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

增加 47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位于河南省封丘县,建立于1983年,是 [[ 中国科学院 ]] 开放站,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重点站,国家重点野外实验站,FAO的全球陆地观测网定位观察站。
==主要研究==
(1)黄淮海地区资源生态环境演化趋势分析和预测;(2)不同 [[ 农业 ]]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率以及各种亚系统中及之间的物质循环过程与能量转换规律与相关的调控理论;(3)节水、节肥、节地新技术体系的开发以及人工生态系统优化模式的构建与示范。 网址:
==部门负责人、学术带头人与青年骨干:==
站 长:朱安宁 [[ 研究员 ]] :农田生态系统水碳氮循环过程及其模拟
副站长:马 力高级 [[ 工程师 ]] :土壤生态环境智能化监测与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应用
副站长:马东豪副研究员:土壤水分和溶质迁移过程模拟、土壤水文过程
丁维新研究员:土壤中碳氮转化的生物学机制及其环境效应
赵炳梓研究员:污染物在 [[ 土壤 ]] 中的迁移与产地安全
潘喜才研究员:农田生态环境物理过程与水肥高效利用
张丛志副研究员:土壤- [[ 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碳循环
陈增明副研究员:土壤碳氮转化过程及温室气体减排
袁俊吉副研究员:湿地土壤碳氮转化及其环境效应
陈 林副研究员:土壤有机质周转及有机培肥的 [[ 微生物 ]] 机制
信秀丽副研究员:农田地力提升与养分高效利用
周桂香副研究员:农田土壤有机培肥和土壤健康
杨文亮副研究员:农田氮素损失快速监测 [[ 技术 ]] 、土壤改良与肥力培育。
==相关资讯==
===【中国新闻网】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站:科技支撑中原粮仓稳产===
通过对中国最大 [[ 粮食 ]] 生产基地黄淮海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和研究,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几代科研人员逐步探索出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生产力持续提高的农田生产理论、技术和模式,为“中原粮仓”的黄淮海地区粮食持续稳定生产提供科技支撑,并为国家粮食安全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封丘模式”大幅提高粮食产量
作为中国黄河、淮河、 [[ 海河 ]] 、滦河冲积的大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气候生产潜力高,历史上农耕发达,是中华文明主要发源地。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依靠自然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通过人工改造,构建新的生态系统提高生产力已成为迫切需求。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站长张佳宝介绍说,1954年,以熊毅和席成藩两位院士为代表的一支600多人的队伍奔赴黄淮海平原,对该地区土壤进行为期3年的全面调查,发现旱涝盐碱瘠薄是该地区 [[ 生产力 ]] 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
从1963年开始,熊毅和席成藩带领大批科研人员在黄淮海平原中部腹地——河南省封丘县建立基地,研究水分、养分、盐碱运行规律,发明“井灌井排”控水控盐碱增产技术,并于1965年取得大 [[ 面积 ]] 示范成功。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发黄淮海提上国家议事日程,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以长期研究积累为依据,以“井灌井排” [[ 技术 ]] 为核心,集成配套农艺、生态等技术,完成农业区域综合治理“封丘模式”开发,并在河南等地区大面积推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该成果作为“黄淮海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部分,上世纪90年代初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3年,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在该院封丘盐碱土改良试验基地基础上正式建立,1992年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重点站,2000年成为联合国“全球陆地观测系统”联网站,2006年成为科技部“ [[ 河南 ]] 封丘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参考文献==
[[Category:303 科學教育及研究]]
753,6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