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价值

增加 40,787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名称 = '''价值''' | 图像 = File:价值.jpg|缩略图||center|[http://bms.spdl.com/SPDL/UploadFiles/NewsImages/20160803093327_…”
{{Infobox person
| 名称 = '''价值'''
| 图像 =
[[File:价值.jpg|缩略图||center|[http://bms.spdl.com/SPDL/UploadFiles/NewsImages/20160803093327_4105.jpg 原图链接] [http://www.spdl.com/news/11038.html 来自食品代理网]]]
}}
'''<big>价值</big>''',来源于[[自然界]],并随着人类的进化而进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价值的终极本原只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

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从认识论上来说,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价值作为哲学范畴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ref>[https://wenda.so.com/q/1369620700065051 价值的定义是什么]</ref>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价值 <ref>[https://iask.sina.com.cn/b/10Q2lpniyo31.html 价值与价格的基本概念是什么?]</ref>

外文名
value;cost;worth

所属领域
商业,市场,流通

附属物
商品、可交换的物品
[[File:价值1.jpg|缩略图]]
拼 音
jiàzhí

==基本概念==

价值是人类对于自我本质维系与发展,为人类一切实践要素本体,包括任意的物质形态。价值是定义人本身存在的核心概念,其是人这一存在与发展的本质。人类一切自我解放行为,即本质规律(人性)下对于自我的创造及再创造并最终达成对于这一规律的本质以维持及发展,简单的表述就是人类一切实践中具有对于自我的维持及发展所在的本质,一切价值形态都脱离不了此范畴,不能脱离此范畴。价值在很多领域有特定的形态,如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经济学价值,法律价值等等。这些价值的存在是人在不同领域发展中范畴性规律性本质存在。同时由于意识上存在一些概念化的维系与发展人类的思想没有形成实际的物理力量,此类价值单独定义为名义价值。

价值包涵人的意识与生命的双重发展,包涵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发展。人创造自我世界的一切发展即有价值。价值的核心本质内涵是自由人,人创造自我的存在即为自由人。人本身是价值的根本对象,人即价值本体,人的行为即价值源泉,人的发展既为价值结果。人的发展是人的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的统一发展,是人的意识与人的生命的整体发展,也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发展。即人内在的自我创造及外在以自然的创造的统一,创造此一自由皆为还有价值行为,那么整体的说价值就是自由的实现。

==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的本质是人类经济产品、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人类劳动作用。包涵创造产品的使用价值与创造生产关系的劳动价值。《资本论》中的价值概念特指交换价值,即资本关系下的本质。不能以局部范畴的价值代替
[[File:价值2.jpg|缩略图]]
一般的价值形态,同时一般的价值形态不等于局部的价值形态。价值的实践必须以一定的范畴确定。

==物理价值==

价值最初来源于特殊的物质系统——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运动,“有序化能量”是最原始意义上的“价值”。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有序化能量”进一步发展成为“广义有序化能量”,才逐渐成为真正人类意义上的价值。总之,价值来源于自然界,并随着人类的进化而进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价值的终极本源只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

==价值本质==

关于价值的本质,存在多种观点。

'''“本性说”'''

这种观点认为,我们赖以生活的价值是天生的,像包括真、善、美在内的人类的古老价值,以及后来的愉快、正义和欢乐等价值,都是人类本性固有的,是人的生物性质的一部分,是本能的而非后天获得的。

'''“情感说”'''
[[File:价值3.jpg|缩略图]]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的源泉在于情感:当合理性遭遇它的限度,对开明的理性的求助不再帮助我们时,那么思维的对位型式即情感可以帮助。情感是通过我们的感觉释放的,它帮助我们感知世界和辨认价值。这里提及的价值是不能测量或计算的价值,只能通过感觉经验或感知领会,例如美的价值。

'''“抽象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抽象的信念、理想、规范、标准、关系、倾向、爱好、选择等等,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时时、处处起作用,指导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动,评价某一事物就是来源于并反映了抽象的理想价值。

