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阿炳

增加 17,62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无锡市,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已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在二胡、琵琶等艺术作品中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作为民间艺人,他艰苦的一生也许只是有史以来无数血泪人生其中的一次。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华彦钧
| 图像 = [[file:阿炳.jpg|阿炳|
[http://www.uname.cn/UploadFiles/2012-5/2012515105616300_index.jpg 原图链接][ http://www.uname.cn/celeb/celeb_87767.html 原图地址]]]
| 图像说明 =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1893|08|17}}
| 出生地点 = 江苏无锡雷尊殿旁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50|12|04|1893|08|17}}
| 逝世地点 = 江苏无锡崇安寺雷尊殿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阿炳
| 职业 = 民间音乐家
| 活跃时期 = 1910年~1950年
| 知名原因 =在音乐上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
| 知名作品 = 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br>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
==人物生平==
1893年8月17日(清光绪十九年)阿炳出生在[[江苏]]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婶母抚养,
  阿炳音乐的成功,有 1901年,8岁后 个人成长经历的特殊性、有 随父在雷尊殿 时客观的社会环境、也有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特点 小道士,取学名华彦钧 所以围绕着 小名 阿炳 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代表作的创造者 。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 研究应该是立体的、系统的,包括美 后从父 习鼓 社会学 教育学 二胡 文化学,只有这样,才能发掘由 琵琶等乐器。 父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 音乐 作品传递的深刻内涵
  华彦钧天资聪颖 1903年 自小学习十分刻苦。冬 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 为了弹好琵琶,他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指功;夏夜,他 练二胡时将双脚泡在水里,以防蚊虫的叮咬;真可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由于这种勤学苦练,他在13 他10 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16岁时已得到了无锡道教界的一致公认。此后 那年 华彦钧不顾 父亲 和道 便 长辈们的指责 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 沉迷于与浪迹天涯的民间艺人的交流和切磋之中,并由此广泛学 种节奏(后成为当 丰富 有名 民间音乐 司鼓手) <ref>[http://www.uname.cn/celeb/celeb_87767.html华彦钧(阿炳)(逸名䋞)]</ref>
1905年, 12岁的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ref>[http://www.uname.cn/celeb/celeb_87767.html华彦钧(阿炳)(逸名䋞)]</ref>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3/1k7cbl9adr4e8kp.html 名人简历《华彦钧》]</ref> 1910年,17岁的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ref>[http://www.uname.cn/celeb/celeb_87767.html华彦钧(阿炳)(逸名䋞)]</ref> 1911年,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ref>[ 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3/1k7cbl9adr4e8kp.html 名人简历《华彦钧》]</ref>[[file:阿炳2.jpg|阿炳雕塑|[ http://imgcache.qq.com/music/photo/mid_singer_300/l/t/0001ucTP2Rivlt.jpg 原图链接][ https://y.qq.com/n/yqq/singer/0001ucTP2Rivlt.html 原图地址]]]1914年,父亲华雪梅去世,阿炳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因交友不慎开始吸食鸦片和嫖妓,生活逐渐潦倒,后因梅毒侵害患眼疾,在他35岁那年,双目相继失明,无力参加法事劳动,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29年,由族人安排,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催弟(后有传为董彩娣)结为夫妇。由董催弟来照顾他。 1933年,他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家传的红木胡琴演奏《义勇军进行曲》。 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催弟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度日如年。 1949年7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 1950年暑假,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中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 1950年12月4日阿炳与世长辞,终年57岁,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ref>[http://www.uname.cn/celeb/celeb_87767.html华彦钧(阿炳)(逸名䋞)]</ref> 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1979年5月,墓遭破坏,由无锡市博物馆原地拾骨。 1983年迁葬惠山东麓、二泉之南现址。墓地面积742平方米,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状如音乐台;旧墓碑现藏市博物馆,彩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无锡市文联立,杨荫浏书,墓前瞎子阿炳铜像,由钱绍武雕塑。 ==阿炳音乐==阿炳音乐的成功,有他个人成长经历的特殊性、有当时客观的社会环境、也有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特点,所以围绕着阿炳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代表作的创造者,研究应该是立体的、系统的,包括美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只有这样,才能发掘由其音乐作品传递的深刻内涵。 华彦钧天资聪颖,自小学习十分刻苦。冬天,为了弹好琵琶,他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指功;夏夜,他在练二胡时将双脚泡在水里,以防蚊虫的叮咬;真可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由于这种勤学苦练,他在13岁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16岁时已得到了无锡道教界的一致公认。此后,华彦钧不顾父亲和道教长辈们的指责,沉迷于与浪迹天涯的民间艺人的交流和切磋之中,并由此广泛学习了各地丰富的民间音乐。     华彦钧的民族器乐演奏植根于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民族底蕴,它能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从民间艺术遗产中超凡脱俗,创作、改编、演奏出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作品。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在街头编唱过《汉奸的下场》等小调;他著名的二胡曲《听松》以南宋名将岳飞抗金的史实寄托了对民族解放的期望。在抗战胜利以后,他又编唱了《前走狼,后走虎》等在街头演唱,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这种新闻活报式的艺术创作和表演,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民主意识。 ==人物生活==[[file:阿炳3.jpg| 阿炳故居|[https://p1.ssl.qhmsg.com/t012412d577cbc6368e.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2&eid=2346447&sid=2481405 原图地址]]] 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据说他生平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只有一张日伪统治无锡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相片里那个带着盲人眼镜,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透着生活的艰难和沧桑。也许命运给阿炳的磨难,正是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乐曲的缘由。这个华清和的私生子,生来就被剥夺了家庭慈爱的权利。当他的生母无奈地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抵抗世俗的歧视,这个孩子性格中一些隐秘的部分已经可见端倪。在外寄养几年的少年回归生父华清和的身边,他的眼光所见之处,也许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从资料中知道,他是叫着“师傅”来到当道士的父亲身旁。华清和自号雪梅,精通各种乐器。阿炳勤学苦练,不久就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此刻阿炳还当自己只是个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儿。然而当他长到21岁时,阿炳突然在华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无锡城中道观洞虚宫里雷尊殿的新任当家道士华彦钧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赌甚至吸食鸦片。荒唐的生活带来荒唐的结果:因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丧失对道观的控制。流落街头后,族人安排江阴的农村寡妇董催弟(彩娣)来照顾他。世事就是这样矛盾。痛苦绝望中的阿炳没有破罐子破摔。再往后的日子里,一个说唱时事,在街头卖艺,以“瞎子阿炳”闻名的创作型民间艺人新生了。 阿炳在这个卖艺为生的时期创作了他最为动人的乐曲。围绕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流传有许多故事,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松寿孩童时期和阿炳是邻居,少年时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点拨。后来他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师琴房外活动手指,随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乐曲。一曲终了,过来一个人讯问他拉的是什么曲子。老师告诉他,这位问他的先生是从中央音乐学院来的杨荫浏教授。黎松寿说这乐曲是家乡一个民间艺人教的,没名字。杨荫浏说这曲子好,还说他们正在收集民乐,要用刚从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这样好的民间音乐。黎松寿和杨教授约好,回到家乡一直等到9月份,杨荫浏和曹安和两位教授才来到无锡。这次他们带来的任务是录制无锡的道教音乐。等录完这些道教音乐,黎松寿坚持请他们去录阿炳的乐曲。等阿炳拉完一曲,杨荫浏教授轻声问这曲子的名字,阿炳说没名字。杨教授说没名字不行,要想一个。阿炳接着说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杨教授又说,《印月》这名字跟广东音乐重了,要不叫映月,无锡有映山湖么,阿炳说,好,你的学问大,就听你的。 对这件事情,黎松寿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里说:1950年9月2日,我和妻子陪着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找阿炳录音,那天从晚上7点半才开始录。录音的时候,阿炳因为身体很不好,手劲也不够,琴也是临时找的,所以录音保存下来的《二泉映月》并不是效果最好的。阿炳的最后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录音后的第23天,好像是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的文艺演出。阿炳支撑着病体出门,由于他走得慢,到会场时演出都快结束了。我扶着阿炳走上舞台,坐在话筒前面。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对话筒演出,也是惟一的一次。阿炳一开始是弹琵琶,后来台下有人叫着要阿炳拉二胡,我和妻子就叫阿炳注意身体,不要拉。阿炳说了一句:“我给无锡的乡亲拉琴,拉死也甘心。”接着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我记得满场都是人,连窗户上也站满了人。演出结束的时候,台下掌声和叫好声不断,阿炳听见就脱下头上的帽子点头示意。 80多年前,无锡街道的上空常常飘扬着阿炳卖艺乞讨所奏响的琴声。不是说人活着多么艰难,或者古人挂在嘴边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部心灵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在阿炳音乐里常常感觉到的,在那一瞬间,就是能分清许多是非。