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校园民歌

增加 6,98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校园民歌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6%A0%A1%E5%9B%AD%E6%AD%8C%E6%9B%B2/4374318/0/eab9044cf7284bc1d72afcc5?fr=lemma&ct=single#aid=0&pic=eab9044cf7284bc1d72afcc5 原图链接]校园经典歌曲]]{{Infobox Music genreperson
|name =校园民歌
|color =white
}}
'''校园民歌''', 就是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其或称为“'''校园民谣'''”、“'''校园歌曲'''”、“'''校园歌谣'''”、“'''现代民歌'''”、“'''乐府民风'''”等等。 ==概述== [[File:校园民歌2.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E6%A0%A1%E5%9B%AD%E6%B0%91%E8%B0%A3/322573/0/e865a699a5a2b0356f068c46?fr=lemma#aid=0&pic=e865a699a5a2b0356f068c46 原图链接]校园民谣]] 校园民谣朝气蓬勃,极富有校园味道,毫无矫饰,完全是率真性情的流露,听起来十分感人,它形象地反映出青年学子的生活,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以及他们那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其曲风总体来说朴实明快、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唱。  是[[台湾]]在1970年代发展出来的[[流行音乐]]风格。1970年代之前,[[西洋]][[流行音乐]]为台湾青年人喜爱的音乐主流。但1972年,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森|-{zh-cn:尼克松; zh-tw:尼克森; zh-hk:尼克逊}-]]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及1978年[[中美关係|中美断交]]后,激发了国内青年人面对自我文化觉醒,因而触发台湾青年学子不再高唱西洋音乐,转向「用自己的语言,创作自己的歌曲」的想法,并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号,被称为「'''民歌运动'''」,在艺文界的参与以及电器业者和大众传播媒体的推广下,造就了校园民歌的诞生。
校园民歌为[[台湾流行音乐]]产业在1980至90年代起飞奠定了基础,其参与者有不少在日后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要角。
1971年由[[洪小乔]]主持的音乐节目《[[金曲奖 (电视节目)|金曲奖]]》(由[[今是有限公司]]与[[歌林公司]]音乐出版部合作製播,由[[中国电视公司]]播出),开始在大众传播媒体上鼓励优良歌曲创作。其源起在于当时台湾的电器业品牌的较劲,其中较为弱势的[[歌林]]电器有意多角化经营,于是成立了唱片部门,欲由音乐事业带动其家电事业,当时中视製作人顾英德会同东方广告递了一个电视歌唱节目企画案给[[歌林唱片]],于是开启了「金曲奖」节目。<ref name="曹郁美 电器">{{Cite news|url=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443083|title=【我的青春我的歌】 金曲.小乔.家电业|last=曹郁美|first=|date=2016-08-01|work=|newspaper=人间福报|accessdate=2019-12-22}}</ref>
196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初期,在学校社团及救国团营队活动中,已可见到学生创作歌曲的先例,比如〈[[萍聚]]〉据称创作于1967年;由当时就读[[台大]]中文系的[[吴统雄]]和山野服务的朋友们共同创作的〈[[偶然 (校园民歌)|偶然]]〉据称创作于1973年<ref>{{Cite web|url=http://tx.liberal.ntu.edu.tw/TxMusic/Musical_Poetry/fortuitous-case.htm|title=「偶然」正名事件|accessdate=2019-04-11}}</ref> <ref name="曹郁美 偶然”>{{Cite news|url=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559393 |title= 【我的青春我的歌】吴统雄与他的〈偶然〉 |last=曹郁美|first=|date=2019-08-08|work=|newspaper=人间福报|accessdate=2019-12-24}}</ref>;这一类小歌的作者又包括有创作〈盼〉的[[周兴立]],其创作据称始于1972年,当时他是[[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学生。