"==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 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 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 [[ 艺术 ]] 感悟。 蒙古族长调艺术大师 [[ 拉苏荣 ]] 介绍,在蒙古语中,长调称" 乌日图道" ,意即长歌,是相 对短歌而言,除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久远之意。据考证,在蒙古 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蒙古族长调的产生与蒙古族游牧生活有关,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 、骏马、骆驼 、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拉苏荣说,长调在蒙古族音乐文化中最有代表性,他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是蒙古人听到长调,都会体味到其中那份独有的激动与苍凉。
长调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音乐,是民族识别的标志。你可以不懂蒙语,却无法不为蒙古族长调所动容,因为那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直接倾诉。 中国著名音乐理论家 [[ 赵宋光 ]] 认为,蒙古族长调最大的魅力在于,他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或者说他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长调产生于蒙古民族生产方式由以猎为主转到以牧为主的过程,人对待自然的态度由以夺为主转到以养为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是对人们保护自然意识的一种唤醒。 拉苏荣说,作为草原上的民歌,蒙古族长调是一种历史遗存下来的口传文化,堪称蒙古族音乐的" 活化石"
==传承人物==
[[ 达瓦桑布 ]] ,男,蒙古族,牧民出身,锡林勒盟镶黄旗人<ref>[http://epaper.ccdy.cn/html/2018-08/13/content_239168.htm 传承蒙古族长调民歌孜孜不倦],中国文化报</ref>。童年随父学习察哈尔长调民歌,后跟随蒙古族长调歌王哈扎布和著名长调教育家照那斯图学习长调,传承谱系清晰,掌握锡林郭勒及其察哈尔风格长调,声音高亢喷亮,演唱运用自如,特色鲜明。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和牧民长调歌手,对于家庭困难的牧民歌手不收任何报酬。2018年5月,被评为第五批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赛音毕力格,男,1954年3月生。他从小酷爱歌唱艺术,在母亲的影响下学唱了很多 [[ 科尔沁 ]] 长调歌曲。
1972年考入 [[ 库伦旗乌兰牧骑 ]] ,开始了自己热爱的演唱生涯。
1973—1974年师从蒙古族歌唱家拉苏荣学刀演唱长调歌曲,基本掌握了演唱方法技巧和特色。
1976年调到现 [[ 通辽市 ]] 民族歌舞团,成为了专业的科尔沁长调歌唱演员。独创了科尔沁长调歌曲的演唱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填补了科尔沁地区长调 [[ 艺术 ]] 的空白。演唱过的主要科尔沁长调作品有:《 [[ 丁哈尔扎布 ]] 》、《 [[ 乌尤滚昂嘎 ]] 》、《 [[ 柏林荒 ]] 》等。2008年,被评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曲艺价值==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 [[ 历史 ]] ,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
==参考文献==
[[Category:910 音樂總論]]
714,67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