'''“奥妙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一个深奥的、微妙的概念,包容量大且含义模糊,其内涵和外延难以把握,其精神实质难以领悟。价值决不是实在,既不是物理的实在,也不是心理的实在。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而不在于它的实际的事实性。价值的最后基础在于人类的自许,在于人类对世界的冀望,在于人类对人性(包括理性和情感)的祈愿。

'''“关系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表示客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文德尔班把价值当作是一种联系和关系,并认为是诸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而不是专指人类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和关系,即任何有联系的事物之间都可能存在价值,这样,价值就成了联系和关系的代名词,从而混淆了主体与客体的本质区别。

'''“意义说”或“需要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表示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然而,这种观点并没有解释“意义”或“需要”本身又是什么内涵,因此这种观点只能是两个名词之间的“同义反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File:价值4.jpg|缩略图]]
'''“属性说”或“效用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指客观事物的一种有用属性。这种观点把价值等同于事物的功能属性,忽略了主体特性和介体特性对于价值的决定性作用。

'''“主体性说”或“态度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觉地、有意识地赋予客体的属性,它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态度。这种观点把价值与价值的主观反映混淆起来了。

'''“劳动量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就是劳动价值,它由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量来决定。这种价值学说是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指定资本化市场下交易的本质,他是一种特定范畴的价值概念。

以上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价值的某些外部或内部特性,但都有其片面性,均不能全面反映价值的哲学本质。

==价值哲学==

有人提出:“价值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其实,这个问题的提法本身就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因为如果认为价值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这就等于说价值只有其客观的存在形式,而没有主观的反映形式与之相对应,即价值这种客观事物不能被人类所认识,这就陷入了不可知论的泥潭;相反,如果认为价值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这就等于说价值只有其主观的反映形式,而没有客观的存在形式与之相对应,即价值认识是完全主观自生的,不是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反映,这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事实上,价值既有其客观的存在形式,又有其主观的反映形式。主观价值可分为价值观与情感两种具体形式。其中,价值观是人对绝对价值的认识,或者说是人对价值绝对性的认识;情感是人对相对价值的认识,或者说是人对价值相对性的认识。价值观(或情感)与价值的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一方面,客观价值决定和制约着主观价值,主观价值是对客观价值的反映,是以客观价值为基础,并围绕客观价值上下波动;另一方面,主观价值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对客观价值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对客观价值的诱导、强化或限制。
[[File:价值5.jpg|缩略图]]
==物理定义==

价值理论的许多矛盾与争论,在根本上起源于价值的不同定义,起源于人们对于价值概念的不同理解,从物理学角度定义价值,可以把价值理论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使之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客观性和公理性,从而使价值理论普遍存在的模糊性、主观性和歧义性自然而然地得到化解。由于社会事物的一切运动与变化,在本质上都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因此价值理论是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如果把价值理论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就可以大大促进整个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与统一,但同时也使社会科学成为自然科学的附庸。

19世纪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发展观。一种是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依据推演出的退化观念体系,它认为,由于能量的耗散,世界万物趋于衰弱,宇宙趋于“热寂”,结构趋于消亡,无序度趋于极大值,整个世界随着时间的进程而走向死亡;另一种是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基础的进化观念体系,它指出,社会进化的结果是种类不断分化、演变而增多,结构不断复杂而有序,功能不断进化而强化,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向着更为高级、更为有序的组织结构发展。

耗散结构论认为,负熵是维持和发展耗散结构有序化过程的“动力源”,只有不断地向系统内输入负熵流,才能抵消其内部所产生的熵增,阻止系统向无序化方向的变化,以维持和发展系统的有序化运动。显然,这种观点只是从纯“能量交换”的角度来考察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过程。然而,自然界的物质除了具有能量这个最基本的特性以外,还具有许多其他的特性,如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生物特性、社会特性、信息特性等,这些非能量的物质特性只要组织和配合得好,都可以用来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来维持和发展人类的有序化,在客观上起到了与有序化能量相同的作用,并可按主体的客观需要折算成相当数量的标准有序化能量,即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进程不光是由能量交换的情况来决定,还必须由“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的情况来决定。由此可见,一些非能量形式的、广义的有序化能量可以依附于有序化能量之上,间接地对耗散结构的有序化程度产生影响。例如,洞穴虽然并不为动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为动物御寒,使动物减少体热的散失,还降低动物的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这在客观效应上减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动物机体对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显然,这些非能量形式的“有序化能量”从客观效应上确实起到了与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同样可以促进着耗散结构有序化发展,在功能特性上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种间接的有序化能量。统一价值论在“耗散结构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如下概念。