<ref>{{Cite web|url=https://blog.xuite.net/ericlth5/twblog/184785004|title=周兴立─在民歌以前就开始创作的人|accessdate=2019-04-11}}</ref>这些学生创作歌曲连同各地民谣被编成方便携带的小歌本,使用于学生的团康活动,在民歌运动开展之前已经在校园中传唱。<ref>{{Cite web|url=https://blog.xuite.net/ericlth5/twblog/184784987|title=团康─在民歌以前唱的歌|accessdate=2019-04-11}}</ref>   另外,透过学校社团及传播媒体发表歌曲的例子还有当时就读[[东吴大学]]政治系的[[叶佳修]]在1974年写下的处女作〈流浪者的独白〉,透过吉他社联谊的场合被广播人凌晨听到后引介到「平安夜」广播节目发表。<ref>{{Cite journal|title=流浪者的独白 叶佳修让爱重现|author=郭丽娟|url=http://www.tri.org.tw/per/62/P50.pdf|journal=源|issue=62|doi=|others=|year=2007|volume=|page=50-59|pmid=}}</ref>这些早期校园创作歌曲在日后校园民歌兴起及商业化的潮流中陆续被灌录成唱片。
===「现代民歌」与「淡江事件」===
[[File:Prof Yu Kwang Chung.jpg|thumb|left|作家[[余光中]]]][[File:Chiang Hsun.jpg|thumb|upright|[[蒋勳]]]][[File:Tao Hsiao-ching in 2015 TIBE.JPG|upright|thumb|广播主持人[[陶晓清]]]][[File:胡德夫接受凤凰URadio专访.jpeg|upright|thumb|[[胡德夫]]]]
1974年,当时就读[[台大]]海洋研究所的研究生[[杨弦]]在[[胡德夫 (歌手)|胡德夫]]的演唱会上发表以-{[[余光中]]}-的〈乡愁四韵〉等[[现代诗]]谱曲的作品,获得余光中的欣赏与鼓励。1975年,杨弦在[[台北中山堂]]举办「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发表八首谱自余光中《白玉苦瓜》诗集中的诗作创作曲,并且由[[洪建全]]基金会策画出版了唱片《中国现代民歌集》,被视为是台湾现代民歌发展的开始。洪建全基金会是由电器业者台湾[[松下电器|松下]]以创办人洪建全为名而成立的,继歌林电器之后电器业者持续发挥对音乐艺文界的影响力。<ref name="曹郁美 电器"></ref>
1976年,在[[淡江大学]]的一场民歌演唱会上,淡江大学数学系肄业的[[李双泽]]在台上抛掉可乐瓶(但当时的主持人[[陶晓清]]表示当晚李双泽并没有抛掉可乐瓶,「那只是后人增添的神话」),拿起吉他开始唱起台湾民谣〈补破网〉和爱国歌曲〈[[国父纪念歌]]〉,史称「 [[ 淡江事件 ]] 」,随后李双泽改写[[陈秀喜]]诗作创作了〈[[美丽岛 (歌曲)|美丽岛]]〉、改写了[[蒋勳]]诗作创作了〈少年中国〉等歌曲,揭开「民歌运动」的序幕。淡江大学的民歌运动推动者如李双泽与[[杨祖珺]]等人,也受到当时在淡江大学授课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运动的老师[[王津平]]的影响;王津平也是《[[夏潮联合会|夏潮]]》等杂志的编辑者。<ref> {{cite news |url =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1111/1576909.htm |title = 用歌声纪念温暖的「王老师」 催生校园民歌的王津平告别社运传奇一生 |work=中国时报 |author = 洪珮瑄 |date = 2019-11-11 |accessdate = 2019-11-22 }}</ref>有别于杨弦与余光中的「中国现代民歌路线」,这一派被称为「淡江夏潮路线」,具有[[左翼]]的意识。<ref> {{Cite book | author = 张钊维 | title = 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史 | location = 台湾 | publisher = 滚石文化 | date = 2003-10-23 | pages = 65 | ISBN = 9867718062 }} </ref>
广播人[[陶晓清]]开放自己的节目,让年轻的音乐创作者有一个发表的平台。1977年,陶晓清邀请[[朱介英]]、 [[ 吴统雄 ]] 、[[吴楚楚]]、 [[ 杨祖珺 ]] 、[[韩正皓]]、[[胡德夫]]、[[陈屏]]、 [[ 杨弦 ]] 等八位民歌手灌录了唱片《我们的歌》,大大带动了校园民歌风潮。陶晓清因此也被视为台湾民歌发展的重要推手。
===民歌创作比赛与商业化的校园民歌===
商业化校园民歌前期的代表作品是〈[[龙的传人]]〉,作者为[[侯德健]],首唱者为[[李建复]]。后期的代表作品是〈[[动不动就说爱我]]〉作者为[[林秋离]]和[[熊美玲]],演唱者为[[芝麻龙眼]]。
 
