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5
次編輯
變更
鴨稻共生
,→經營方法
==經營方法==
在21世記初,一些臺灣人嚮往傳統有機耕作產品,由[[日本]]引進了鴨稻共生,使用的合鴨是雜交自綠頭野鴨、台灣白菜鴨、[[ 北京鴨]] 、和法國正番鴨。合鴨體型大,約3.5公斤,瘦肉多,不善飛行,抗病力強、活動力佳,有不吃禾本科特性,雜食習性(能除草、滅蟲)。
支持此農法的人宣稱稻田內的雜草、害蟲便可作為鴨子的食物,不用除草劑和殺蟲劑;鴨子的排泄物可作農作物肥料,不用化學肥;鴨子在活動時,可幫助根部吸收肥料、[[氧]]氣。然而保育工作者劉克襄指出所謂的鴨稻共生只是另外圈養幾隻鴨做樣子,用網路宣傳,獲取暴利,傳統的稻農因為種稻辛勤,無暇再養鴨,是另有遊牧的養鴨人,而非固定養在田裡。
==養鴨面面觀==
有些鴨耕稻農歷經七、八年時間,其辛苦並非耕作本身,反而是防範野狗偷襲鴨群。為了防止野狗侵入,遼闊近一公頃的水稻,周遭環繞著粗大的鐵絲網,並以高大的黑色布幕遮住視野。外頭若有野[[狗]]經過,很難瞧見裡面的情形。早幾年,他們無此經驗,半夜常被野狗摸黑闖入。縱使圍籬再高。野狗都會想辦法竄跳或鑽進去,一夕之間,許多鴨子被活活咬死。而飼養的鴨,也非昔時的土鴨,而是合鴨。北京鴨、[[番鴨]]和肉鴨等數種的混生種,自身無法下蛋。儘管非昔時之土鴨,後來在飼養過程裡,看著小鴨跟著稻子一起成長,感情漸深,更捨不得宰殺。長大了,只好送人,或整批賣給鴨店。<ref>[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6/article/1899 小心,鴨稻共生的假象]獨立評論/環境保育</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