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次編輯
變更
石灰藻
,無編輯摘要
[[File:石灰澡.jpg|缩略图|右|以石灰藻為主的稱為藻礁,而這些組織內含有鈣質成份的藻類便稱為「鈣化藻」]]
'''石灰藻'''是珊瑚礁中最重要的造礁生物之一, 包括了]]藍綠藻]]、[[紅藻]]、[[綠藻]]、[[褐藻]]的成員。石灰藻中的[[碳酸鈣]][[結晶]]有[[方解石]]和[[霰石]]兩種型式。一個與外界隔離的環境是 [[ 鈣化 ]] 的基本要件, 但解釋藻類鈣化機制的假說有很多, 主要有二氧化碳利用理論、重碳酸鹽利用理論和有機基質理論。鈣化對石灰藻具有適應上的重要性。
<ref>原文網址:http://web.nchu.edu.tw/~htshih/plant/alga_c.htm</ref>
藻礁(Algal Reef)是由藻類所建造的礁體,它和珊瑚礁都屬於生物礁(biotic reef, bioherm),生物礁的種類以主要造礁生物來命名,例如以石珊瑚為主的稱為珊瑚礁,以石灰藻為主的稱為藻礁,而這些組織內含有鈣質成份的藻類便稱為「鈣化藻」。
藻礁自然便是由藻類所建構的礁體是來自植物,是石灰藻類沈積碳酸鈣而成的,藻礁的建造者為種類眾多的石灰藻類(calcareous algae);當石灰藻在較為固定或堅硬的基質表面生長時,經由鈣化作用沈積碳酸鈣,它會膠結貝類(例如 [[ 牡蠣 ]] )空殼碎片及其他生物死後遺留下來的骨骼並將其固定。當石灰藻類死後留下此一底質又為後來者所利用,如此周而復始慢慢地沈積而成藻礁。它累積的速率很慢,推估其厚度的年增長約在0.5mm以下,藻礁是一層一層鈣化組織經過漫長時間 [[ 堆積 ]] 而成,生長的速度並不快,要沈積到六十公分的厚度,可能至少需要兩千年以上的時間。
<ref>原文網址:https://www.shop2000.com.tw/wild%E9%87%8E%E8%B2%A8/news/313193</ref>
=== 藻礁與珊瑚礁的不同===
[[File:藻礁2.jpg|缩略图|右|壯盛的藻礁地形已有7500年歷史]]
<ref>原文網址:http://algalreef.weebly.com/2016040636261593429930977.html</ref>
===現生藻礁世界分布===
石灰藻廣泛分布在海洋中,是極為重要的海洋植物,但全世界的海域中,以植物為主,而建造成大型之生物礁並不常見,曾有 [[ 化石 ]] 的報導,如 [[ 柴達木盆地 ]] 有古近紀-新近紀湖相疊層石與藻礁的 [[ 沉積 ]] 。現生的藻礁可見於 [[ 加勒比海 ]] 、 [[ 印度洋]]- [[ 太平洋 ]] 海域的小島向海面,海浪強大帶;也有分布於 [[ 加拿大 ]] 東部、 [[ 英國 ]] 、 [[ 挪威 ]] 之間的寒冷淺海域,或是出現在 [[ 地中海 ]] 、 [[ 澳洲 ]] 西部極度高鹽分的潟湖內,多為極端地帶,而且各具特色。全世界,以現生藻礁而言,無論分布面積或累積厚度,都是遠低於珊瑚礁的量,而有些表面雖是現生珊瑚藻,但內部可能是早期珊瑚碎屑或其他物質組成。雖然目前研究對於珊瑚礁過渡至藻礁的環境變化不甚清楚,但我們仍可以從臺灣海岸特性來看藻礁之形成,進而推測其分布範圍。
<ref>原文網址:https://www.tesri.gov.tw/htmlarea_file/web_articles/tesri/2302/21120425b_w.pdf</ref>
[[File:富貴角西岸.jpg|缩略图|右|臺灣富貴角西側海岸的藻礁]]
礁內部孔隙多,可棲藏多種生物,在藻礁四周的水域,是海洋生物生息繁衍的重要棲地,在眾多的海洋生態系中,藻礁生態系是被認定為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Boudouresque 2004),桃園觀音藻礁的北邊、南邊及東側都是沙質海岸,可說是臺灣西北海岸重要的礁岩地形。
藻礁主要是由無節珊瑚藻膠結所形成的生物礁,礁體的結構類似珊瑚礁,但比較鬆軟,亦提供多孔隙的空間給其他生物棲息。若 [[ 富貴角 ]] 以西至桃園海岸的藻礁來看,不包括 [[ 浮游生物 ]] ,棲息在藻礁表面或潮池中,大型底棲動物即有 [[ 海綿動物門 ]] 、 [[ 扁形動物門 ]] 、 [[ 星蟲動物門 ]] 、 [[ 刺胞動物門 ]] 、 [[ 環節動物門 ]] 、 [[ 節肢動物門 ]] 、 [[ 軟體動物門 ]] 、 [[ 棘皮動物門 ]] 、 [[ 脊索動物門 ]] 等九大類。而不包括微細藻類,在藻礁表面肉眼可見,由多細胞構成的大型海藻即有紅藻門、綠藻門及褐藻門等三大類。
<ref>原文網址:https://www.tesri.gov.tw/htmlarea_file/web_articles/tesri/2302/21120425b_w.pdf</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