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35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漫谈四川资中炭精雕刻'''<br><img src="https://images.pexe…”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漫谈四川资中炭精雕刻'''<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5579367/pexels-photo-15579367.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漫谈四川资中炭精雕刻》'''是[[中国]]当代作家李世元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漫谈四川资中炭精雕刻===
炭精又名煤精、墨珀、煤玉、黑宝石,生成于距今三百万年前的新生代的第三纪,由[[古代]]柞、桦、松、柏等硬木变成,硬度在3-3. 6度之间,比一般煤炭轻,通体呈黑褐色,具有质地坚硬易碎、结构细腻、蜡状光泽的特点。主要分布于资中县亢溪桥、万佛场、朱家场、红花、水南镇凉风坳一带,是雕刻工艺美术作品和首饰的上等材料。
资中炭精雕刻选用炭精为原料,运用传统手工[[工艺]],相料取形,经历“砍”、“铲”、“走”、“抢”、“磨”、“抛”、 滚”、“擀”、“剁”、“刨”、 “钻”、“搓”等独到技法和工序制成佛像、佛珠、手镯、发簪、戒指、 图章、 烟斗、膀圈和人物塑像、动物、花鸟等各类工艺品。用炭精雕出的作品具有千年光泽不腐变,可与玉器媲美的优点,既是资中本土特有的工艺美术作品,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特殊工艺品。
早年,在汉代墓中,就出土了炭精雕刻的佛珠;我在[[爱好]]者的藏品中就看见了他们珍藏了多年的汉代佛珠。
清代咸丰年间,资中一位姓龚的雕刻[[艺人]]偶然从崩垮的岩石中发现了一种黑色矿物,试着用来雕刻了几件工艺品,其质腻莹泽、光彩照人、风韵特异,令人爱不释手,别人问他是什么材料做的,他顺口答道“炭精”。从此,这种矿物质便被资中人称为“炭精”。
早在咸丰年之前,资中农民也曾经挖到过这种矿物质,就把它叫草皮炭、黑玉,最后被大家公认为炭精。
艺人龚的产品最初是戒指、耳环、簪子、佛珠等小玩意,后来又制作成手镯、花鸟,大块的物料便制成佛像、美女。炭精黑得庄重典雅,制出的产品非常光亮,永不褪色。尤其可贵的是,佩戴炭精手镯冬暖夏凉,还具有除祛风湿效果,制成的烟杆,不传热,不生油烟、不变烟味,因而深受烟民的喜爱,被誉为“黑玉”、“墨珀”。
炭精是资中的特殊矿产,据现有资料,只有在资中地区才有零星发现,蕴藏量不大,而且分布十分散乱,蕴藏炭精的地方分为深岩层,中岩层和浅岩层。往往是上面是青石,下面为麻桔石,再下面才是炭精。开采的方法是先开一个明槽,鸡窝石层走向,然后顺着槽子打洞,与挖煤炭的方式差不多。
光绪年间,很多人因为有利可图,到处乱挖,挖断了一些殷实富户的所谓“风水龙脉”,于是,纷纷告状到官府。当时资州的州牧高培谷便布告全县的各个场镇,严禁开采,艺人们也就只好“收刀捡卦”,致使炭精和发展生产中断了将近半个世纪。
民国十六年(1927年)修筑成渝公路时,在资中凉风坳挖出几百斤炭精。龚老工匠的孙子龚绍武闻讯赶往现场,与好友苏云博、陈绍隆等五人,搬运回家,利用祖父传下的工具和技艺,将此项独特的[[工艺]]恢复起来。当时四川是“防区制”,王赞绪坐镇资中,对此很感兴趣,极力提倡,很快便发展到22户,从业人员42人,产品销往成都、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广西、上海等地。民国三十四年(1935年)一个名叫刘楷的手艺人用炭精雕刻了一个“七星连斗”,参加成都的花会展览,获得省政府颁发授于的“墨珀”特等奖。于是炭精名声大扬,产品大增,最高峰达到年产20多万件。在资中城内最繁华的衣铺街每到夜晚,灯火辉煌,各式各样的炭精制品犹两条黑龙,摆在街道两边,[[琳琅]]满目,甚为壮观。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炭精制品夜市。
资中的炭精雕刻,极富地方特色。它的造型严谨古朴,格调华丽高雅,粗犷中显精巧,细腻中显豪放,在图景布局上,最爱使用“米”的形象作为装饰,巧妙地突出了炭精特有的黑色光泽,形成视觉上的扩张,异常醒目。这种设计造型吸收了资中重龙山的摩崖石刻和木刻图案的精华,形成了浓郁的地方风格。