有序化虚能:物质的某些非能量特性对于主体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从而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有序化能量,称为有序化虚能,用Qx来表示。

广义有序化能量:有序化实能Qs与有序化虚能Qx之代数和,称为广义有序化能量,用Qg来表示,即
[[File:价值6.jpg|缩略图]]
Qg=Qs+Qx

上述的广义有序化能量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其内涵已经与建立在社会科学基础上的价值的内涵基本相同,由此从物理学角度对“价值”进行如下定义。

价值:对于确定的主体,事物所具有、所释放的广义有序化能量就是价值,用Qg来表示(为了简便起见,可用Q来表示)。

根据价值的物理学定义,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价值的度量单位与能量单位完全相同,即“焦耳”或“大卡”是价值的标准度量单位。

2、有序化能量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那就是目标性。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目标性,同一事物对于不同主体将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必须首先确定主体。

3、由于主体的目标性不仅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且随着主体内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还必须确定环境条件和主体的内部状态。

4、由于有序化能量的计算是以“标准有序化能量”为基本尺度,同一事物的价值会因选取的标准有序化能量不同而得出不同的数值,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还必须确定“标准有序化能量”。

==价值起源==

人类的进化大致经历了从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高分子、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低等动物、高等动物等具体过程。价值现象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而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价值,消除价值理论界存在的诸多争议,就必须了解价值的起源。人类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过来的,价值现象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它有自己的起源,并随着人类的进化而进化。

世界万物是不断运动着的,在物质的一切属性中,运动是最基本的属性,其他属性都是运动属性的具体表现。例如:空间属性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体现;时间属性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体现。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存在相应的能量形式,例如: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动能;与分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热能;与原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化学能;与带电粒子的定向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电能;与光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光能;等等。当运动形式相同时,两个物体的运动特性可以采用某些物理量或化学量来描述和比较。例如,两个作机械运动的物体可以用速度、加速度、动量等物理量来描述和比较;两股作定向运动的电流可以用电流强度、电压、功率等物理量来描述和比较。但是,当运动形式不相同时,两个物质的运动特性唯一可以相互描述和比较的物理量就是能量,即能量特性是一切运动着的物质的共同特性,能量尺度是衡量一切运动形式的通用尺度。因此,可以对能量做出全新的哲学定义。
[[File:价值7.jpg|缩略图]]
能量:是用以衡量所有物质运动规模的统一的客观尺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大脑及机体也是物质世界高度进化的产物,也是物质的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的、政治的与文化的运动是一般物质运动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因此用以衡量人类一切社会运动的运动规模的统一客观尺度也必然是能量。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作用力(如管理能力、综合国力、战斗力、权力等)最终都是自然力量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维持和推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价值,必然也是能量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

事实上,人类的发展过程在本质上是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消费过程,其物理学意义就是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有序化过程,它需要以直接或间接的有序化能量为动力源。总之,一切价值起源于能量,都是能量的具体表现。

==价值进化==

人类和生物的价值关系是一个逐渐进化的过程,生物对于价值关系的反应方式也是一个逐渐进化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价值关系与反应方式的进化是同步进行的,共分为五个具体的进化阶段。

'''单因素价值'''

对于单因素价值的反应方式是趋性。趋性是指生物对单一环境因素的刺激所产生的选择倾向性,是生物对外部刺激的定向反应形式,包括趋向性与避离性两种基本形式。趋向性有趋光性、趋热性、趋湿性、趋地性、喜氧性等。避离性有避光性、避热性、避湿性、厌氧性等。如草履虫的趋酸性、臭虫的趋热性和昆虫的趋光性等。趋性是低等生物细胞、生物组织和原生动物常见的反应方式。趋性是生物体内一连串的内部感应性按一定的方向有机地组合起来,以形成有序化结构,并对外部单一环境因素形成单一的反应,使生物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产生功能上的相干作用,以加快机体的有序化发展。当这一连串的感应性按正向的方式组合起来,就形成正趋性——趋向性。当这一连串的感应性按反向的方式组合起来,就形成负趋性——避离性。总之,趋性是低等生物对单因素价值的外界事物最初级的有序化反应方式。
[[File:价值8.jpg|缩略图]]
'''多因素价值'''

