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D小调第九交响曲

大小無變化,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作品125 [[英语]]: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是[[贝多芬]]于1818至1824年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也是他完成的最后一部交响曲。该作品是[[古典音乐]]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篇幅宏大,演奏全曲需约一小时<ref>[https://www.sohu.com/a/213922182_210193 今晚「[[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与你一起拂去一切愁思,迎接新年!] ,搜狐,2017-12-31</ref>。贝多芬也是首个在交响曲中使用人声的主流[[作曲家]]。末乐章的歌词由[[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欢乐颂]]》An die Freude中部分诗句改编而成。该作品的别称“合唱”由此而来。
时至今日,《第九交响曲》仍在世界文化界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该曲第四乐章部分乐段经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整理后,以《欢乐颂》(Ode to Joy)之名成为[[欧洲]]联盟的官方盟歌。于2003年,交响乐的手稿在[[伦敦]]的苏富比拍卖行以330万美元的天价售出,印证了其价值。正如苏富比的手稿部负责人史提芬·路博士(Dr. Stephen Roe)指出:“这是人类的一大创举,足以和[[莎士比亚]]的《[[哈姆萊特]]》与《[[李尔王]]》平起平坐。”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亦于2001年9月4日将柏林国立图书馆收藏的《第九交响曲》手稿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当中。
贝多芬原打算在[[柏林]]进行作品的首演,因为他认为维也纳的音乐品味已被罗西尼等[[意大利]]作曲家独占。但他还是听从了朋友的意见,将首演地点定为[[维也纳]]。
《第九交响曲》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肯恩顿门大剧院首演<ref>[https://www.sin80.com/work/beethoven-symphony-9-choral-op125 贝多芬 - 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Op.125,新芭网,2010-12-26</ref>,由维也纳皇家宫廷 [[ 歌剧院 ]] 管弦乐团及合唱团演奏,迈克尔·乌姆劳夫(Michael Umlauf)指挥,贝多芬亦在台上监督。然而乌姆劳夫亲见贝多芬两年前[[指挥]]《菲岱里奥》排练的窘况,故要求乐手无视贝多芬的指示;贝多芬仅在乐章开头打拍子,给出速度,中间翻谱而已。女高音与女低音部分由两位新秀韩妮耶特·松塔格(Henriette Sontag)和卡罗琳·昂葛尔(Caroline Unger)担当。同时首演的还有贝多芬的《向大厦献礼序曲》和《庄严弥撒》的前三部分。由于这是贝多芬十二年来首次向公众亮相,所以音乐厅内熙熙攘攘。
关于《第九交响曲》首演的花絮有很多。据当时的听众称,乐队并没有完全准备充足;之前仅进行了两次总排练。除此之外,首演大获成功。贝多芬的动作十分富有激情,据[[小提琴]]乐手约瑟夫·伯姆(Josef Böhm)描述道:“他好像想演奏所有的乐器,为整个合唱团歌唱。”其力度指示倒受到了乐手的遵从。观众鼓掌时刻有不同说法,一是第二乐章谐谑曲之后,二是全曲结束时。但共同的一点是当时气氛十分热烈,掌声雷动,欢呼经久不息;观众起立达五次之多,空中飞舞着手帕、帽子。据称贝多芬的速度比乐队要慢,所以最后是女低音将他扶转过身来,才看见了这一盛况。当时皇室最高成员也不过要三次站立致礼;站立五次被认为是很不妥当的。甚至连[[警察]]都来维持秩序,企图制止观众不断地起立。贝多芬事后感动万分。
125,6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