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维克多·特纳

增加 62 位元組, 5 年前
擴充
[[File:特納.jpg|缩略图|右|特納,來源:[https://www.pinterest.com/pin/17873729744594512/ pinterest]]]
'''维克多·威特·特纳''' ({{lang|en|Victor Witter Turner}},{{bd|1920年|5月28日|1983年|12月18日}}),[[苏格兰]]人类学家。以[[象徵]]、[[仪式]]与通过仪式的研究作品而知名。除了人類學,還涉足宗教研究、文學、戲劇、民俗、心理學、人體神經學等其他學科研究,從[[非洲]]的部落社會儀式談到[[美國]][[紐約]][[百老匯]]的實驗劇場,研究涵蓋主題甚廣,被歸為象徵人類學的代表,曾被[[亞當·庫帕]](Adam Kuper)譽為「銜接英美人類學界重要的橋梁人物」<ref> {{Cite book | author =Adam Kuper| title = Anthropology and Anthropologists | publisher = Rouledge and Kegan Paul | date = 1983| pages = 188}} </ref> 。其妻子[[伊迪絲·特納]]也是名人類學家
== 生平 ==
在服役的五年期间,他的工作是挖出未爆彈,接觸了勞工,同時也閱讀不少人類學家的作品,如[[瑪格麗特·米德]]、[[芮克里夫布朗]],在戰爭結束後,他回到倫敦大學拿到人類學學士,畢業後離開倫敦,到[[曼彻斯特大学]],加入葛拉克曼(Max Gluckman)新創的人类学系所<ref name="特納">{{Cite book | author = 黃應貴主編,何翠萍著 | title = 當代人類學家-見證與詮釋| publisher = 正中書局 | date = 1992 | pages = 287-288}} </ref>。
1950年至1954年,特纳接受葛拉克曼的安排,与妻子 絲·特納 (Edith Turner)至非洲中部贊比亞,進入罗德斯-利文斯敦学院(Rhodes-Livingstone Institute),對恩丹布部族(Ndembu)進行調查研究,兩年半後,在1955年獲得曼徹斯特大學學位,並在1957年出版了博士論文《一個非洲社會的分裂與延續》,被認為是曼徹斯特學派的代表作<ref name="特納"/>,由於特納已注重「儀式」,卻受到指導教授葛拉克的制止,葛拉克漢曾說:「除非你已能完全掌握社會組織的層面,否則你沒有任何立場分析儀式。<ref>{{Cite book | author =Edithe Turner ed.| title = On the Edge of the Bush: Anthropology as Experience| publisher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 date = 1985 | pages = 6}} </ref>」兩人因而有了齟齬,1961年特納曾至[[美國]][[加州]][[史丹佛]]的行為科學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一年,深受美國學術圈的自由開放吸引,因此在1963年,他接受美國[[康乃爾大學]]的聘任,自由進行象徵與儀式的研究,出版了《觸動傷痕的鼓擊》、《象徵的森林》、《儀式的過程:結構與非結構》等代表作<ref>{{Cite book | author = 黃應貴主編,何翠萍著 | title = 當代人類學家-見證與詮釋| publisher = 正中書局 | date = 1992 | pages = 289}} </ref>。
1968年,他到[[芝加哥大學]]任教,開始進行跨領域的研究,在1973年創立主編象徵、神話與儀式系列叢書,共出版17本書之多,並參與了六人委員會,成員包括小說家[[索爾·貝婁]]、哲學家[[漢娜·萼蘭]]、藝評家[[哈羅德·羅森堡]],開啟了特納未來跨領域學術研究的發展<ref> {{Cite book | author =Manning, Frank E.| title = Victor Turner's Career and Publications| publisher = Indiana University| date = 1984| pages = }} </ref>。
5,4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