对于多因素价值的反应方式是刚性本能。刚性本能(又称非条件反射)是指若干不同的趋性按一定的方向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形成完整反射弧的反应模式,它是低等动物先天形成的、对确定外部刺激所产生的相对固定的反应形式。刚性本能是生物体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逐步形成的被动适应环境的一种低等生存方式,它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无需后天训练即可出现的反应。例如,腔肠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机械刺激反射;新生儿的抓握反射、吮吸反射及成人的膝跳反射、抓痒反射等。刚性本能是趋性的发展形式,是对来自某一具体事物的复合刺激的综合性反应,它使生物体与外部环境产生更高层次的相干性,形成更高级的有序结构。总之,刚性本能是较低等生物对多因素价值的外界事物较初级的有序化反应方式,是对趋性所作的修正、扩展和综合,使趋性具有更多的目的性,是得到升华的趋性。

'''可变性价值'''

对于可变性价值的反应方式是弹性本能。弹性本能(又称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随条件而变化的反射,是在一定条件下无关刺激成为非条件刺激物的信号所引起的反射。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机体在生存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建立于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的反射。条件反射可以使动物学习和记忆与非条件反射有关的、但又完全不同的新的反射活动。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是大脑皮层在机能上暂时联系的建立或接通,它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有了条件反射,动物不仅能反映具有直接生理学意义的事物,而且能反映那些具有间接生理学意义的事物。弹性本能使动物能够针对变化了的事物来调整自己的本能行为,使之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比刚性本能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目的性,而且机体通过条件反射可以在刺激本身未到来之前即做出相应反应,使机体活动具有更多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总之,弹性本能是较高等生物对可变性价值的外界事物较高级的有序化反应方式,是对刚性本能所作的修正、扩展和综合,使刚性本能具有更多的目的性和灵活性。

'''多样性价值'''

对于多样性价值的反应方式是知性。知性(包括概念与形象)是高等动物在众多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更为普遍、更为抽象的条件反射,它是人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所产生的抽象认识。其中,人对事物内部联系的抽象认识就形成了概念,人对事物外部联系的抽象认识就形成了形象。概念与形象是对学习得来的东西所做的归纳与总结,使人的行为模式具有更多的系统性和目的性,使人不仅能够适应复杂的生存环境,而且还能主动地选择环境。由于学习得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往往是零碎的、无规律的和盲目的,人们经常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自觉地运用,只有形成概念和形象以后,才会从中理出一条“主线”来,并按照这条“主线”所确定的逻辑方向将学习得来的东西排列起来。通过抽象与形象,人既可以对不同刺激事物采取相同的反应方式,也可以对同一刺激事物采取不同的反应方式,使人的反应方式多样化、灵活化和目的化。例如,同样是有害物,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逃避、攻击或防护等多种反应方式。总之,知性是很高等生物(如猿猴、猩猩等)对多样性价值的外界事物很高级的有序化反应方式,是对弹性本能所作的修正、扩展和综合,使弹性本能具有更多的目的性。
[[File:价值9.jpg|缩略图]]
'''多层性价值'''

对于多层性价值的反应方式是理性。理性(包括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高等动物(目前已知仅限于有智能的人类)在知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反应方式,它借助于语言、文字或图像将知性所形成的各种基本概念或基本形象以第二信号系统形式固定在人的大脑之中,并在大脑内部对其进行更为复杂的、更长系列的、更深层次的“趋性”、“刚性本能”、“弹性本能”和“知性”等形式的反应。其中,人对各个基本概念之间联系的认识就形成了抽象思维,人对各个基本形象之间联系的认识就形成了形象思维。理性是人类对第二信号系统所进行的“反射”式的反应活动,它能找出各个基本概念或基本形象之间更普遍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从而发现事物之间更普遍、更抽象的运动与变化规律。例如,人们通过生产与生活的实践,形成了“水”、“向……去”、“低处”、“流动”等名词、介词、形容词、动词的概念,这些概念之间通过某种特定形式的条件反射建立了一种相互联系,从而得出了“水往低处流”这么一条逻辑法则。

