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一個人的遭遇

一個人的遭遇》(又譯《人的命運》)是作家米哈伊爾·肖洛霍夫於1956年創作的連載短篇小說[1],發表於蘇聯黨報《真理報》。它講述了戰爭給個人生活帶來的悲劇故事,索科洛夫在戰場上被俘,在戰俘營做苦工,最後他失去了所有親人和溫暖的家庭,但索科洛夫並沒有失去生活的意志,有一天在火車站看到一名孤兒,於是兩人相依為命。

這部小說的發表,被看成是蘇聯五十年代中後期解凍文學的信號,從此,蘇聯大面積出現反思社會黑暗的,反對官僚主義的作品

目錄

故事梗概

作品以主人公自敘的方式,敘述了索科洛夫一生四十年的生活經歷,中心是描寫他在衛國戰爭中的遭遇和命運。小說的主人公是原先一個工人,戰前建立了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衛國戰爭發生的第三天,他就告別了妻子兒女應徵入伍。在戰爭中,他負傷被俘,在德國集中營里受了兩年的非人折磨,多次死裡逃生,1944年才設法回到祖國。然而,他朝思暮想的妻子和兩個女兒早在1942年就被敵機炸死,唯一的兒子也在戰爭勝利的那天早上壯烈犧牲在柏林前線。二戰後,他復員回來當汽車司機,後因一次交通事故他被收走了駕駛執照。在他失去職業、流落他鄉的時候,收養了一個在戰爭中失去父母的孤兒萬尼亞,組成新的家庭,重新去爭取新的幸福生活。索科洛夫的悲慘遭遇,真實的表現了千百萬蘇聯人民在戰爭中親身經歷的生活,概括了整整一代人的命運,有着深刻的典型意義。

這篇小說強烈譴責了德國法西斯侵略戰爭的殘暴罪行以及其帶給蘇聯人民的沉重災難,反映了蘇聯人民為戰勝德國法西斯而進行的艱苦鬥爭及所付出的巨大代價,表現了蘇聯人民在戰爭中的崇高的愛國熱忱和不屈不撓的鬥爭意志以及重建美好家園的堅定決心。

人物簡介

索科洛夫

這個社會主義時代的普通勞動者形象。他身世平凡,經歷平常,十分珍視自己建立起來的家庭幸福,然而一旦祖國面臨危難,他就能拋棄小家庭的溫暖,隔斷妻兒的糾纏,毅然走上反法西斯的前線。戰爭雖然毀滅了他的家庭和幸福,奪走了他的一切,給他的精神和肉體留下了巨大的創傷,他卻沒有被命運的打擊所摧毀,沒有被無邊的哀痛所壓垮,而是以深沉的階級感情收養了孤兒萬尼亞,重新組成新的家庭,去迎接新生活的嚴峻考驗。

萬尼亞

索科洛夫在戰後流浪時收留的孤兒,是蘇聯戰後新一代的代表。作者在小說最後對他的命運作了預言,預示蘇聯人民20世紀後50年的艱難歷程。

創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法西斯侵略者給蘇聯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和損失。法西斯洗劫了蘇聯七百多座城市和工人居住區,蘇聯在物質方面的損失,按戰前價格計算,共達6790億盧布,蘇聯人民在戰爭期間有2000萬人喪失了生命。戰爭結束後,蘇聯在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方面遇到了嚴重的困難,經歷了曲折的道路。1946年,蘇聯歐洲部分又遭受了特大旱災,這更使蘇聯經濟復甦進程變得異常堅難。戰後最初幾年裡,各種組織、機關和私人非法侵占集體農莊土地,盜竊案體農莊財產等現象十分嚴重,農莊管理制度問題很多,機構臃腫,行政開支過多,勞動報酬不合理,嚴重阻礙了農業生產力的恢復和發展。

與此同時,由於斯大林時期國家政治生活的僵化、專制化,斯大林時代的文壇大都是歌頌文學,宣揚「無衝突論」[2],造成了文學的公式化、概念化,文學作品迴避矛盾、粉飾生活、歌功頌德,對於一些稍微觸及現實的作品,動輒加以粗暴的攻擊、批判。

視頻

一個人的遭遇 相關視頻

一個人的遭遇
肖洛霍夫《一個人的遭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