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小寨村(云南保山市隆阳区丙麻乡)

增加 10,705 位元組, 4 個月前
無編輯摘要
|}
'''小寨村'''隶隶云南保山隆阳区 [[ 丙麻乡 ]] ,全称为丙麻乡小寨行政村。位于丙麻乡东北方向,距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东与昌宁县大田坝交界,南与老南窝交界,西与太和交界,北与阿贡田接壤,辖独家村、小寨、羊火塘三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019年,全村379户,1415人。 [3]全村国土面积9.10平方公里,海拔1650.00米,年平均气温16.50℃,年降水量1080.00毫米,适合种植包谷、蚕桑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597.00亩,人均耕地1.2亩,林地8129.00亩。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1.00万元, [[ 农民 ]] 人均纯收入1130.00元。2012年全村 [[ 经济 ]] 总收入439.00万元, [[ 农民 ]] 人均纯收入1783.00元。2015年 [[ 经济 ]] 总收入1545万元,人均纯收入7898元。2019年经济总收入2520.13万元,人均纯收入13088.8元。 <ref>[ (附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387885/533aYdO6cr3_z3kATPPey67zOnvBNdiqtrbSVrtzzqIPmGapB5nyTcY-79k45_ZpE0XMv44sY9han-asVVRB7PARbuw2R7IklXD2TWuGlA 【扶贫项目】丙麻乡小寨村:执党建之“笔”绘和美乡村之“ )], </ref>
=村庄介绍=
全村国土面积9.10平方公里,海拔1650.00米,年平均气温16.50℃,年降水量1080.00 毫米,适合种植水稻、包谷、蚕桑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597.00亩,人均耕地1.2亩。另外在澜沧江边昌宁的竹鲁洼一带有田400多亩,在阿乱河有田20多亩,有地100多亩,山林300多亩(此处耕地山林等于2005年小湾水电站建设覆盖淹没)。现有耕地总面积1113.00亩(其中:田376.00亩,地737.00亩),人均耕地1.20亩,主要种植包谷、蚕桑、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4499.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588.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63亩,主要种植包谷、蚕桑、[[水稻]]等[[经济]]林果;荒山荒地2045.00亩,其他面积694.00亩。
境内山峰主要有大箐山,海拔2100米,是全村最高海拔,最低海拔竹鲁洼1200米。土壤多为燥红土,有少量白胶泥土,pH5.5-6.5,属中性或偏酸性。
小寨缺水,境内主要有沙母猪河,属于地表渗透水,流量小,仅供部分人家饮用。郑家水井,大部分居民到此取饮,杀年猪时更不顾远近到此取水做腊肠,据说有此水能使腊肠红润可口之功效。赵家地水库,扩建与1992年,收益3个社,可灌溉良田500亩。已废弃的沙母猪河水库,建于1958年,库容量为15万立方米,可灌溉良田700余亩,由于排水不畅植被破坏,洪水泛滥等原因,最终被淤泥填平而废弃,只能积攒少量雨水,仅供牲畜及周围种菜用。如今水田灌溉主要依靠,藕塘边独家村水田秋收后封库蓄水,也只能维持来年水稻栽种的任务。传说中的洗澡塘沟,其实也有,300年前,这里有一股天然热水,可供人们洗澡驱病和灌溉,时因蒋家王朝(老南蒋贵,后文有详述)得势,在洗澡期间经常打架偷鸡摸狗等,有人便用一口铜锅将出口堵死,让水流向异地。
小寨的[[森林]]覆盖曾达80%以上。由于人口速增,伐木剧烈再加毁林开荒,管理滞后,大部分山地变荒山。上世纪65年到73年间。瞿昭在沙母猪河附近种植三七,产量高质量好,八年间收入10多万元。1963年小寨建茶场,种植150多亩山茶,所产茶叶部分分与农户,大部分上交供销社,承包到户后以颗分到各户。50-70年代,在阿乱河建红糖厂,种甘蔗百亩,用水牛拉动木[[榨机榨]][[甘蔗]]。此红糖颜色上乘,口感好。1965年因在阿乱河试种草果而被废弃。1944年,启动封山育林工作,又重复青山绿水,林地增多,各种动物也相继增加,麂子、野兔遇得见,随时能听到野鸡、锦鸡、画眉、斑鸠声。尖山、里个窝坑主要分布着松树及少量灌木林,贵重树木有紫椿树、[[桦桃树]]、春樟树;在各个山洼还有云南松、思茅松、橄榄树、朵香、火烧兰、思耳兰、莲瓣、下惠、兔耳兰、虎头兰等树木花种。夏秋时节,山上到处可拾到菌子、鸡枞。菌种常有青头菌、红菌、羊肝菌、牛肚菌、旱谷菌、铜谷菌、小灰菌、奶油菌、马匹泡(姜疙瘩)、荞巴巴菌、树窝、一窝鸡、木耳、见手青…鸡枞有白鸡枞、黄鸡枞、青鸡枞、红鸡枞。新鲜菌子鸡枞质嫩味鲜,加工出来的干菌子干鸡枞油鸡枞更是一绝。
=基础建设=
历史上,以吹播锣(一种以牛角制成的“号”)通知众人议事指导工作。1968年,家家挂上有线广播,即可听新闻又可进行生产调度。现如今传播村情会议还是主要依靠上世纪遗留下来的大喇叭(有线广播),信号差声音小,还属不便。80年代末,丙麻电影院解散,李云虎在自家院场放露天电影。90年代由于烤烟创收开始有黑白、彩色电视机,后又与太和村合建电视转播台,各家都收到闭路电视,效果良好。99年自建地面接收发射卫星,2010年全村普及电视和村村通工程,村民开始了熟知国情了解世界的新生活。1985年,群众集资40多万元,架通10万伏高压输电线路,让所有农户用上照明电,结束了用松明子、煤油照明的历史。有碾米机、[[粉碎机]]、打面机等。靠人挑马驮到公里之外的河坡碾米、磨面的历史一去不复返。2012年全村完成电路改造,人们用上了稳定实惠的电,又一次家电入户袭来,大部分家庭有高清电视机、洗衣机、[[电饭煲]]、电磁炉、冰箱等家用电器。户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300余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89户。小寨属于丙麻东山片,山高皇帝远,早年间使用手摇式电话机,通讯十分不易。新时代可是家家有座机,不有座机有手机,不有手机有老年机。原来全村有200户饮用井水,井主要是郑家水井,赵家水井,学堂门前水井,麻栎山,河里头,独家村,瓦窑等。有20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90.09%),2011年底小寨村人畜饮水工程完工,水源来自阿贡田往里的叫花子岩房,解决了全村人牲饮水问题,也同时完成了少面积土地水浇地工程。