综上所述,从生物角度来看,价值起源于能量,经历了单因素价值、多因素价值、可变性价值、多样性价值和多层次价值等五个具体的进化阶段。

==价值分类==

价值的形式千差万别、复杂多样,可以根据它的不同特点进行具体分类。

1、根据变化方向的不同,价值可分为正向价值与负向价值。

2、根据作用主体类型的不同,价值可分为个体性价值、集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个人性价值是指事物对于个人所产生的价值;集体性价值是指事物对于集体所产生的价值;社会性价值是指事物对于社会所产生的价值。

3、根据价值的层次的不同,价值可分为温饱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和自我实现类价值四大类。

4、根据作用社会领域的不同,价值可分为经济类价值、政治类价值和文化类价值。
[[File:价值0.jpg|缩略图]]
5、根据个人作用过程的不同,价值可分为生活资料价值和生产资料价值,其中,生活资料作用于人的消费过程,生产资料作用于人的生产过程。生产资料价值包括“死”的生产资料价值(即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和“活”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即劳动价值)两种具体形式。

6、根据作用方向的不同,价值可分为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其中,使用价值反映客观事物对于人的作用,劳动价值则反映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7、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价值可分为生存类价值和发展类价值。

8、根据作用事物类型的不同,价值可分为真假感、善恶感和美丑感三种。真假类价值是指思维性事物(如知识、思维方式等)对于主体所产生的价值;善恶类价值是指行为性事物(如行为、行为规范等)对于主体所产生的价值;美丑类价值是指生理性事物(如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等)对于主体所产生的价值。

9、根据价值的主导变量的不同,价值可分为主体性价值、客体性价值和介体性。当主导变量是人类主体(个人、集体和社会)时,该价值就是主体性价值;当主导变量是客观事物时,该价值就是客体性价值;当主导变量是环境时,该价值就是介体性价值。

10、根据价值的作用时期的不同,价值可分为追溯性价值、现实性价值和期望性价值。追溯性价值是指过去事物对于主体的价值;现实性价值是指现实事物对于主体的价值;期望性价值是指未来事物对于主体的价值。

11、根据价值的动态变化的不同特点,可分为确定性价值、概率性价值。确定性价值是指确定性事物对于主体的价值;概率性价值是指不确定性事物对于主体的价值。

12、根据表现方式的不同,价值可分为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

13、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价值可分为直接性价值和间接性价值;

14、根据作用时间范围的不同,价值可分为眼前性价值和长远性价值;

15、根据作用空间范围的不同,价值可分为局部性价值和整体性价值;

16、根据载体类型的不同,价值可分为物质性价值和精神性价值;
[[File:T01f8a3ce79453e455f.jpg|缩略图]]
==经济形态==

目前价值理论存在着一个重大失误,这就是政治经济学把“劳动价值”概念抽象化、神秘化了,把它与使用价值对立起来,提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劳动价值”、“价值或劳动价值是由劳动者凝聚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等观点,这些观点造成了政治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即西方经济学)的严重对立。

价值的物理学定义就是事物对于主体所具有、所释放的广义有序化能量。显然,这里的“事物”本身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一般的事物,另一类就是人类主体。与此相对应,价值也相应地分为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两大类。

使用价值:一般事物对于主体所具有、所释放的广义有序化能量,就是该事物的使用价值,用Qu来表示。

劳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某个主体对于另一主体所具有、所释放的广义有序化能量,用Qv来表示。

由此可见,劳动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或劳动力所具有、所释放的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是指一般事物所具有、所释放的价值。

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是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这两者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的作用方向:使用价值反映了客观事物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作用程度,劳动价值则反映了人对于客观事物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基本目的的反作用程度。

