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89
次編輯
變更
熱傷害
,無編輯摘要
4.中暑:為4種症狀中最嚴重的,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中暑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和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傳統性中暑多指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多發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而勞動型中暑的患者則多發生在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例如:國軍、勞工、農夫與運動員。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此時會出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肛溫40°C、耳溫39.5°C、腋溫39°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
==誰是高危險族群?==
其實任何人都可能發生熱傷害,但其中又以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疾病患者、戶外工作者等為高危險族群。
===嬰幼童:===
小朋友的成長階段一般分成新生兒期(1個月內)、嬰兒期(2個月-1歲)、幼兒期(1-3歲)、學齡前期(3-6歲)以及學齡期(6-12歲),隨著年齡越小發生熱傷害的機率越高,寶寶的中樞神經系統和體溫調節系統的下視丘尚未發育完全,且因為身形較小、新陳代謝快速、體表水分的蒸散速度會讓出汗量較大,又加上3歲以下的寶寶對於「冷」的認知以及本能反應表達都還沒有完全,面對環境溫度的改變沒有自主能力,需要家長幫忙多加留意寶寶的情形。
===65歲以上長者:===
年長者通常因為皮膚汗腺萎縮和循環系統功能下降,使得比較不容易排汗,導致身體的散熱效果不佳,有些老人家的行動比較不方便且有可能居住在鄉村等距離醫療場所較遠的地方,又加上年長者的保守觀念,遇到熱傷害導致身體不適的狀況,往往不願意及時就醫,這是特別需要注意的部分。
===慢性疾病患者:===
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心臟疾病、肺部疾病、代謝疾病與精神疾病患者,此類族群因為身體部分系統和器官已出現警訊,有可能會有自理能力不足的情形,一旦遇上高溫,有可能使得病情加重,甚至是引發心臟衰竭。
===戶外工作者:===
通常是指營建工人、農夫、體育選手、軍人等需要長期直接暴露在陽光下工作的群眾,相對於其他職業,環境變化的影響性對於這些職業族群較大。<ref>[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77&pid=10748 誰是高危險族群?],熱傷害-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