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2
次編輯
變更
悲智
,無編輯摘要
'''悲智'''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bēi zhì,意思是慈悲与 [[ 智慧 ]] 。<ref>[https://wenwen.sogou.com/z/q942257503.htm 《人生十四最》中的一条“人生最大的欠缺是悲智”,我不理解,也不想假装理解,更想深刻理解。请帮助我!]搜狗问问</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center><img src=" 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2cae093508aeffcd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 举例 ==
悲智为民的大禹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流域洪水滔天,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影响人的生存。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父亲治水失败后,禹临危受命,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大禹既有慈悲心,也很有智慧。大禹治水的同时,以百姓之心为心,关心民间疾苦,解决百姓面临的诸多难题。大水治理成功后,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并发展生产,改善百姓生活,为民 [[ 谋利 ]] 。 治病救人的 [[ 孙思邈]]孙思邈是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年患病,刻意学习医术,总结前人的医疗理论和临床经验,编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孙思邈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他关心人民的疾苦,处处为患者着想,对前来求医的人,不分高贵低贱、贫富老幼,亲近疏远,皆平等相待。他出外治病,不分昼夜,不避寒暑,不顾饥渴和疲劳,全力以赴。临床时,精神集中,认真负责,不草率从事,不考虑个人得失,不嫌脏臭 [[ 污秽 ]] ,专心救护。他这种高尚的 [[ 医德 ]] ,千余年来,一直受中国人民和医学工作者所称颂,被尊称为“药王“。孙思邈的名著《 [[ 千金方 ]] 》中,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他本人,也是德艺双馨,悲智为民的代表人物之一。
== 解释 ==
佛教语。谓慈悲与智慧。智者,上求菩提,属于自利;悲者,下化众生,属于利他。
慈悲意思是给众生快乐,将众生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在中国的道德根文化当中,“智慧 ”一词原本是指人类的智识与慧识圆融通达,没有障碍的心身状态,后天有为的见知与先天无为的闻知,双重能力综合得一。智者,上求菩提,属于自利;悲者,下化众生,属于利他。由此可见,智者是外求的,求于菩提,求于修身的善果成就,是属于自利的;悲者,则是下化众生,属于利他的。
== 出处 ==
唐·善导《 [[ 法事赞 ]] 》上:“乃至今时释迦诸佛皆乘弘誓,悲智双行。”宋·余靖《 [[ 韶州开元寺新建浴室记 ]] 》:“释氏之为道也,兼济於人,不待乎达,独善之乐,不专於穷。以悲智为脩者也。”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