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香港邮政

增加 8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香港邮政.jpg|350px|缩略图|右|<big>香港邮政标志</big>[http://img7.cntrades.com/201408/22/15-48-12-24-889980.jpg.middle.jpg 原图链接][http://www.cntrades.com/shop/quanqiudi/sell/itemid-30985272.html 来自 中贸网 的图片]]]
''' 香港邮政 ''' (英语:Hongkong Post)成立于1841年,现在是 [[ 香港 ]] 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邮政部门,原本隶属于经济发展及劳工局,于2007年7月1日决策局重组后,被划入新成立的商务及经济发展局。
邮政署于1995年开始转型为以“营运基金模式”运作,财政自主,以比较 [[ 商业 ]] 的手法经营邮政业务,邮政署的收入来自售卖特殊邮票、传统邮递、 [[ 特快专递 ]] 及缴费服务(如政府部门及公共事业)等。邮政署亦为香港人提供办理电子证书服务。
==历史==
香港邮政早于《 [[ 南京条约 ]] 》签订前的1841年8月28日已经成立,在开始时经营权属于英国皇家邮政,直到1860年5月1日经营权转让至邮政署署长。香港邮政自1877年4月1日以 [[ 英国 ]] 海外 [[ 领土 ]] 的一部分加入成为万国邮政联盟成员,于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移交后仍然继续参与,并且继续以中国邮政以外的一个独立实体营运。
香港第一所邮政局设立于 [[ 圣约翰座堂 ]] 附近之小山岗上,于1841年11月12日启用,当时华人称其为书信馆,其后于1846年迁至皇后大道中与毕打街,再于1911年迁至位于在毕打街与德辅道中交界处(现址为 [[ 环球大厦 ]] )。直至1970年代因为兴建港铁中环站,邮政总局再次搬迁,于1976年8月1日搬迁至康乐广场2号的现址。
第一套香港邮票于1862年12月8日发行;此前,只有驻港英军可以使用英国邮票寄出邮件,其他香港居民则没有任何邮票获准使用。直至1997年6月30日 [[ 香港回归 ]] 前一日,驻港英军在香港使用邮政服务是使用英军邮政局的号码以及地址BFPO 1,并且可以当作在英国本土内使用。
早期邮政局并无固定的收件和派件 [[ 时间 ]] ,寄信人只需要将信件放置在邮政局的接收桌上,至于收信则是自己去检查由外地寄来的邮件,秩序混乱。直到1843年,邮政局才有规定,闲杂人等不得擅自检查局内邮件。
1989年,香港邮政于中环邮政总局引入自动化邮件分拣机。
1993年7月1日起,香港邮政不再负责监督电讯业,相关职能改由同日新设的电讯管理局担当。
1994年,由于面对 [[ 银行 ]] 的激烈竞争,邮政署终止与13个海外邮政机关提供汇款服务,当中包括 [[ 菲律宾 ]] 邮政。
1995年8月1日起,邮政署以营运基金形式运作,于开始以此方式运作时,获得资本投资基金注入21.01亿港元的初期资本。于1996年至1997年度及1997至1998年度,来自集邮服务的利润异常丰厚,分别为7.295亿港元及12.181亿港元,使到邮政署在该两个年度各自录得经营利润超逾10亿港元。因此,在该两个年度,邮政署均可以达到财政司司长所釐定的每年10.5%的固定资产回报目标。
1996年,邮政署提供与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的汇款服务,原因是越来越多 [[ 中国大陆 ]] 集邮人士汇款邮政署购买集邮 [[ 产品 ]] 。同年,邮政署认为提供与菲律宾的汇款服务亦具市场潜力,原因是大量菲律宾家务助理在香港工作,需要汇款回乡。所以,邮政署与菲律宾邮政研究汇款服务的发展潜力。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前,香港邮筒被漆成与英国邮筒相同的 [[ 红色 ]] ,并且刻有英国皇家徽章。香港主权移交后,邮递员的的制服及邮筒的 [[ 颜色 ]] 主调更改为 [[ 绿色 ]] 及紫色,并且使用新的邮政标志。截至2011年12月,59个刻有英国皇家徽章的殖民时代邮筒仍然在香港街道上被使用。2015年,陈佐洱批评香港在回归后没有“去殖民化”,香港邮政以“不合宜”为理由,计划除去邮筒上的 [[ 英国皇家徽章 ]]
邮品炒卖风气过后,香港邮政缺乏了邮品销售此主要收入来源,由1998年至1999年度起,来自集邮服务收入亦显著下跌。
277,93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