解放后,1958年9月,县政府将炭精雕刻的手艺人集中起来,成立了资中县炭精骨角合作社。主任:庞俊良,副主任:朱绍康、李国全,人员有:钟文章、韩焕忠、王远忠、马凯云、兰域程、黄夏章、庞遵义、王云玲(女)、李国炳、孙富仙(女)、李国炳爱人李二娘等民间炭精手艺人组成。合作社地址在原资中县城区衣铺街36号,门面有30m2,里面有40m2左右,有阁楼。主要产品有烟杆、私章、手镯、各种动物、历史人物。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雕像,在北京获得了三等奖。为了创新和发展,社主任庞俊良到北京象牙厂深造,将北方的刀法和现代雕刻手法与资中的传统技艺融为一体,使这一独特的地方工艺更臻完善。庞俊良雕刻的一枚小小的戒指,圆中现方,方中含圆,方圆结合,变幻无穷。他在宽三分花四分的平面上,用粗中显细,拙中见巧的手法,浮雕出封候拜相,仙猴盗桃,松鹤延年,龙凤呈祥等图案,在炭精手镯上镌刻“二龙戏珠”栩栩如生,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最受人们喜爱的炭精仕女,那婀娜优美的体态,飘逸的衣纹,俊艳的面庞,娇媚的神韵,给人以[[春风]]佛面之感,被人们誉为美人国的“[[黑牡丹]]”。
1959年,四川省委发出“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号召,庞俊良、朱绍康、李国全三人创作了“小八路、抢渡大渡河、和平鸽、秋江、武松打虎”等28件炭精雕刻作品,参加四川省工艺美术展览,庞俊良的作品获得二等奖。
因炭精开采很困难,缺乏原料,资中炭精社于1964年与刊刻合作社合并成立了“骨角刊刻社”,从此,就无炭精产品问世了。
最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中房地产工地上陆续发现了一些炭精原生矿,李永、陈云、黎功权、尹建、彭代东、黄航等有识之士不时试着用之雕刻了一些产品,雕出的产品深受群众的喜爱,产品远销重庆、成都等地。想将资中这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世面上一发现有人出售炭精原生矿,都争相购买,已形成价格成倍上涨,一块难求的局面。
资中县收藏家协会会长、企业家陈文武先生近几年收购了约五吨的炭精,并聘请了雕刻师傅进行炭精雕刻制作,精美的作品已开始问世,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资中炭精》分别被资中县政府、内江市政府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资中永惠珠宝有限公司李永。
炭精雕刻这朵艺术奇葩重放异彩为期不远了。<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43299931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李世元,[[资中]]县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center>'''漫谈四川资中炭精雕刻'''<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5579367/pexels-photo-15579367.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漫谈四川资中炭精雕刻》'''是[[中国]]当代作家李世元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漫谈四川资中炭精雕刻===
炭精又名煤精、墨珀、煤玉、黑宝石,生成于距今三百万年前的新生代的第三纪,由[[古代]]柞、桦、松、柏等硬木变成,硬度在3-3. 6度之间,比一般煤炭轻,通体呈黑褐色,具有质地坚硬易碎、结构细腻、蜡状光泽的特点。主要分布于资中县亢溪桥、万佛场、朱家场、红花、水南镇凉风坳一带,是雕刻工艺美术作品和首饰的上等材料。
资中炭精雕刻选用炭精为原料,运用传统手工[[工艺]],相料取形,经历“砍”、“铲”、“走”、“抢”、“磨”、“抛”、 滚”、“擀”、“剁”、“刨”、 “钻”、“搓”等独到技法和工序制成佛像、佛珠、手镯、发簪、戒指、 图章、 烟斗、膀圈和人物塑像、动物、花鸟等各类工艺品。用炭精雕出的作品具有千年光泽不腐变,可与玉器媲美的优点,既是资中本土特有的工艺美术作品,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特殊工艺品。
早年,在汉代墓中,就出土了炭精雕刻的佛珠;我在[[爱好]]者的藏品中就看见了他们珍藏了多年的汉代佛珠。
清代咸丰年间,资中一位姓龚的雕刻[[艺人]]偶然从崩垮的岩石中发现了一种黑色矿物,试着用来雕刻了几件工艺品,其质腻莹泽、光彩照人、风韵特异,令人爱不释手,别人问他是什么材料做的,他顺口答道“炭精”。从此,这种矿物质便被资中人称为“炭精”。
早在咸丰年之前,资中农民也曾经挖到过这种矿物质,就把它叫草皮炭、黑玉,最后被大家公认为炭精。
艺人龚的产品最初是戒指、耳环、簪子、佛珠等小玩意,后来又制作成手镯、花鸟,大块的物料便制成佛像、美女。炭精黑得庄重典雅,制出的产品非常光亮,永不褪色。尤其可贵的是,佩戴炭精手镯冬暖夏凉,还具有除祛风湿效果,制成的烟杆,不传热,不生油烟、不变烟味,因而深受烟民的喜爱,被誉为“黑玉”、“墨珀”。
