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漫談四川資中炭精雕刻(李世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漫談四川資中炭精雕刻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漫談四川資中炭精雕刻》中國當代作家李世元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漫談四川資中炭精雕刻

炭精又名煤精、墨珀、煤玉、黑寶石,生成於距今三百萬年前的新生代的第三紀,由古代柞、樺、松、柏等硬木變成,硬度在3-3. 6度之間,比一般煤炭輕,通體呈黑褐色,具有質地堅硬易碎、結構細膩、蠟狀光澤的特點。主要分布於資中縣亢溪橋、萬佛場、朱家場、紅花、水南鎮涼風坳一帶,是雕刻工藝美術作品和首飾的上等材料。

資中炭精雕刻選用炭精為原料,運用傳統手工工藝,相料取形,經歷「砍」、「鏟」、「走」、「搶」、「磨」、「拋」、 滾」、「擀」、「剁」、「刨」、 「鑽」、「搓」等獨到技法和工序製成佛像、佛珠、手鐲、髮簪、戒指、 圖章、 煙斗、膀圈和人物塑像、動物、花鳥等各類工藝品。用炭精雕出的作品具有千年光澤不腐變,可與玉器媲美的優點,既是資中本土特有的工藝美術作品,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特殊工藝品。

早年,在漢代墓中,就出土了炭精雕刻的佛珠;我在愛好者的藏品中就看見了他們珍藏了多年的漢代佛珠。

清代咸豐年間,資中一位姓龔的雕刻藝人偶然從崩垮的岩石中發現了一種黑色礦物,試着用來雕刻了幾件工藝品,其質膩瑩澤、光彩照人、風韻特異,令人愛不釋手,別人問他是什麼材料做的,他順口答道「炭精」。從此,這種礦物質便被資中人稱為「炭精」。

早在咸豐年之前,資中農民也曾經挖到過這種礦物質,就把它叫草皮炭、黑玉,最後被大家公認為炭精。

藝人龔的產品最初是戒指、耳環、簪子、佛珠等小玩意,後來又製作成手鐲、花鳥,大塊的物料便製成佛像、美女。炭精黑得莊重典雅,制出的產品非常光亮,永不褪色。尤其可貴的是,佩戴炭精手鐲冬暖夏涼,還具有除祛風濕效果,製成的煙杆,不傳熱,不生油煙、不變煙味,因而深受煙民的喜愛,被譽為「黑玉」、「墨珀」。

炭精是資中的特殊礦產,據現有資料,只有在資中地區才有零星發現,蘊藏量不大,而且分布十分散亂,蘊藏炭精的地方分為深岩層,中岩層和淺岩層。往往是上面是青石,下面為麻桔石,再下面才是炭精。開採的方法是先開一個明槽,雞窩石層走向,然後順着槽子打洞,與挖煤炭的方式差不多。

光緒年間,很多人因為有利可圖,到處亂挖,挖斷了一些殷實富戶的所謂「風水龍脈」,於是,紛紛告狀到官府。當時資州的州牧高培谷便布告全縣的各個場鎮,嚴禁開採,藝人們也就只好「收刀撿卦」,致使炭精和發展生產中斷了將近半個世紀。

民國十六年(1927年)修築成渝公路時,在資中涼風坳挖出幾百斤炭精。龔老工匠的孫子龔紹武聞訊趕往現場,與好友蘇雲博、陳紹隆等五人,搬運回家,利用祖父傳下的工具和技藝,將此項獨特的工藝恢復起來。當時四川是「防區制」,王贊緒坐鎮資中,對此很感興趣,極力提倡,很快便發展到22戶,從業人員42人,產品銷往成都、重慶、雲南、貴州、湖北、廣西、上海等地。民國三十四年(1935年)一個名叫劉楷的手藝人用炭精雕刻了一個「七星連斗」,參加成都的花會展覽,獲得省政府頒發授於的「墨珀」特等獎。於是炭精名聲大揚,產品大增,最高峰達到年產20多萬件。在資中城內最繁華的衣鋪街每到夜晚,燈火輝煌,各式各樣的炭精製品猶兩條黑龍,擺在街道兩邊,琳琅滿目,甚為壯觀。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炭精製品夜市。

資中的炭精雕刻,極富地方特色。它的造型嚴謹古樸,格調華麗高雅,粗獷中顯精巧,細膩中顯豪放,在圖景布局上,最愛使用「米」的形象作為裝飾,巧妙地突出了炭精特有的黑色光澤,形成視覺上的擴張,異常醒目。這種設計造型吸收了資中重龍山的摩崖石刻和木刻圖案的精華,形成了濃郁的地方風格。

解放後,1958年9月,縣政府將炭精雕刻的手藝人集中起來,成立了資中縣炭精骨角合作社。主任:龐俊良,副主任:朱紹康、李國全,人員有:鍾文章、韓煥忠、王遠忠、馬凱雲、蘭域程、黃夏章、龐遵義、王雲玲(女)、李國炳、孫富仙(女)、李國炳愛人李二娘等民間炭精手藝人組成。合作社地址在原資中縣城區衣鋪街36號,門面有30m2,裡面有40m2左右,有閣樓。主要產品有煙杆、私章、手鐲、各種動物、歷史人物。毛主席視察大江南北雕像,在北京獲得了三等獎。為了創新和發展,社主任龐俊良到北京象牙廠深造,將北方的刀法和現代雕刻手法與資中的傳統技藝融為一體,使這一獨特的地方工藝更臻完善。龐俊良雕刻的一枚小小的戒指,圓中現方,方中含圓,方圓結合,變幻無窮。他在寬三分花四分的平面上,用粗中顯細,拙中見巧的手法,浮雕出封候拜相,仙猴盜桃,松鶴延年,龍鳳呈祥等圖案,在炭精手鐲上鐫刻「二龍戲珠」栩栩如生,在他眾多的作品中,最受人們喜愛的炭精仕女,那婀娜優美的體態,飄逸的衣紋,俊艷的面龐,嬌媚的神韻,給人以春風佛面之感,被人們譽為美人國的「黑牡丹」。

1959年,四川省委發出「向國慶10周年獻禮」的號召,龐俊良、朱紹康、李國全三人創作了「小八路、搶渡大渡河、和平鴿、秋江、武松打虎」等28件炭精雕刻作品,參加四川省工藝美術展覽,龐俊良的作品獲得二等獎。

因炭精開採很困難,缺乏原料,資中炭精社於1964年與刊刻合作社合併成立了「骨角刊刻社」,從此,就無炭精產品問世了。

最近幾年來,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資中房地產工地上陸續發現了一些炭精原生礦,李永、陳雲、黎功權、尹建、彭代東、黃航等有識之士不時試着用之雕刻了一些產品,雕出的產品深受群眾的喜愛,產品遠銷重慶、成都等地。想將資中這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發揚光大。世面上一發現有人出售炭精原生礦,都爭相購買,已形成價格成倍上漲,一塊難求的局面。

資中縣收藏家協會會長、企業家陳文武先生近幾年收購了約五噸的炭精,並聘請了雕刻師傅進行炭精雕刻製作,精美的作品已開始問世,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資中炭精》分別被資中縣政府、內江市政府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資中永惠珠寶有限公司李永。

炭精雕刻這朵藝術奇葩重放異彩為期不遠了。[1]

作者簡介

李世元,資中縣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