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北宋三冗问题介绍

增加 4,104 位元組, 1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北宋三冗</big>''' |- |<center><img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北宋三冗</big>'''
|-
|<center><img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95eef01f3a292df52fa72064b3315c6034a8735f width="285"></center>
<small>[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95eef01f3a292df52fa72064b3315c6034a8735f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align= light|
|}
'''北宋三冗问题介绍'''北宋是一个拖着五代十国积弊开启的军阀制国家,但这个国家为了快速结束[[军阀]]加强中央皇权选择了几个措施,其中之一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从那时候开始文人开始以儒家治国,同时也以儒家治军,北宋也就在自己的脖子上套上了个绳索,随着三冗问题的越来越严重,绳索也越扣越紧。<ref>[https://www.gugong.net/wenhua/38493.html 北宋三冗问题介绍 故宫历史网] </ref>

宋代初年,宋太祖为解决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采用“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军事战略,以武功开基, 实现了国家局部统一。

在局势稳定后施行重文抑武治国方略,从此将开拓建功变为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守内虚外,这种集权体制使当时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该体制的选择在当时也是明智之举,符合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但不可否认这种体制本身就是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不仅不会自行消退,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突出,“三冗”问题也就伴随着体制矛盾而愈演愈烈。

“三冗(rǒng)”通俗点说就是“冗兵”、“冗费”、“冗员”。

先说“冗兵”,北宋的军队因为防止军队作乱,所以时长调任主帅,而最高的指挥权则在[[枢密院]]的文官手中,又因为正规军也就是禁军被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开管理,所以各个分开的衙门也就在各自扩张。同时,除去禁军外还有厢兵,这些地方上的武装依然快速扩张,虽然兵员越来越多,但财政还是依靠中央的,长此以往兵员的战斗力低下,装备越来越差,但占据的军费则越来越多。如果想要裁军,本身也会侵害一些靠着当兵吃饭的军户的利益,激起军变,同时也会引起一些守旧派的不满。

“冗员”指的是官员,北宋的行政体系其实完全不适合通讯较差的古代,反而和当今比较类似。职能部门众多,而且被层层细化,每一个部门都有好几个官员。就比如有的负责审批,但盖章不属于他管,得着其他人。这样细化的衙门带来的问题就是办事拖沓,且互相推诿。现代通讯发达还好,古代一天之内行政命令能到达那一层都不好说。而越来越多的官员也就互相抱团,形成了朋党,最终结果就是尾大不掉。

“冗费”其实就是诸多原因下来产生的经费越来越多。北宋的GDP在当时惊为天人,虽然支付了周围国家岁币,但这点钱通过贸易是可以赚回来的,可是北宋末年依然国库空虚,其原因就是冗费。在一些无法战斗的兵员和多余的官员身上浪费了太多的钱。到了明代朱元璋矫枉过正就是让官员几乎捞不着钱。其实通看“三冗”问题也就是利益团体利用不同的手段再给自己获取更多的利益,而皇帝,特别是后面王安石变法时期,对于这样的情况已经无力回天了。

在现实极其残酷的同时,南宋依然没有改变这样的局面,南宋的文人们想到的依然是如何当官,如何但好官,但没想到在三冗的情况下当官本身就是给国家增加负担。而以朱熹为首的文人虽然改革了北宋的儒学,创造了理学,但这也是用于科举,而非救国。或许在明清时代理学能够在政治上给皇帝一些帮助,但在宋代,实则儒生误国,儒学无意义。<ref>[http://m.qulishi.com/article/202207/634987.html  北宋的“三冗”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呢? 趣历史网]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43,4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