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9
次編輯
變更
后金
,無編輯摘要
=== 后金立国 ===
<p style="text-indent:2em;">明朝末年内忧外患,边防也越来越松弛。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努尔哈赤迁都到赫图阿拉。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后金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大金覆育列国英明汗” ,改元天命,成为大金汗王。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 [7] 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因为努尔哈赤认为明朝朝廷偏袒女真叶赫部而心生不忿的缘故,愤然颁布“七大恨”,起兵反明。 [7] 天命四年(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金与明的第一场关键战役——[[萨尔浒之战]]爆发。[[明神宗]]任命[[杨镐]]率领四路明军合击金军,准备直捣金国大本营赫图阿拉。四路军的主帅分别为山海关总兵 [[ 杜松 ]] 、辽东总兵 [[ 李如柏 ]] 、开原总兵 [[ 马林 ]] 和辽阳总兵 [[ 刘铤 ]] 。然而,明军情报却泄露给金军,使金军早有准备。结果努尔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法,即“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大败明军,从而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格局,使得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此后金采取主动出击的方针,而明朝相对于后金处于被动局面。<br>
<p style="text-indent:2em;">天命四年(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称大金皇帝。<br>
=== 剃发易服 ===
<p style="text-indent:2em;">女真族与广大汉族在发式上有很明显的差别,汉族蓄满发,女真族留辫发。 [21] 努尔哈赤把汉族改变发式、剃去头发作为其归降金国的标志,因此,他每攻占一个汉族聚居的地方,就下令汉族“剃发”,即剃去前半部头发,后半部依照女真族(满族)的习俗削发垂辫。 [23] === 满汉同住 ===<p style="text-indent:2em;">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明 天启元年)三月,金军接连攻克沈阳和辽阳以后,为了巩固对辽沈一带的统治,金当局急需把建州地区的女真民户迁入辽沈地区,为此努尔哈赤下令女真民户大规模地向西迁移。从十一月到十二月,建州的女真民户迁进了辽沈地区。为了妥善安置这些后迁进的女真民户,努尔哈赤采取女真与汉人合住同食共耕的办法。 [27] === 军事组织 ===<p style="text-indent:2em;">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把女真人编为八个旗,旗既是一个行政单位,又是军事组织。每旗下面有许多牛录,一个牛录三百人,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打仗。这样既推动了生产,又加强了战斗力。 === 八旗制度 ===<p style="text-indent:2em;">八旗制度的直接来源是“牛录额真”,本为女真人出猎开围之际临时设立的“十人之总领” [30]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于每个牛录设牛录额真1员,5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员;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员,创建黄、红、蓝、白四固山(四旗),是为后来八旗制度的主要基础。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又增设四旗,将原来的旗帜周围镶上其它颜色。黄、白、蓝旗镶红边,称作镶黄、镶白、镶蓝旗;红旗则镶白边,称作镶红旗。它们与原本的纯色的正四旗合称“八旗”,此后旗色再未有变化。当时各旗尚由大汗与各旗主贝勒分别掌控。 <p style="text-indent:2em;">天聪九年(1635年,明崇祯八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部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新整编,大部分蒙古人丁从满洲旗中拨出,正式组建蒙古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相同。汉军单独编旗始于天聪五年(1631年,明崇祯四年),清崇德二年(1637年,明崇祯十年)分为二旗,旗色玄青,崇德四年(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再分为四旗。四旗为正青色旗和黄、白、红镶青边。崇德七年(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正式编为汉军八旗,旗制与满蒙相同。满洲、蒙古、汉军均由同一旗主管辖。因为有了这三个部分,一些史料又将八旗称作“二十四旗”。 <p style="text-indent:2em;">虽然整体上,八旗有此三部份之分,但具体而论,八旗中的族属成分仍较之复杂。它主要以满洲为主干,辅以汉、蒙古、朝鲜(高丽)、索伦、锡伯、回和阿尔巴津人等族群,甚至还曾一度有越南人加入。从内部阶层上来说,八旗制度中大体有外八旗人、包衣和旗下家奴之分。外八旗即八旗中的旗份佐领,主要源于清朝入关前的自由民阶层,也是整个制度的骨干成员。包衣则是服侍皇室、王公的家内奴仆和庄园壮丁。旗下家奴是官僚和一部分富裕旗人的家仆。 == 民族文化 == <p style="text-indent:2em;">[[努尔哈赤]]害怕一盘散沙的蒙古重新统一,出现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因此他千方百计分化离间蒙古各部,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段,逐步吞并。后金兴起后,对蒙古采取了既不同于中原汉族皇帝、也不同于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他用编旗、联姻、会盟、封赏、围猎、赈济、朝觐、重教等政策,加强对蒙古上层人物及部民的联系与辖治。 <p style="text-indent:2em;">努尔哈赤开始占据辽东的时候,对汉人实行“拒敌者杀之,不与敌者勿妄杀” [35] 的政策,他优待“尼勘” [36] ,给予了归降的汉人以民的地位,从他们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看,其身分接近于后金国人,亦即牛录属员。考虑到这些汉民与满洲的文化传统迥异,努尔哈赤也没把他们编入八旗。而对即对据城不降、不服从命令的汉人则实施镇压、屠杀。[[皇太极]]继位后,内部满、汉、蒙几十万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都聚集在辽河东、西。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满族统治者内部等等各种矛盾都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他即位之初,就强调“满汉人民,均属一体” [39] ,特别注重消弥和缓和辽东满汉民族间的矛盾。 <p style="text-indent:2em;">女真人在金朝时期曾依照契丹字创建女真字,但因金国亡于元朝之后中原女真人高度汉化,而东北女真又受到蒙古影响,导致女真文在明朝中后期彻底失传。所以后来努尔哈赤崛起,深感与明朝、朝鲜往来文书需要反复译写多有不便,于是指示大臣噶盖和学者额尔德尼二人创制文字来解决这一问题。后来,二人根据努尔哈赤之意创制而成并颁行,被后世称为“无圈点满文”(老满文),此后再经达海于天聪年间彻底完善,为“有圈点满文”(新满文)。努尔哈赤主持创制和颁行满文使其治下部民相互交流、书写公文、记载政事、翻译汉籍等方面更为便利。翻译而成的大量汉籍也使努尔哈赤本人及其后世统治者在中原历代王朝的历史中吸取了大量经验。 [28] <p style="text-indent:2em;">满族曾信仰萨满教。“萨满”是通古斯语,意为“疯狂的人”。汉译为巫师。满族的萨满教兼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四重含意,故崇拜的神祇既多又杂。祭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宫廷与民间之别,富者与贫者之别及地区之别、家族之别。 <p style="text-indent:2em;">清代,满族也有崇信佛教和关羽的,但祭祀仪式仍袭用萨满祭祀而有别于其他民族。驻防旗人后裔有家中挂祖宗袋的,袋中所装,为从关外带来的家乡的泥土。广州满族祭“落广祖”,所祭为第一代到广州落户的祖先。 <p style="text-indent:2em;">满族的发式和头饰也很有特点。满族的男子都要留长辫子。入关以后,要求汉人男子也要留发,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为止。 [43] 满族妇女与男孩一样,成年后才蓄发,或绾或髻。髻的样式和名称有好几种,如两把头、架子头、大盘头等。满族妇女不仅很讲究发式,也很注意头饰。在清朝满族妇女的上层中,不仅要带旗头(一种用青绒、青缎做成的扇形头冠),而且要插上各种各样的银饰,满族妇女的耳环也与众不同,他们在耳朵上要扎三个耳眼,戴三只耳环,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