==发展进程==
 
===初期发展===
 
最早的校园歌曲是在[[日本]]出现的。[[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音乐大多是雅乐,曲调冗长沉闷,只有那些贵族们才能有时间欣赏,学生们对此十分不满。后来,文部省根据学校没有音乐教材的情况,发动社会创作一些适合学生唱的歌。于是,反映校园生活的歌曲便应运而生了。但是,由于传统音乐的束缚,在音乐上还没有很大突破。
 
1868年,[[品川弥二郎]]创作了一首《[[阿宫先生]]》,校园歌曲的雏形便出现了。这首歌曲采用孩子跳橡皮筋一类的歌谣体,用“去四七调式”反复叙唱一些简单的歌词,明快、短小、抒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立即受到了很多青年的喜爱。明治维新期间,攻打[[德川幕府]]的战役,政府军的战士们就是唱着这首歌冲上火线。此后,人们称这类歌曲为“学堂歌曲”。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校园歌曲热在日本走向低潮。
 
===中期发展===
 
70代中期,校园歌曲在台湾兴起,并且发展迅猛。如果说日本的校园歌曲是校园歌曲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那么,台湾则是校园歌曲真正成型的诞生地,并将校园歌曲推向了辉煌。虽然二者之间没有继承关系,但都为校园歌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台湾更是校园歌曲成名地,谈到校园歌曲就不能不谈到台湾的校园歌曲。
 
1975年6月6日在台北中山堂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上,台湾大学学生[[杨弦]]把台湾诗人[[余光中]]怀乡的诗谱成曲子演唱,深受青年欢迎。校园歌曲不但反映青年生活,而且也是对西方音乐泛滥的一种抵制。当时一位名叫[[李双泽]]的歌手在演唱会上拍案而起,喊出了“唱我们自己的歌”的口号。
 
从那以后,台湾校园歌手佳作不断,像[[侯德健]]的《[[龙的传人]]》,[[叶佳修]]的《[[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等,都是那一时期产生的。从1974年到1980年的顶峰期,台湾共产生了300多首校园歌曲,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罗大佑]]的《[[童年]]》。此后,由于种种原因,台湾校园歌曲高潮渐渐低落。
 
大陆校园歌曲的产生,最为直接、深远的影响来自台湾的校园歌曲。1979年我国著名歌唱家[[朱逢博]]率先在内地将台湾的校园歌曲《[[橄榄树]]》、《[[踏浪]]》、《[[我们情诗]]》等一大批歌曲介绍到内地听众,受到人们的欢迎。她深情委婉的低吟浅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1980年朱逢博还率先演唱内地作曲家[[谷建芬]]创作的《[[清晨,我们踏上小道]]》和〈[[脚印]]〉拉开了大陆校园歌曲的帷幕。
 
1994年4月,一盒名叫《校园民谣Ⅰ》(1983-1993)的盒带由大地唱片公司发行,从此校园歌曲有了自己的名字。制作人[[黄小茂]]写道:“这盘专辑中的歌,都是曾经是校门里的人和已经走出校门的人自己写的。每一首歌的后面,都有一个平凡美丽的小故事发生过,每一首歌都是他们自己的青春纪念。我有一种冲动,想告诉年轻的和已经不年轻的人们,生命无偿,而年轻美丽,它生于年轻的生命以及那些年轻的心灵中,它是我的,希望它也是你的。”
 
在这盒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高晓松]]和[[老狼]]合作的《[[同桌的你]]》以及《[[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它们将校园歌曲推向了巅峰。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作为记录着年轻人梦想与激情的音乐篇章,中国大陆的校园歌曲,以真诚与纯洁为标志,给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留下了青春的证明与印迹。
 