我记忆里有过一段介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的文字,说他在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时流着眼泪告诉别人:“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阿炳因为1950年那次录音保留了他创作的六首乐曲:即今天已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这是一件万幸的事情。作为民间艺人,他艰苦的一生也许只是有史以来无数血泪人生其中的一次。幸好他有了一个机会,不仅能够用自己的双手,用音符来表达,还能借助音乐这种工具来感染其他的心灵。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阿炳没有被人们所忘记,他的名字已经由无锡传到了北京,传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ref>[http://musicology.cn/ShowAuthor.asp?AuthorName=%BB%AA%D1%E5%BE%FB 中国音乐学网《华彦钧简介》]</ref> ==人物作品==《二泉映月》:作品创作于1950年亲自录音传谱的二胡曲。该曲问世以来,不仅以二胡独奏形式,且以它那优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乐内涵而闻名国内外。《听松》:《听松》又名《听宋》,其内容似乎是描写宋代伟大的爱国将领岳飞。乐曲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颂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歌颂了中国人民青松般高洁的民族气节,钢铁般坚强的斗争意志和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全曲气魄豪迈,刚劲有力,堪称音乐珍品。《寒春风曲》:作品通过对初春寒风的描绘,表达了被压迫者的沉重哀叹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表现了作者苦难坎坷抗争的一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大浪淘沙》:作品表现了作者对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及对命运的态度。此曲经杨荫浏、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成。但据杨荫浏查证,道家中并无此曲。乐曲第一段旋律与广东音乐《三潭印月》曲首的旋律相近似,很有可能此曲是华彦钧根据他所熟悉的音调创作的。 此曲最大的特点是,虽现一般把它分在“文曲”一类中,然而它具有自己内容和情感上的显著特征,这完全和阿炳的身世密切相关。例如,运用锣鼓的节奏音型,尤其是在慢板中造成一种跌宕起伏、颇具气魄的势态,确实具有苏轼《念奴娇》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那种关西大汉持铜琶铁绰演唱的气概。在长轮的运用上,也具有紧凑起伏的强烈效果,表现出一种对黑暗现实控诉的情感。而在推挽、滑音的运用上,更是摒弃一般文曲的那种闺怨气息,而代之以硬朗的奏法和多用大幅度的、效果突出的下滑音,颇具气势。《龙船》:作品描写人们在端午节龙船竞渡时的欢乐情景。阿炳为表现欢乐纷繁的节日场面,选用了民间吹打音乐中常用的循环体结构,“打”一段,“吹”一段,吹打相间进行。《昭君出塞》:作品通过刻画昭君出塞时的情绪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无限感慨。其它作品:《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义勇军进行曲》 琵琶作品:《梅花三弄》 ==人物荣誉==《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二泉映月》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轶闻趣事==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奸家中的一个13岁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激起民愤,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几个月都不敢回家。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就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ref>[http://www.uname.cn/celeb/celeb_87767.html华彦钧(阿炳)(逸名䋞)]</ref> ==墓地==华彦钧墓,一名阿炳墓。位于无锡市锡惠公园内惠山东麓映山湖边。华彦钧,即“瞎子阿炳”,民间音乐家,1950年12月病殁,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1979年5月,墓遭破坏,由无锡市博物馆原地拾骨,于1983年迁葬惠山东麓、二泉之南现址。墓地面积742平方米,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状如音乐台;旧墓碑现藏市博物馆,彩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无锡市文联立,杨荫浏书,墓前瞎子阿炳铜像,由钱绍武雕塑。1986年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f>[http://www.uname.cn/celeb/celeb_87767.html华彦钧(阿炳)(逸名䋞)]</ref>  ==死因传说==《陆文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瞎子阿炳》一文中说:据他妻子董催弟说,阿炳是上吊自尽的。他虽给天津客人(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二人从天津来),录了《知心客》等曲子,一个铜丸(铜钱)亦没有捞到。那天起身,阿炳想弹弹三弦(家中仅有一把破三弦),取下一摸,咦,蒙上的蛇皮,被老鼠啃了一个大洞,阿要触霉头!阿炳又犯瞎心思了,他想,这样寒冬腊月,怎么还会有老鼠出现?一定老天爷跟他过不去,不准他弹曲,不让他活下去啦,再加上烟瘾发作,呵欠连连,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家中断粮已久,颗粒全无,借贷无门,饿得实在受不住。趁催弟出去讨点冷粥冷饭的当口,一个想不开,抽出道袍上的腰带,梁上一挂,去见阎罗王嘞!所以,瞎子阿炳(华彦钧)是上吊自尽的,不是如今《无锡市地方志》上记载,患病身亡。<ref>[ http://cul.sohu.com/20160426/n446158391.shtml陆文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瞎子阿炳2016-04-26 09:03:59 来源:共识网]</ref>==相关视频==1. 华彦钧(阿炳):二泉映月 二胡独奏 华彦钧(阿炳珍贵原声)上传于 2013-12-04{{#ev:youku| XNjQzNzY2MjMy|}}  2. 华彦钧瞎子阿炳二胡独奏《听松》 {{#iDisplay: g0664ornkji |480|360|qq}} 3.[https://www.iqiyi.com/v_19rr8b1n84.html#curid=763740600_03f3791e5d416e29bb593eb07a1db8c9 百年人文 阿炳(爱奇艺.纪录片)] 4.[https://www.iqiyi.com/w_19rtqlj7n9.html 【纪实】《阿炳1950年》华彦钧 (爱奇艺.纪录片)2017-06-19] ==参考资料=={{Reflist}}
52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