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宋神宗

增加 6,248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宋神宗赵顼'''({{bd|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catIdx=Z赵}}),本名'''赵仲鍼''',[[宋英宗]]长子,[[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神宗是宋朝皇帝中,少数有意振兴国家的皇帝,不过却是有心无力。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神宗以君权的力量,保证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后颁布实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在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御西夏,拓地五州,史称“熙河开边”。变法虽然在前一阶段取得胜利,但守旧势力的攻击并没有停止。于是,神宗开始左右摇摆,勉力维持新政。元丰年间,神宗亲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础上,使改革有所推进。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内乱,神宗以为有机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军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元丰五年(1082年)又听徐禧之计,筑永乐城,西夏发30万大军围攻永乐城,战败。宋军两次战败,神宗希望攻夏雪耻、节省“岁赐”的计划彻底破产。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赵顼在福宁殿忧郁而逝,享年38岁<ref>《宋史·卷十六·本纪第十六》:(元丰八年三月)戊戌,上崩于福宁殿,年三十有八。</ref>,庙号神宗,谥号为英文烈武圣孝皇帝,葬于永裕陵,子赵煦嗣位。在守旧势力的反对下,神宗虽然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但他维持新政、坚持变革的决心不变,确是[[宋朝]]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ref>[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songs/015.htm 卷十六 本纪第十六],国学网</ref>。。
== 早年 ==
宋仁宗庆 八年(1048年)四月十日,出生在濮安懿王宫邸睦亲宅。宋英宗赵曙和宣仁圣烈皇后高氏所生长子。八月仁宗赐名为仲针,后被授为率府副率,后三次升迁至右千牛卫将军。
嘉佑八年(1063年),赵顼与其父赵曙一起入居庆甯宫。三月二九日仁宗赵祯逝世,赵顼父赵曙即位,授赵顼为安州观察使,封光国公。五月赵顼受经于东宫。宋英宗赵曙见了他如此好学常场派遣内侍去阻止他。侍讲王陶进入宫内,赵顼率弟弟赵颢向他参拜,可见对师傅的尊重。九月加封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淮阳郡王改名为赵顼。
== 朝政 ==
=== 熙宁变法与新旧党争 ===
神宗即位后,对北宋积贫积弱深感忧心,而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振兴北宋王朝,是为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ref>[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songs/326.htm 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第八十六],国学网</ref>。
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均输法|均输]]、[[青苗法|青苗]]、[[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免役法|免役]]、[[市易法|市易]]、[[保甲法|保甲]]、[[方田均税法|方田均税]]、[[保马法|保马]]等新法相继出笼。新法几乎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惟操之过急,利弊互见。北宋学者[[陆佃]]说:“造元丰间,积票塞上,盖数千万石,而四方常平之钱,不可胜计。”当时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全国高达7亿亩,城镇商品经济取得了空前发展。但是变法受到守旧派激烈的反对,朝中的[[司马光]]、[[范镇]]、[[赵瞻]]纷纷上书陈述对新法的不满,司马光与[[吕惠卿|吕惠卿]]为了[[青苗法]]在皇帝面前争辩,新法维持了将近二十年,直到[[司马光]]尽罢新法为止。此一时期,面临朝廷和后宫的双重阻力,神宗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高滔滔|高太后]]更是对神宗说:“王安石是在变乱天下呀!”岐王[[赵颢]]也从旁劝说神宗应该遵从皇太后的懿旨,神宗心烦意乱,怒斥歧王说:「那你来当皇帝好了。」岐王诚惶诚恐,失声痛哭。
 
===变法失败===
熙宁新法虽得到赵顼的鼎力支持,但实行起来举步维艰,由于新法在多方面触犯了享有特权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此,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遭到激烈的反对。这股反对力量得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宗皇后的支持。同时由于新法本身也存在许多缺点,所以也遭到了一些正直的大臣的反对,[[苏辙]]、[[韩琦]]、[[司马光]]都在反对之列。神宗的思想也开始犹疑起来。保守大臣们反对新法,王安石早有思想准备,但是改革派内部分裂,给王安石的打击是格外沉重的。而这时的神宗也不像前几年那样对王安石言听计从,有时甚至不重视他的意见。王安石对神宗慨叹道: “天下事像煮汤,下一把火,接着又泼一勺水,哪还有烧开的时候呢?”
 
