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郭全忠

移除 1,37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艺术特点 ==
郭全忠在西安美院上学时,曾遵循一体化的模式画过“英雄形象”。新时期以来,他一直在探索刻画农民形象的新途径<ref>[http://www.qikan.com.cn/Article/bjgd/bjgd201230/bjgd20123001.html 要真是,也要笔墨 ],龙源期刊网,2012-12-13]</ref>,其一是追求真实,二是追求笔墨表现。求真实就要抛弃一体化“英雄形象”的虚假和粉饰,在表现农民形象真实性的同时,表现画家自己情志的真实。求笔墨表现就要改变以往只重“好看”造型而轻视中国画特色的倾向,充分发挥笔墨的作用,并创造自己的笔墨个性。这两方面的追求,表明郭全忠人物画的拨乱反正特性,也表明他选择了一条推进人物画衍进的大道。
== 获“吴作人”奖 ==
[[File:郭全忠作品.jpg|缩略图| 居中|[httpshttp://gss1img4.imgtn.bdstaticbdimg.com/v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it/baike/s%3D220/signu=2169123758,989580926&fm=26&gp=982489bb3af33a879a6d0718f65d1018/e61190ef76c6a7ef8306a2adfdfaaf51f3de661c0.jpg 原图链接]]]2007年,郭全忠喜获以已故中国美协主席吴作人名字命名的“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造型艺术奖”。该奖被国内学术界誉为是目前国内各类评奖中学术含量最高的奖项之一,在获奖的三位画家中,郭全忠是唯一一位中国画画家<ref>[http://www.cflac.org.cn/ysb/2010-03/09/content_19196392.htm 中国国画家获“吴作人造型艺术奖”第一人——郭全忠 ],中国艺术报,2012-12-13]</ref>。
颁奖辞:“郭全忠立足于中国黄河流域乡村大地的真实生活,数十年如一日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探索中国水墨人物画的笔墨新形态,成为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郭全忠认为获奖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而是陕西的荣誉。能为陕西画坛争光,他感到非常骄傲与自豪。
 
== 画家自述 ==
 
百年来,中国画的发展道路就是摸索走向现代之路,七十年代以前的西方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引进,八十年代西方现代派的长驱直入,都同样具备着我国政治变革的需要而通过引进它山之玉冲撞我国已有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说,走完了一个全过程,或者说付够了学费。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真正觉醒,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中国艺术象其它领域一样,真正自觉地使中国当代艺术走向现代之路,使其和现代文明相适应。
 
两点认识
·西方现代派,既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一部分,模仿式的“创新”,不是中国艺术真正意义的变革。尤其那些抽其骨而图其表的创新,所面临的困境和尴尬就是证明,不承认母体,也必然不被母体所承认,其结局是最大的悲剧。
·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但几代人漫长时期的关心吸收外来文化,使我们忽视、淡忘了它,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和我们已经有一定距离的文化传统,学习继承传统也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使其成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还需几代人的努力。
 
两个坚持
 
·我在创作实践中,面对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常常认识到,中国的笔墨语言,尤其是用笔,其内涵和表现力尚有很大的开掘、发展空间。
·随着中国人对人自身认识的深入,中国画家必将更加个性化、风格化。忽视这一点而去过多孤立强调材料、现代科技、全球化等等是不利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必须有个根,这个根必须深深植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之中,植于自己的心灵深处,植于自己所处的时代。
== 艺术评价 ==
高亢的情感
郭全忠写意性的人物画作品,乍看去,并不招人喜欢,但是非常耐看,这对艺术创作的生命力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是他的人物画中有“形象”,而不少人物画作品是缺乏形象表现力和鲜明性的。郭全忠笔下的那些陕西农民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他们的天地中,给人的印象有点像户县人在炎炎夏日吃的大肉辣子疙瘩,表层浮出的红色辣椒油让外地人看了吓一跳,却又香辣得诱人。又像听秦腔,像扯破了喉咙般的高腔,是从心底爆发出的激越高亢的情感,令人为之震动。画家抓住的是社会,时代中心灵的东西,一种属于大西北独有的“天籁”<ref>[http://art.people.com.cn/GB/41385/78666/5421494.html 画家点评郭全忠 ],人民网,2012-12-13]</ref>。(李松)
悲壮的乐章
中国画用笔墨“言说”,笔墨体现着中国画特别是写意画的基本特色。人物画的特殊性在于,它要求较高程度的形似,而形似对笔墨的自由发挥有较大限制。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强调写实性会约束笔墨,强调写意性要影响形象刻画。郭全忠试图突破这种“悖论”式矛盾,寻求形似真实与笔墨表现两个方面的良性互动。他采取的办法三:
一是弱化体积与三度空间感,适当强调平面性,给笔墨、笔线和块面以自由发挥的余地。这里的“适当”二字最重要,因为过分强调三维性(写实)或过分强调平面性(装饰),都会限制笔墨的发挥。他的《归》《少女》《红指甲》《早读》等作品,都有对这种“适当”性的出色把握,其经验是极为珍贵的。
[[File:郭全忠1.jpg|缩略图|右|250px|[http://img1.imgtn.bdimg.com/it/u=4163823676,1033795621&fm=26&gp=0.jpg 原图链接]]]
二是造型的简化、变化,给笔墨以较为自由的空间。这种简化的写实,包括简化某些细部刻画,减弱作品的叙性,将面部的素描明暗转化为结构性的笔线等。不过,简化也要求把握分寸,过分简化容易损害形象的真实性,因此,如何在笔墨自由和形象刻画两个方面保持平衡,有很大的难度。郭全忠的多数作品把握得很好,但也有顾此失彼的时候。“变化”这里主要指变形。郭全忠的少数作品如《陕北婆姨》《自画像》中的人物形象,某些作品中呈倒“凹”字形的鼻子等,包含了明显的夸张变形。变形是许多现代人物画家所追求的,对郭全忠来说,变形形象有利于写意笔墨的自在表现,强化作品的现代感。在我看来,“简化”对他似乎更重要,“变形”是对主观性的夸张,与他的“写实性写意”体制有矛盾。
第七届全国美展(《房子半边盖》北京·1989年)
[[File:郭代表作2.jpg|缩略图|右|250px|[http://img0.imgtn.bdimg.com/it/u=2047167700,746419478&fm=26&gp=0.jpg 原图链接]]]
中国画研究院人物画邀请展(《咆哮黄河》北京·1991年)
笔墨经验谈画展(北京·2006年)
[[File:郭代表作4.jpg|缩略图|右|250px|[http://img5.imgtn.bdimg.com/it/u=1654161507,1778872598&fm=26&gp=0.jpg 原图链接]]]
经典水墨画展(南京·2006年)
上海美术馆
[[File:郭代表作3.jpg|缩略图|右|250px|[http://img1.imgtn.bdimg.com/it/u=3021969244,2780684257&fm=26&gp=0.jpg 原图链接]]]
出版
《当代名家图例经典·郭全忠写意人物》(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年)
 
== 视频 ==
 
{{#iDisplay:qq.com/x/page/l019940t89z |640|380|qq}}
== 参考资料 ==
 
[[Category:中国画家]]
15,9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