1988年,因太和公路扩修至大田坝,公路横贯小寨,小寨便抓住机会,人均义务工50个,使全村社社通路。1994年,丙麻至大田坝公路开通,有丙麻大田坝客车穿过小寨,97年,退伍回乡多年的李天祥集资自购中巴车加入客运行列,小寨交通改善,后来李浩也买了中巴车,至今两人换车数辆,“垄断”东山客运。2006年得到省政府扶持,修缮小寨到丙麻至保山道路。2011年市公路段新农村道路建设,硬化至大田坝道路,村间小铺水泥路。该村到乡政府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沙石路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5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00公里。截止2012年,全村客车2辆,手扶拖拉机3辆,后传动10余辆,摩托车不计其数,微型车三四五辆,大型货车3辆,挖机一台。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65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48户;建有小水窖198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76.0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376.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0 亩。
该村到2012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8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24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9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小寨农作物有稻谷、包谷、辣椒、黄豆、大小麦、蚕豆、豌豆、苦荞、薯类、花生等,60年代,瞿国义率先拉线里沟试验辣椒,因排行整齐,通风透气,产量成倍增加。小田坝吃辣椒是出了名的辣。经济作物曾以烤烟为支柱,96、97年前后乃保山市级模范种植基地,96年一年单烤烟就有132万的收入,因2003开始引入桑树而开始种桑养蚕,再加以外出务工人员增加,逐渐被取代。农家房前屋后必有桃李果木,山地种茶,2002年开始在山地里推广核桃树。
90年代开始有空心砖家坊式作业,如今有4家。还在瓦窑烧制用瓦,后因质量下降及新型彩瓦的到来,破厂倒闭。砂石厂各两家。打铁匠铺两家,制作刀具,锄头、镰刀等居家劳作用具,另有钢门窗加工一家。90年代初小卖铺的到来,提供了基本日常居家所需之物,有小卖铺8家,摩托修理铺一户,农药工具销售点一户,畜牧防疫一户。
丙麻乡从2005年就开始在小寨村试点种桑养蚕,2007年开始大力推广,蚕农种养经验丰富,加上丙麻东片土壤深厚疏松、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桑树叶大而肥,产出的蚕茧质量较高。2023年,丙麻乡预计养蚕2800张,预计带动蚕农增收520万余元。
多年来,小寨村紧紧牵住“产业兴旺”的牛鼻子,把蚕桑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突破口,构建以蚕桑产业、畜牧产业为主要增收渠道的富民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全村共发展蚕桑1200亩,在移民扶持项目支持下,投资205.31万元完成桑园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整合沪滇合作项目资金60万元,建成小蚕共育中心2个。积极探索“1+N”多元模式,建立1个大户带动“N”个散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产业规模效应,2023年预计产值420万元,实现户均增收8000元。同时,大力发展黄牛养殖,成立玉明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党组织+合作社+标准化养殖场+社员”的运作模式,带动280户家庭养殖黄牛,实现分红45万元。
传统手工业主要席编、摊笆、竹活、木工、制糖、草鞋等。席编:取蒲草、芭蕉、棕叶、野姜黄、芦苇、稻草等的纤维编织成席子,作床上用品,此席防潮、耐污、价廉物美、经济实惠。摊笆:用篾黄编制而成,面积大,长宽约6-7米,用时打开,不用可以卷成圆柱状,在竹鲁洼常见,旧时用来铺在土院场上晒包谷、稻谷等,如今大多数都是水泥院场,基本成为古董。竹活:取竹子,破篾黄,编制成箩、筐、簸箕、粪箕等。木工,取红木树制、解成方木或板,修成圆木,用破花、锯子、凿子等制成门窗、柱子、梁、家具、木棺等。制糖:用包谷、大米或薯类淀粉加水、麦芽熬煮而成。并加有核桃仁、花生、粟米仁、米花等,香甜可口,不燥火。草鞋:用嫩苦主纤维加竹麻编制而成,在耙(pa)子上操作完成,穿来凉爽、防滑,野外劳作的必备鞋,随着老辈子逐渐老去基本失传。失传的手艺还有熟枷皮、牛马耕田驼物用具。
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41.0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33.50万元,占总收入的55.39%;畜牧业收入78.00万元,占总收入的32.37%(其中,年内出栏肉猪696头,肉牛22头,肉羊48头);渔业收入0.30万元;林业收入5.00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24.00万元,占总收入的9.96%;工资性收入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0.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常年外出务工人数400多人,集中在省内务工百余人,到省外务工近百人,因此村中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猛增。
=参考来源=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
68,8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