熙宁九年(1076年)春天,[[王安石]]因身体有病,屡次要求辞职。到六月间,王安石的儿子壮年而逝,王安石悲痛欲绝,精神受到极大刺激,已无法集中精力过问政事。神宗只好让王安石辞去相位,出判江宁府。第二年王安石连江宁府的官衔也辞去了,此后直到1086年去世,王安石再也没有回朝。<ref> 王飞鸿,崔晟主编.《中华帝王简说》: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第268页</ref>
 
王安石两次罢相,都是赵顼向守旧势力妥协的结果。赵顼的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获得大臣和后族的支持,但是他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的政治目标并没有变。他一边安抚守旧派的大臣,启用曾被罢退降职的旧派人物[[吕公著]]、[[冯京]]、[[孙固]]等,一边坚持改革,以平衡新派、旧派的力量。
=== 乌台诗桉 ===
元丰八年三月初五日(1085年4月1日),宋神宗在福宁殿去世,享年36岁,殡于殿西阶,庙号神宗,群臣上谥号为「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十月二十四日,葬于永裕陵。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加谥为「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崇宁三年(1104年)十一月,改谥为「体天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政和三年(1113年)十一月,加谥为「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轶事典故==
===不信谗言===
苏东坡曾写过一首《吟桧(树)》的诗,其中有这样两旬:“根到九泉无处曲,世间惟有蛰龙知。”就这样两句诗,却惹起一场事端。 同平章事王珪,便向宋神宗奏道:“臣下的看法,苏轼对圣上有不臣之意,应从重量刑,给以处罚”神宗说:“朕一直待苏轼不薄,所以,尽管苏轼有错,但还不至于达到谋反的地步。不知爱卿是如何知道苏轼要谋反的?”王珪说:“他作咏桧诗,内有“根到九录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一句。陛下飞龙在天,苏轼以为不是他的知己,却把地下蛰龙作为自己的知音,这不充分说明他确有不臣之意吗?非严遣不足示惩。”神宗听后说道:“诗人作诗,本为咏桧,与朕有什么相干?请你们不要再妄加牵强附会了。后来,又有人诬告司马光、张方平、范缜、陈襄、刘挚等人,都与苏轼有相类似的举动.并且经常私下联络,都应该受到严厉惩罚!对此,宋神宗坚决不允许,最后,只将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免于追究刑事责任。<ref>齐豫生,夏于全主编.《大胜局 第三卷》: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第262页</ref>
===严惩诬告===
赵顼即位后的时候,有一天,御史蒋之奇上书弹劾尚书左丞欧阳修,说其作风不正,与外甥女有乱伦之丑闻。神宗看后,转问故宫臣孙思恭。孙思恭答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并指出此事关系到大臣名节,应谨慎从事。神宗下诏蒋之奇,让他拿出证据,蒋之奇的上谏本来就是道听途说,哪来的证据,见神宗令他出证,一时便慌了手脚,只好说出此事是从中丞彭思永处听来的。神宗又问彭思永,结果,彭思永又说他是听来的,并无证据。这彭思永又如何听来的?经进一步查证,神宗终于弄清了说欧阳修乱伦之事纯属诬告。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欧阳修的内弟薛宗孺,平时因与欧阳修有矛盾,便捏造流言蜚语,说欧阳修有淫乱行为。这流言蜚语不知怎么传到了中丞彭思永耳中,彭思永又告诉了蒋之奇。而蒋之奇未分真伪,竟然以此为由上奏弹劾。宋神宗弄清之后,怒责蒋之奇诬告行为,遂后连同彭思永一并贬职,调出京城。神宗严惩诬告,朝廷震动,天下服其明鉴。<ref>李志敏主编.《中华典故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图文版 卷三:京华出版社,2003:第686页 </ref>
== 亲族 ==
===祖先===
* [[永乐城之战]]是宋神宗执政以来,最大规模的征伐行动,也是神宗执政以来,最大的政治挫折。在当时因[[西夏]][[外戚]][[梁太后]]与其弟[[梁乙埋]]姐弟当权,国势衰落,政治腐败,[[西夏]]举国上下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梁太后多次出兵攻宋,想提高国内[[政治]]威望,却都惨败而归。神宗认为[[西夏]]无理,下令攻灭[[西夏]]。宋军于[[元丰]]四年(1081年)11月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击溃夏军,占领西夏两千多里土地。神宗大喜,命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于元丰五年(1082年)9月带兵攻夏,准备一举灭夏。[[徐禧]]为了建战功,拒听[[种谔]]的建议([[种谔]]反对兴建[[永乐城]]),筑[[永乐城]],与[[种谔]]发生内鬨。由于[[徐禧]]好大喜功,听不进谏言,导致宋军内鬨,[[永乐城之战]]大败,宋军损失二十万军士,[[徐禧]]、[[李舜举]]、[[李稷]]、[[高永能]]等人死难,被宋人批评为「永乐之耻」。经过[[永乐城之战]]的战败,宋神宗开始悔悟,而不再轻言开战。
== 衍生文化视频==历史穿越小说《[[新 =====为什么 ]]》主人公石越便是被安排穿越到到 神宗 给司马光编簒 时代。史书起名“资治通鉴”? ====={{#ev:youku|XMzM2OTI4MDk5Mg|center}} ==参考资料=={{Reflist}}
4,9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