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983
次編輯
變更
青岛战役
,创建页面,内容为“青岛战役(日语:青島の戦い,德语:Belagerung von Tsingtau)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进攻德国胶州湾殖民地及其首府青岛的…”
青岛战役(日语:青島の戦い,德语:Belagerung von Tsingtau)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进攻德国胶州湾殖民地及其首府青岛的一场战役,也是一战远东战区唯一的一场战役。
青岛自1898年在德国强租后成为其殖民地,建有大量现代化设施和军事要塞,也是其“东亚分舰队”母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以“英日同盟”为由加入战争,借此谋求在中国的扩张以及报复20年前德国协同法国和俄国强迫其放弃辽东半岛权益之耻辱。8月15日,日本向德国递交最后通牒,要求后者将港内舰队解除武装,并无条件移交胶州予日本,为德国所拒。8月23日,通牒期限已至,日本对德宣战。27日,日本海军开始对胶州湾进行海上封锁。9月2日,日军于宣布中立的中国领土——山东龙口-莱州一线登陆。同月19日,日军再于青岛东北崂山仰口湾登陆。27日,驻守胶州的德军已陷入四面合围的情势,但依托现代化防御工事使日军难以推进,直至11月1日日军发动总攻,德军弹药耗尽,各要塞最终纷纷投降。11月7日,德军总司令麦维德签署降书。10日,日军占领胶州湾全境。
日本占领青岛后一直到1922年撤军为止,透过武力、移民、商业活动等方式实质控制了中国山东全境,也改变了列强在华势力格局,加深了中日两国间的矛盾,更对中国近代历史造成深远的影响,日本从此确立了箝制北京的战略优势,于占领青岛两个月后提出了危及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要求”,日后“山东问题”更成了中国加入世界大战、参与巴黎和会的关键因素,也进而引发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
==背景==
青岛位于中国山东半岛南部,是山东半岛的门户,东临黄海、渤海,是具交通枢纽、海防要塞和商贸口岸的多功能城市,其境内的半封闭海湾——胶州湾港阔水深,向北可控制京津,南下则可通达江淮,两者皆具有很高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地位,也因此有了“能为京师患者,莫如山东”一说,也因此成了列强欲夺取的目标。身为列强之一的德国也因商贸活动蓬勃发展,迫切需要海外据点,早在统一前即两度派遣地理学者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前往中国考察,其于第三次考察之旅中注意到山东的煤炭资源,并从地图上得知胶州湾此一海湾,他在报告中称胶州湾是“中国北半部最大和最好的港口”,认为有优越的装船条件,也可修建铁路将省府济南连接,为山东出口煤炭带来便利。不过当时因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力主欧洲的均势,在殖民事务上相当节制,直到1888年登基的新皇帝威廉二世才抛弃此一“大陆政策”,展开走出欧洲、追求世界强权地位“世界政策”。
1895年3月13日,中国因“甲午战争”战败而被迫同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德国政府担心中国若成为日本的保护国,将为其于东亚的扩张造成严重障碍,因此联合俄国和法国对日进行强硬干涉,日本基于军事和外交上的劣势,被迫放弃永久领有辽东半岛,是为“三国干涉还辽”。“甲午战争”后,德国海军将目光放到东亚,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莱因哈特·舍尔以及海军国务秘书弗里德里希·冯·霍尔曼等人皆认为取得一个海外基地,为远东施加本国影响力、制衡中日两国成了急迫之事。在历经一番选港之争后,德国最终选定占领胶州湾。不久后,中国发生“巨野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威廉二世以此为借口,动员海军于1897年11月13日出兵占领胶州湾,并在1898年3月6日迫使清政府签署了《胶澳租借条约》,德国租得胶州湾及南北两岸陆地,租期99年,且一反将殖民地交给外交部管理的惯例,将胶澳租借地交由德国海军管理。
日本对山东的侵略意图
日本很早便试图占领山东,早在“甲午战争”前就曾多次派遣间谍收集威海、烟台等地的资料以为日后侵略准备,而在“甲午战争”时便出兵攻占了威海,甚至在拟定媾和条约时一度考虑将要求清廷割让山东,但因害怕引起列强干涉而未采纳。“三国干涉还辽”发生后,日本对此极其饮恨,日人将此称作“遗恨二十年”,1906年时一名退伍的德国海军军官也对此坦言:“德日在法制、学术、教育领域极为亲善,但两国关系并不拘于此。此事(三国干涉还辽)之后,日人对德国的感情全然一变”。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后,日本更为忿恨,称德此举“势必危急远东和平”,而其议院“日夜聚议,大有攘臂出头之势”,仅因后来德国支持日本对福建省的侵略而有所隐忍,改以经济渗透山东的形式,与德国资本进行争夺。