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相互转化。劳动价值是由人类自身机体所产生的,是人的劳动能力的价值体现,是由人在劳动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显然,人类机体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生活资料的消费,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成、维持与发展,必须以消费一定数量、一定质量、一定形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为前提。一般情况下,人在劳动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时间越长,劳动强度越大,劳动复杂度越高,为补偿这些劳动耗费所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就越多。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一般劳动者的劳动量耗费与“社会必要的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由此可见,劳动价值来源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并最终又会转化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的相互转化可分为三个过程。一是使用价值向劳动潜能的转化(消费阶段),二是劳动潜能向劳动价值的转化(劳动阶段),三是劳动价值向新的使用价值转化(生产阶段)。由此可知,一种使用价值经历消费阶段、劳动阶段与生产阶段后,完成了一个周期性运动,转化为另一种新的使用价值,整个周期性运动可表示为

使用价值→劳动潜能→劳动价值→新的使用价值

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

1、使用价值是基础,如果没有使用价值为基础,劳动者就不能形成劳动能力,就不能产生劳动价值;

2、劳动价值是主导,如果没有劳动价值,使用价值就不能产生增值,就不能发展起来。劳动价值是劳动者通过消费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来形成的劳动潜能,并通过劳动过程将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

3、劳动价值既来源于使用价值,又是使用价值的源泉,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一种能够创造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它是由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通过消费过程)转化而来,又服务于使用价值的增值过程。

==价值层次==

由于劳动价值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使用价值,因此价值的层次结构取决于使用价值的层次结构。

由于使用价值可分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两大类型,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最终目的在于间接地创造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因此价值的层次结构取决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层次结构。

人们消费各种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那么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层次结构在根本上取决于人的需要的层次结构。

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更多形式和更多层次的客观需要。然而,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人与动物之间的这种差异?人类的需要层次应该怎样来客观地划分?各个需要层次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逻辑关系?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过大量研究并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论,但几乎所有结论都是凭主观经验和直观感觉得出的,不遵循任何的逻辑程序,因而无法判断和检验其正确性。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纯主观性问题,不会有任何客观的、统一的答案。
[[File:483058E12862B1D69D93F70417FEACF7.jpg|缩略图]]
目前,人们普遍接受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50年代提出的“人的动机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马斯洛并没有论述为什么要这样划分,他的这种划分方法并不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上,更多的是建立在自己的感性经验上,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人们无法用理论根据来肯定它或否定它,只能根据实践经验和直观感觉来判断它。不难发现,这种划分方法主要是依照不同需要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同外部特征参量(如重要性、持久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来进行的,而这些外部特征参量的差异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各种需要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在总体上讲,人们消费各种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主观动机在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而客观动机(即客观需要)在于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更直接的客观动机在于为自身机体积累必要的劳动潜能。实践表明,不同类型的生活资料分别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客观需要,分别形成不同层次的劳动潜能,并分别服务于不同层次的劳动能力。理论证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共分为四个基本层次:温饱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它们分别在人体内形成四个基本层次的劳动潜能:生理化劳动潜能、个体化劳动潜能、社会化劳动潜能、理性化劳动潜能;最终产生四个基本层次的本质力量:生物化学反应能力、个体化劳动能力、社会化劳动能力、理性化劳动能力。

==政治理解==

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产品价值。马克思还将价值分为使用价值(use value)(给予商品购买者的价值)某个物品使用的价值(多么有用)如水有高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exchangable value)(给予商品提供者的价值)可交换其他商品的价值(多么值钱)如黄金有高交换价值。(出自资本论第一卷Capital volume I)。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古典主义尤其是亚当斯密以及大卫李嘉图的价值概念。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基本因素之一。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 ,如 1只羊之所以会有20尺布的交换价值,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可以比较的东西。这种共同的、可以比较的东西就是商品生产中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就形成了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表明:①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存在的物质承担者。②价值是由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形成的,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相结合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才成为价值。③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只有在商品交换中,通过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的相互对等、相互交换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④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情况相反。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这一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File:20110721094234 vnnwvrxv.jpg|缩略图]]
价值在经济中是商品的一个重要性质,它代表该商品在交换中能够交换得到其他商品的多少,价值通常通过货币来衡量,成为价格。 根据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经济学理论),物体的价值就是该物体在一个开放和竞争的交易市场中的价格,因此价值主要决定于对于该物体的需求,而不是供给。有些经济学者经常把价值等同于价格,不论该交易市场竞争与否。而古典经济学则认为价值和价格并不等同。

