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永乐大典

增加 72 位元組, 5 年前
重纂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再命解缙、姚广孝、郑赐等人重纂,这次因为采选的书籍众多(集齐了全国所有的书目),参与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达到2.16万人。
《永乐大典》完成后, [[ 明廷 ]] 又在各地征召了大批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由于人员数量过多,已经无法统计了。
参与编修《永乐大典》人员的生活条件优裕,他们居住在离皇家藏书处文渊阁不远的 [[ 崇里坊 ]] 等地,由 [[ 光禄寺 ]] 早晚供给酒肴、茗果,还发给膏火费,官员参与编修的可以免朝,待遇十分优厚。当时有人就以" 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 来形容《永乐大典》编纂的盛况。
《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纂修完成后,只抄录了一部,叫做" 永乐正本" ;到嘉靖朝,怕大典有损,又重录了一部,称为" 嘉靖副本" 。因为两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宫中,没有刊印,流传稀少,在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中被偷盗、抢掠、焚烧," 正本" 消失了," 副本" 也只剩下400余册。《永乐大典》从编纂到毁灭的600年间,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和千古之谜。
《永乐大典》纂成后,被放置在南京文渊阁的东阁。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移都北京,挑选了一部分藏书带到 [[ 新都 ]] ,《永乐大典》在正统年间正式被放置在 [[ 文楼中 ]] 。永乐和万历年间,虽然都曾有人提议过刊刻,都因" 工费浩繁" 未能实现。
在明朝皇帝中, [[ 明世宗]](嘉靖皇帝)最喜爱《永乐大典》,平时在案头上常备几册大典以供随时翻阅。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发生大火,三大殿都被烧毁。火势蔓延,很快便危及文楼中的大典。明世宗连夜下了三道金牌,令人把大典及时抢救出来。为防止今后再遭受类似祸患,明世宗萌生了重录大典的想法,并同大臣徐阶反复商议此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世宗任命 [[ 高拱 ]] [[ 瞿景淳 ]] [[ 张居正 ]] 等人负责重录《永乐大典》的工作。吏部和礼部主持了" 糊名考试" ,选拔出109位善书人。内府调拨了画匠、砑光匠、纸匠等。惜薪司、光禄寺和 [[ 翰林院 ]] 也分别负责木炭、酒饭和"月米"的供应。重录工作正式开始了。
重录之初,大臣徐阶认为抄录上万册大典,工程浩大,不必拘泥原来的式样和书法。后来他翻检《大典》,发现如果版式一变,上面的大小字和图形都要发生变化,不如照原样摹写方便,最后决定重录全仿永乐正本,不加任何改变。
重录《永乐大典》的缮写者被规定每人每日抄写三叶(页),这样重录工作整整花了6年时间,到 [[ 明穆宗 ]] 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才最后完成。从此《大典》有了两个抄本:永乐抄本(正本)和嘉靖抄本(副本),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
===意义===
779,01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