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

增加 2,06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jpg|400px|缩略图|右|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https://www.teclandart.tw/zh/artistswork/rahic-talif/ 照片來自 www.teclandart.tw]]]
1962年出生於花蓮阿美族大港口部落,現為專職藝術家,專長為雕塑、裝置、行為,以多年的田野調查及藝術行動,反省並探索部落及自身當下處境,打破原住民藝術過往被認知的既定形象,從文化詮釋的社會性批判、思索、重省、再現等可能,邁向對藝術本質之純粹性的探索。多次帶領部落族人參與國內外藝術展出及公共藝術創作發表,於2000年獲亞洲文化協會(ACC)獎助前往美國考察當代藝術活動。代表作品包括《現代集會所》1993、《末始》1999、《歸零》2000、《站立之舞》2005、《殘》2007、《颱風計畫》2008-2013。作品多以海洋文化與部落傳統精神,傳達對全球化課題的環境思維辯證,探討族群結構瓦解及大社會變遷的現狀。著有《混濁》。
 '''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1962年出生於[[花蓮]][[阿美族]]大港口部落,現為專職藝術家,專長為雕塑、裝置、行為,以多年的田野調查及藝術行動,反省並探索部落及自身當下處境,打破原住民藝術過往被認知的既定形象,從文化詮釋的社會性批判、思索、重省、再現等可能,邁向對藝術本質之純粹性的探索。 出生於花蓮阿美族港口部落,現專職創作,從事木雕、裝置、行為、建築、家具、部落文化再造、原住民社會文化評論等領域,多次參與國內外藝術展出及公共藝術創作發表。作品多蘊含海洋文化特質與部落傳統精神,擅長以淬練後的雕塑線條與語彙精準的裝置傳達對全球化課題的環境思維辯證,探討族群結構瓦解及大社會變遷的現狀,透過自身的行為及藝術創作引發觀者的自我省思。  多次帶領部落族人參與國內外藝術展出及公共藝術創作發表,於2000年獲亞洲文化協會(ACC)獎助前往[[美國]]考察當代藝術活動。代表作品包括《現代集會所》1993、《末始》1999、《歸零》2000、《站立之舞》2005、《殘》2007、《颱風計畫》2008-2013。作品多以海洋文化與部落傳統精神,傳達對全球化課題的環境思維辯證,探討族群結構瓦解及大社會變遷的現狀。著有《混濁》。  ==經歷==•1991 返鄉成立工作室,受聘於花蓮縣豐濱國中為技藝教育雕刻教師。•1992-1999 致力於部落文化的探索與重省。藉木雕創作引導學童認識傳統工藝與母體文化,提供場地與學習環境讓不同族群青年創作並參與製作。•2000-2003 進駐國小從事人文藝術課程,積極以公共藝術、劇場表演、影像記錄、多媒材編 織、古房舍重建,以及深度文化之旅等方式,帶動族人展現並詮釋自己的文化。•2004-2007 以藝文發展與資訊服務的可能,嘗試創新古房舍空間的現代營運,持續「從藝術人文與自然生態的角度,進行部落文化新生命再創」的工作。•2008-2013 「颱風行動」計畫-以颱風必經路徑與南島民族遷移路線,提出和海洋、島嶼有著密切關連的論述及藝術創作,並延續、擴展自身長年關注的族群文化議題,更將環境、生態的問題含括進來。
•2014- 「五十步的空間」系列計畫--透過於太平洋沿岸撿拾拖鞋的行動與即時繪畫書寫記錄在環境、文化、族群、母語、心靈,等不同面向重複辯證,回應阿美族傳統中,事件、問題、衝突等多重空間的交互影 響的認知系統,並再轉化於一系列的 雕塑、裝置等不同形式的作品。
 
 
 
==作品簡介==
===島嶼之影‘adigo no katomirenganThe shadow of island===
 
材質:海廢尼龍繩、海廢水泥磚、海廢塑膠、鋼筋
 
本作品大量使用了藝術家長年於太平洋邊緣行走所撿拾積累的物件,其中包括糾結於礁岩的廢棄漁線、尼龍繩,以及糖廠整修地面時蒐集的鋼筋。 曲折的鋼筋重塑成人形與島嶼的雕塑,島嶼就像一個海洋博物館,蒐藏了我們遺棄的物件、生活的殘影。<ref>[https://www.teclandart.tw/zh/artistswork/rahic-talif/ Taiwan East Coast東海岸大地藝術節]</ref>
 
八件人形雕塑上透過族人們對於漁網的熟悉,進行繁複耗時的拆解並與之纏繞,所纏繞的色彩就同ilisin祭典上的衣飾般繽紛,相映著我們的身影,也重新站立在被丟棄於海邊的水泥磚塊上,那曾經是我們的居所。 太平洋是拉黑子出生的地方,他將色彩繽紛的「線」隱喻「水」,再巧妙的呼應水於環境的多變樣態。
 
水順著洋流、蒸氣、落雨、河流,深入無數生命,縈繞於環境,也貫穿我們的身體。點出人、陸地與海洋的循環共生關係。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gallery>
 
 
== 參考資料 ==
{{Reflist}}
15,8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