==其它理解==

关于价值的解释和说明,还有下面一些资料:

1、《贝侬乱谈》中的“价值”概念:定义:事物的价格P与其价格存在时间T的乘积(PT)。价值是标量,用符号W表示。一般,价值的单位为元·小时。价值的最大值为无穷,最小值为零。价值与事物本身无直接关系。事物的价值高低由其价格与价格存在时间决定。价值为零并非表示事物本身的终结或消失,而是事物价格的消失。价格存在时间(T)是指一个事物从它因为人的需要而产生价格开始,到它的价格被实现而消失所经历的时间段。事物本身的终结将导致价格的消失,价格的消失不一定是因为事物的终结或消失。价值为零和无价格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价值理解成为一段视频,价格就是这段视频中的帧。如一个人的价值是科学划出一时间段,工资乘于相应的时间分段连续累加得到的数值。即为这一时间段的价值。

2、“后理论经济学”之《价值场论》范畴,也是传统经济学范畴。价值有“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传统经济学认为,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在“必要劳动时间”里创造出来的,有时也把它称为“一般人类劳动价值”。在《价值场论》里,它是能力的体现。有狭义价值、广义价值之分别。在“狭义价值”中,包括“狭义劳动价值”、“广义劳动价值”,还包括“创造性劳动价值”、“非劳动价值”、“狭义非劳动价值”、“广义非劳动价值”和“供求价值”等等。

3、一种事物,能够满足另一种事物的某种需要的属性,我们称之为“价值”,即物的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属性,即是该物的价值。

4、在生命世界里,价值的标准定义:物质世界中的事物(包括一切物体、动作、事件或现象,包括精神世界中的一切思维,以及这些思维的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因为生命的需求而产生的,能满足生命的存在、延续(即新陈代谢)、或发展进化等等其中某一种需求的属性,即称为该事物的“价值”!
[[File:T01d9aad070bfb1942e.jpg|缩略图]]
5、价值的特性:劳动并不能创造价值,而是生命创造了价值;事物的价值产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生命的需求产生的过程,它们的具体体现就是生命体的日常生理消耗活动的过程;价值产生以后,到价值被生命消耗的过程,我们称为价值的实现过程。价值的实现过程,一般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获取过程”;第二阶段,“消耗过程”;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是在被消耗的过程中实现的;价值的出现,必须以生命和事物的同时出现为前提。缺了生命和事物两者中的任何一个,价值都不可能存在;价值本身具有非常强的不定形性。它的具体的价值形态,根据生命对它的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对一个事物,它的价值从产生开始,到被消耗的过程,我们称为一个“价值的生命周期”,(简称价值周期);一件事物,从它因为被生命需要而产生价值开始,到它的价值被实现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价值的一个生命周期”。简称“价值周期”。在事物的一个价值周期里,事物的形态或存在状况本身在价值实现后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不发生变化,但事物的价值都只具有一次性。这个价值随着自身的被实现而消失;在价值的生命周期的三步结构中,每一步之间是不可逆的。它们之间具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具有不可逆转的特性。即:第一步,价值产生;第二步,价值被获取;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价值实现(被消耗);价值量的最大值为无穷大,价值量的最小值为零。世界上不存在小于零的价值;在同一个价值周期中,价格的变化,不会影响到价值的变化。这就是“价值的量的稳定性的第一定律”;价值是由生命对事物的需求产生的。因此,在一个事物所具有的物理量所能实现的价值的最大限度内,生命对事物的需求越大,事物的价值就越高。在同一个量度单位下,一个事物所能具有的价值量的最大量,等同于它自身所具有的物理量的最大量。当生命对事物的需求量大于事物本身具有的最大物理量时,事物所能具有的最大价值量与事物本身的最大物理量相等,不再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大。

6、价值的多元性:价值是需要的体现,需要的多样性必然导致价值的多元性。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540 社會學總論]]
102,7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