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54
次編輯
變更
立霧山登山步道
,→人文生態
2. 行走立霧山的其中一條熱門路線,便是經由大同部落,循砂卡噹三間厝的步道回程,可順遊砂卡噹美景,但每逢地震或大雨過後,砂卡礑步道濕滑且易落石,建議各位山友審慎前往。
==人文生態==
===太魯閣戰役===
在日人的統治期間,東台灣先後發生了「新城事件」和「威里事件」,開啟了台灣戰史上最慘烈的「太魯閣戰役」。居住在此地的頭目哈鹿閣那威(Holok-Naowi),令日本人無法進入太魯閣地區長達18年,直到1914年日人兵分四路對太魯閣人進行圍剿,哈鹿閣率族人奮勇抵抗,最後寡不敵眾,為顧及全族人命派,棄械投降隔年抑鬱而終。日人對哈鹿閣又恨又敬,在征服後,把赫赫斯社改為哈鹿閣社,把浴血激戰山頭取名為哈鹿閣台。 戰爭結束後,日人懼怕太魯閣人反抗復萌,開始大規模的強迫搬遷,1937年後,太魯閣山林炊煙聚落人影不復存在。
===得卡倫步道===
這是民國92年才舖設完成的步道,步道以太魯閣台地昔日為太魯閣族得卡倫部落命名。
===大禮大同步道===
原為部落居民的聯外道路,也是拜訪立霧山的必經之路。大禮大同部落位於海拔1000公尺左右的山區,前往部落的路總共有三條,入口處分別為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太魯閣台地的得卡倫步道、砂卡礑步道三間屋,以及靠近立霧發電廠路邊的小階梯。
===[[大禮大同部落]]===
太魯閣族人約二、三百年前由南投霧社一帶,翻越奇萊山及合歡山,定居於立霧溪流域及木瓜溪流域。日治時期,在日人的「理蕃政策」下,大部分的太魯閣族人被迫遷離原居地,僅赫赫斯(大禮)、砂卡礑(大同)和西拉岸三部落因種植區而豁免。其中大同部落日治時期曾與此地設有日軍駐在所,管理附近的部落,至民國34年廢止。當年的「番童教育所」,光復後改為富世國小大同分校,民國68年廢校,學校的舊址如今已被竹林淹沒。
===索道遺跡===
太魯閣地區從民國57年起陸續進行伐木作業,直到民國75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全面停止伐木。當年伐木時的索道,隨著伐木事業的終止,運送木材的索道亦已拆除。今日的砂卡礑林道上,仍可遇到居民的碰碰車在林道上載運家人及物品,農忙時亦可看到部落上方的流籠將農產品運送到下方的富士台地。
===同禮部落自然生態自治協進會===
為了產業及部落的整體發展,大同與大禮的部落居民成立了「同禮部落自然生態自治協進會」,凝聚眾人的力量,拓展生態旅遊,除了使用當地的建材和力造屋之外,規劃中的深度旅遊將請您前來體驗同禮之美,喝自己釀的酒、吃自己做的食物,進而了解太魯閣人。
===動物===
大同大禮部落的動物資源豐富,山豬、山羌、長鬃山羊、台灣水鹿等,都是常出現在部落居民們口中的狩獵故事的主角。除此之外,沿路還可見[[白面鼯鼠]]、台灣獼猴、藍腹鷴、烏頭翁、小捲尾、紅嘴黑鵯、蛇目蝶、蟬、蝗蟲、枯葉蝶、鍬形蟲、[[蚤斯]]等。
===植物===
立霧山沿途皆為中低海拔雜林,其中[[普陀南星]]、[[台灣及己]]、[[長距根節蘭]]、[[拔契]]、川上氏菫菜、根節蘭、彩葉草、早田氏蛇根草、華八仙、水鴨腳秋海棠、沿階草、[[海金沙]]、[[阿里山鬼督郵]]、台灣一葉蘭、[[島田氏澤蘭]]等都是林中常見的植物。
===地形地貌===
立霧山幾乎全由堅硬的大理岩所構成,東向坡為有名的清水斷崖的一部份,岩體裸露幾無覆土;西向坡近嶺線之山腹雖然發育了大同、大禮兩處緩坡地,其周圍及下坡處仍然是大理岩絕壁。所以立霧山東、南、西三面,都是大理岩的斷崖峭壁,而大同、大禮則處此絕壁群中,呈現孤立的高原地貌。
===特色===
立霧山有嶙峋峻峭的山徑,有平易近人的緩坡林道,有自然茂密的森林,有宛如世外桃源的部落山居,徜徉在翠綠山嶺與浩瀚太平洋間,讓你一條步道一次滿足!<ref>[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trail&act=detail&id=769 立霧山登山步道],健行筆記</ref>
==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