===现代民谣===
 
校园歌曲以“技巧趋于现代、精神走向中国”为创作原则,因而也被称为“现代的民歌”。它从我国的民间歌曲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将西方乡村歌曲的音乐元素融会其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通俗歌谣体”体栽。音乐结构短小精悍,旋律简洁朴实、清新爽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感。它不论写景物,写风月还是写爱情,在文字意境方面都给人以美感,散发出淳朴的乡土气息,是青年学生求新、求变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动表现。
 
当我们回首青春的时候,所有真实的、虚幻的、美丽的、迷惘的片段扑面而来,就像我们静静坐在窗前准备用一生去记忆的一道风景。而当它随风而逝时,除了美丽,谁能清晰地记得它的每一种色彩,谁能把它讲述得像那个瞬间一样真实。校园歌曲只是人们有意识的给定的一个名字。其实校园歌曲的土壤永远在那些心怀无限梦想的校园里。
 
作为[[沃石唱片]]推出的“[[大象青春系列]]”民谣EP中的代表作之一,由[[大星]]担任词曲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恋爱的消息]]》正式发行,让人在动听的旋律中回忆青春的情愫。
 
“风在传递恋爱的消息,指引我们相互靠近,终于相遇在思念的季节里;咖啡香气包围我和你,一起唱歌一起呼吸,每分每秒都不愿意分离……”画面感十足的歌词,让每一个有青春故事的人都有所共鸣。《恋爱的消息》在旋律进行中把故事的节奏融入其中,由缓到急,那段过往青春跟随着旋律进行开始在眼前浮现。曾经的山盟海誓,一生一世,都变成了此刻一个又一个的七彩音符。一起去过的咖啡厅,一起走过的校园操场,还有那夕阳西下不舍离去的青青草坡,如今都只能用一段五线谱去回忆。
 
从1994年高中的时候开始,大星便喜爱上了校园民谣,之后虽考入了工科大学,但毕业后做了娱乐记者,2005年开始从事文化产业,而大星一直梦想着做属于自己的音乐。据悉,《恋爱的消息》与之前发行的另外三首大星演唱的歌曲《[[云里]]》、《[[那年秋天]]》、《[[时光流转]]》一起,将作为“大象青春系列”的开篇,抛砖引玉,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民谣歌手融入进来,讲述自己的青春故事,吟唱心里面的感动和珍惜。
== 民歌的定义与争议 ==
== 分类例举 ==
[[File:Tsai Chin.jpg|upright|thumb|right|蔡琴]]
[[File:Michelle Pan 20101127.jpg|upright|thumb|[[潘越云]]]]
历史上台湾「校园民歌」主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怀古与历史'''
* [[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企划製作, 刘玉林主编,2015,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 节目纪念册。
* [[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企划製作, 陶晓清统筹, 杨嘉主编,2015,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 专书。台北:大块文化。
* [[ 蔡明振 ]] ,2004,「时代乐府」:民国六○年代(七○年代)校园民歌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刘季云 ]] ,1996,论校园民歌之发展:从民歌运动到文化工业。国立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 马世芳 ]] 主编,1995,永远的未央歌:现代民歌/校园歌曲20年纪念册,陶晓清总监。台北:滚石文化。* [[ 苗延威 ]] ,1991,乡愁四韵:中国现代民歌运动之社会学研究。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余光中诗、杨弦曲,1975,中国现代民歌集。台北:洪建全文教基金会。
* [[ 张钊维 ]] ,1992,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台湾现代民歌发展史。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 张钊维,1994,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北:时报文化。
* 张钊维,2003,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史。台北:滚石文化。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Unforgettable_Campus_Song/ 「难以遗忘的校园民歌」雅虎奇摩家族:台湾地区成立极早、资讯丰富且家族人数众多具代表性的校园民歌家族]{{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Category: 台湾 910 乐史]][[Category:台湾民谣]][[Category:台湾音乐风格樂總論]]
135,67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