青岛自1898年在德国强租后成为其殖民地,建有大量现代化设施和军事要塞,也是其“东亚分舰队”母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以“英日同盟”为由加入战争,借此谋求在中国的扩张以及报复20年前德国协同法国和俄国强迫其放弃辽东半岛权益之耻辱。8月15日,日本向德国递交最后通牒,要求后者将港内舰队解除武装,并无条件移交胶州予日本,为德国所拒。8月23日,通牒期限已至,日本对德宣战。27日,日本海军开始对胶州湾进行海上封锁。9月2日,日军于宣布中立的中国领土——山东龙口-莱州一线登陆。同月19日,日军再于青岛东北崂山仰口湾登陆。27日,驻守胶州的德军已陷入四面合围的情势,但依托现代化防御工事使日军难以推进,直至11月1日日军发动总攻,德军弹药耗尽,各要塞最终纷纷投降。11月7日,德军总司令麦维德签署降书。10日,日军占领胶州湾全境。
日本占领青岛后一直到1922年撤军为止,透过武力、移民、商业活动等方式实质控制了中国山东全境,也改变了列强在华势力格局,加深了中日两国间的矛盾,更对中国近代历史造成深远的影响,日本从此确立了箝制北京的战略优势,于占领青岛两个月后提出了危及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要求”,日后“山东问题”更成了中国加入世界大战、参与巴黎和会的关键因素,也进而引发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
==背景==
青岛位于中国山东半岛南部,是山东半岛的门户,东临黄海、渤海,是具交通枢纽、海防要塞和商贸口岸的多功能城市,其境内的半封闭海湾——胶州湾港阔水深,向北可控制京津,南下则可通达江淮,两者皆具有很高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地位,也因此有了“能为京师患者,莫如山东”一说,也因此成了列强欲夺取的目标。身为列强之一的德国也因商贸活动蓬勃发展,迫切需要海外据点,早在统一前即两度派遣地理学者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前往中国考察,其于第三次考察之旅中注意到山东的煤炭资源,并从地图上得知胶州湾此一海湾,他在报告中称胶州湾是“中国北半部最大和最好的港口”,认为有优越的装船条件,也可修建铁路将省府济南连接,为山东出口煤炭带来便利。不过当时因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力主欧洲的均势,在殖民事务上相当节制,直到1888年登基的新皇帝威廉二世才抛弃此一“大陆政策”,展开走出欧洲、追求世界强权地位“世界政策”。
1895年3月13日,中国因“甲午战争”战败而被迫同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德国政府担心中国若成为日本的保护国,将为其于东亚的扩张造成严重障碍,因此联合俄国和法国对日进行强硬干涉,日本基于军事和外交上的劣势,被迫放弃永久领有辽东半岛,是为“三国干涉还辽”。“甲午战争”后,德国海军将目光放到东亚,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莱因哈特·舍尔以及海军国务秘书弗里德里希·冯·霍尔曼等人皆认为取得一个海外基地,为远东施加本国影响力、制衡中日两国成了急迫之事。在历经一番选港之争后,德国最终选定占领胶州湾。不久后,中国发生“巨野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威廉二世以此为借口,动员海军于1897年11月13日出兵占领胶州湾,并在1898年3月6日迫使清政府签署了《胶澳租借条约》,德国租得胶州湾及南北两岸陆地,租期99年,且一反将殖民地交给外交部管理的惯例,将胶澳租借地交由德国海军管理。
日本对山东的侵略意图
日本很早便试图占领山东,早在“甲午战争”前就曾多次派遣间谍收集威海、烟台等地的资料以为日后侵略准备,而在“甲午战争”时便出兵攻占了威海,甚至在拟定媾和条约时一度考虑将要求清廷割让山东,但因害怕引起列强干涉而未采纳。“三国干涉还辽”发生后,日本对此极其饮恨,日人将此称作“遗恨二十年”,1906年时一名退伍的德国海军军官也对此坦言:“德日在法制、学术、教育领域极为亲善,但两国关系并不拘于此。此事(三国干涉还辽)之后,日人对德国的感情全然一变”。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后,日本更为忿恨,称德此举“势必危急远东和平”,而其议院“日夜聚议,大有攘臂出头之势”,仅因后来德国支持日本对福建省的侵略而有所隐忍,改以经济渗透山东的形式,与德国资本进行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