炭精是资中的特殊矿产,据现有资料,只有在资中地区才有零星发现,蕴藏量不大,而且分布十分散乱,蕴藏炭精的地方分为深岩层,中岩层和浅岩层。往往是上面是青石,下面为麻桔石,再下面才是炭精。开采的方法是先开一个明槽,鸡窝石层走向,然后顺着槽子打洞,与挖煤炭的方式差不多。
光绪年间,很多人因为有利可图,到处乱挖,挖断了一些殷实富户的所谓“风水龙脉”,于是,纷纷告状到官府。当时资州的州牧高培谷便布告全县的各个场镇,严禁开采,艺人们也就只好“收刀捡卦”,致使炭精和发展生产中断了将近半个世纪。
民国十六年(1927年)修筑成渝公路时,在资中凉风坳挖出几百斤炭精。龚老工匠的孙子龚绍武闻讯赶往现场,与好友苏云博、陈绍隆等五人,搬运回家,利用祖父传下的工具和技艺,将此项独特的[[工艺]]恢复起来。当时四川是“防区制”,王赞绪坐镇资中,对此很感兴趣,极力提倡,很快便发展到22户,从业人员42人,产品销往成都、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广西、上海等地。民国三十四年(1935年)一个名叫刘楷的手艺人用炭精雕刻了一个“七星连斗”,参加成都的花会展览,获得省政府颁发授于的“墨珀”特等奖。于是炭精名声大扬,产品大增,最高峰达到年产20多万件。在资中城内最繁华的衣铺街每到夜晚,灯火辉煌,各式各样的炭精制品犹两条黑龙,摆在街道两边,[[琳琅]]满目,甚为壮观。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炭精制品夜市。
资中的炭精雕刻,极富地方特色。它的造型严谨古朴,格调华丽高雅,粗犷中显精巧,细腻中显豪放,在图景布局上,最爱使用“米”的形象作为装饰,巧妙地突出了炭精特有的黑色光泽,形成视觉上的扩张,异常醒目。这种设计造型吸收了资中重龙山的摩崖石刻和木刻图案的精华,形成了浓郁的地方风格。
解放后,1958年9月,县政府将炭精雕刻的手艺人集中起来,成立了资中县炭精骨角合作社。主任:庞俊良,副主任:朱绍康、李国全,人员有:钟文章、韩焕忠、王远忠、马凯云、兰域程、黄夏章、庞遵义、王云玲(女)、李国炳、孙富仙(女)、李国炳爱人李二娘等民间炭精手艺人组成。合作社地址在原资中县城区衣铺街36号,门面有30m2,里面有40m2左右,有阁楼。主要产品有烟杆、私章、手镯、各种动物、历史人物。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雕像,在北京获得了三等奖。为了创新和发展,社主任庞俊良到北京象牙厂深造,将北方的刀法和现代雕刻手法与资中的传统技艺融为一体,使这一独特的地方工艺更臻完善。庞俊良雕刻的一枚小小的戒指,圆中现方,方中含圆,方圆结合,变幻无穷。他在宽三分花四分的平面上,用粗中显细,拙中见巧的手法,浮雕出封候拜相,仙猴盗桃,松鹤延年,龙凤呈祥等图案,在炭精手镯上镌刻“二龙戏珠”栩栩如生,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最受人们喜爱的炭精仕女,那婀娜优美的体态,飘逸的衣纹,俊艳的面庞,娇媚的神韵,给人以[[春风]]佛面之感,被人们誉为美人国的“[[黑牡丹]]”。
1959年,四川省委发出“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号召,庞俊良、朱绍康、李国全三人创作了“小八路、抢渡大渡河、和平鸽、秋江、武松打虎”等28件炭精雕刻作品,参加四川省工艺美术展览,庞俊良的作品获得二等奖。
因炭精开采很困难,缺乏原料,资中炭精社于1964年与刊刻合作社合并成立了“骨角刊刻社”,从此,就无炭精产品问世了。
最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中房地产工地上陆续发现了一些炭精原生矿,李永、陈云、黎功权、尹建、彭代东、黄航等有识之士不时试着用之雕刻了一些产品,雕出的产品深受群众的喜爱,产品远销重庆、成都等地。想将资中这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世面上一发现有人出售炭精原生矿,都争相购买,已形成价格成倍上涨,一块难求的局面。
资中县收藏家协会会长、企业家陈文武先生近几年收购了约五吨的炭精,并聘请了雕刻师傅进行炭精雕刻制作,精美的作品已开始问世,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资中炭精》分别被资中县政府、内江市政府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资中永惠珠宝有限公司李永。
炭精雕刻这朵艺术奇葩重放异彩为期不远了。<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43299931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李世元,[[资中]]县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