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312
次編輯
變更
一个人的遭遇
,创建页面,内容为“《'''一个人的遭遇'''》(又译《人的命运》)是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于1956年创作的连载短篇小说,发表于苏联党报《真理…”
《'''一个人的遭遇'''》(又译《人的命运》)是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于1956年创作的连载短篇小说,发表于苏联党报《真理报》。它讲述了战争给个人[[生活]]带来的悲剧故事,索科洛夫在战场上被俘,在战俘营做苦工,最后他失去了所有亲人和温暖的家庭,但索科洛夫并没有失去生活的意志,有一天在火车站看到一名孤儿,于是两人相依为命。
这部小说的发表,被看成是苏联五十年代中后期解冻文学的信号,从此,苏联大面积出现反思社会黑暗的,反对官僚主义的[[作品]]。
==故事梗概==
作品以主人公自叙的方式,叙述了索科洛夫一生四十年的生活经历,中心是描写他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和命运。小说的[[主人公]]是原先一个工人,战前建立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卫国战争发生的第三天,他就告别了妻子儿女应征入伍。在战争中,他负伤被俘,在德国集中营里受了两年的非人折磨,多次死里逃生,1944年才设法回到祖国。然而,他朝思暮想的妻子和两个女儿早在1942年就被敌机炸死,唯一的儿子也在战争胜利的那天早上壮烈牺牲在柏林前线。二战后,他复员回来当汽车司机,后因一次交通事故他被收走了驾驶执照。在他失去职业、流落他乡的时候,收养了一个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万尼亚,组成新的家庭,重新去争取新的幸福生活。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真实的表现了千百万苏联人民在战争中亲身经历的生活,概括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
这篇小说强烈谴责了[[德国]]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残暴罪行以及其带给苏联人民的沉重灾难,反映了苏联人民为战胜德国法西斯而进行的艰苦斗争及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表现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的崇高的爱国热忱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以及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定决心。
==人物简介==
索科洛夫
这个社会主义时代的普通劳动者形象。他身世平凡,经历平常,十分珍视自己建立起来的家庭幸福,然而一旦祖国面临危难,他就能抛弃小[[家庭]]的温暖,隔断妻儿的纠缠,毅然走上反法西斯的前线。战争虽然毁灭了他的家庭和幸福,夺走了他的一切,给他的精神和肉体留下了巨大的创伤,他却没有被命运的打击所摧毁,没有被无边的哀痛所压垮,而是以深沉的阶级感情收养了孤儿万尼亚,重新组成新的家庭,去迎接新生活的严峻考验。
万尼亚
索科洛夫在战后流浪时收留的孤儿,是苏联战后新一代的代表。作者在小说最后对他的命运作了预言,预示苏联人民20世纪后50年的艰难历程。
==创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侵略者给苏联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法西斯洗劫了苏联七百多座城市和工人居住区,苏联在物质方面的损失,按战前价格计算,共达6790亿卢布,苏联人民在战争期间有2000万人丧失了生命。战争结束后,苏联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方面遇到了严重的困难,经历了曲折的道路。1946年,苏联欧洲部分又遭受了特大旱灾,这更使苏联经济复苏进程变得异常坚难。战后最初几年里,各种组织、机关和私人非法侵占集体农庄土地,盗窃案体农庄财产等现象十分严重,农庄管理制度问题很多,机构臃肿,行政开支过多,劳动报酬不合理,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斯大林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僵化、专制化,斯大林时代的文坛大都是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造成了文学的公式化、概念化,文学[[作品]]回避矛盾、粉饰生活、歌功颂德,对于一些稍微触及现实的作品,动辄加以粗暴的攻击、批判。
[[Category:980 戲劇總論]]
这部小说的发表,被看成是苏联五十年代中后期解冻文学的信号,从此,苏联大面积出现反思社会黑暗的,反对官僚主义的[[作品]]。
==故事梗概==
作品以主人公自叙的方式,叙述了索科洛夫一生四十年的生活经历,中心是描写他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和命运。小说的[[主人公]]是原先一个工人,战前建立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卫国战争发生的第三天,他就告别了妻子儿女应征入伍。在战争中,他负伤被俘,在德国集中营里受了两年的非人折磨,多次死里逃生,1944年才设法回到祖国。然而,他朝思暮想的妻子和两个女儿早在1942年就被敌机炸死,唯一的儿子也在战争胜利的那天早上壮烈牺牲在柏林前线。二战后,他复员回来当汽车司机,后因一次交通事故他被收走了驾驶执照。在他失去职业、流落他乡的时候,收养了一个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万尼亚,组成新的家庭,重新去争取新的幸福生活。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真实的表现了千百万苏联人民在战争中亲身经历的生活,概括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
这篇小说强烈谴责了[[德国]]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残暴罪行以及其带给苏联人民的沉重灾难,反映了苏联人民为战胜德国法西斯而进行的艰苦斗争及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表现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的崇高的爱国热忱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以及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定决心。
==人物简介==
索科洛夫
这个社会主义时代的普通劳动者形象。他身世平凡,经历平常,十分珍视自己建立起来的家庭幸福,然而一旦祖国面临危难,他就能抛弃小[[家庭]]的温暖,隔断妻儿的纠缠,毅然走上反法西斯的前线。战争虽然毁灭了他的家庭和幸福,夺走了他的一切,给他的精神和肉体留下了巨大的创伤,他却没有被命运的打击所摧毁,没有被无边的哀痛所压垮,而是以深沉的阶级感情收养了孤儿万尼亚,重新组成新的家庭,去迎接新生活的严峻考验。
万尼亚
索科洛夫在战后流浪时收留的孤儿,是苏联战后新一代的代表。作者在小说最后对他的命运作了预言,预示苏联人民20世纪后50年的艰难历程。
==创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侵略者给苏联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法西斯洗劫了苏联七百多座城市和工人居住区,苏联在物质方面的损失,按战前价格计算,共达6790亿卢布,苏联人民在战争期间有2000万人丧失了生命。战争结束后,苏联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方面遇到了严重的困难,经历了曲折的道路。1946年,苏联欧洲部分又遭受了特大旱灾,这更使苏联经济复苏进程变得异常坚难。战后最初几年里,各种组织、机关和私人非法侵占集体农庄土地,盗窃案体农庄财产等现象十分严重,农庄管理制度问题很多,机构臃肿,行政开支过多,劳动报酬不合理,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斯大林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僵化、专制化,斯大林时代的文坛大都是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造成了文学的公式化、概念化,文学[[作品]]回避矛盾、粉饰生活、歌功颂德,对于一些稍微触及现实的作品,动辄加以粗暴的攻击、批判。
[[Category:980 戲劇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