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UGM-133A彈道導彈

UGM-133A彈道導彈(代號:UGM-133A,名稱:Trident II,譯文:三叉戟II型,又稱:三叉戟D5),是美國海軍第三代潛地彈道導彈。

UGM-133A彈道導彈是美國海軍最重要的海基核威懾力量。

UGM-133A彈道導彈於1983年開始工程研製,1987年1月在陸基平台上進行首次三叉戟Ⅱ導彈飛行試驗,1989年進行潛射試驗,初始部署於1990年,服役中[1]

目錄

研製背景

美國的潛射彈道導彈技術上是十分超前的。第一代潛射彈道導彈就是全固體的二級北極星彈道導彈,它早在1960年7月20日就實現水下發射成功,並於1960年11月服役,後期的UGM-27C型號,可最大射程已經提升到4600公里,可以通過3具MK-2再入載具釋放3個20萬噸級的W-58核彈頭。在成功地發展北極星彈道導彈後,持續的研究讓彈道導彈技術飛速發展,特別是新的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開發。第二代海神潛射彈道導彈同樣是二級固體導彈,具有更遠的射程和更強投擲能力,滿載情況下仍可以分別投放14具MK-3再入載具和14枚5萬噸的W-68核彈頭,同時射程仍然高達4000公里,而正常情況下的最大射程高達5280公里。

20世紀70年代,隨着蘇聯核力量的逐步增強和海軍反潛能力的提高,美國海軍開始了遠程水下導彈項目,要求研製一種射程遠高于海神導彈的潛射彈道導彈。洛克希德公司作為主承包商提出了一個兩階段計劃:首先開發一種海神導彈的先進衍生型,稱之為增程型海神,這種導彈和海神導彈具有同樣大小的直徑以便於使用在已有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上。隨後,將開發一種全新型號的潛射彈道導彈,具有更大的直徑,不過也需要建造新的核潛艇來使用。最後,前者成為三叉戟I C-4型導彈,後者成為三叉戟II D-5型導彈[2]

建造沿革

1983年,UGM-133A彈道導彈正式開始研製工作,1987年1月在陸基平台上進行首次三叉戟Ⅱ導彈飛行試驗,1989年3月進行了首次水下發射,1990年3月三叉戟II D-5導彈宣布形成了初始作戰能力。

UGM-133A彈道導彈現裝備於美國海軍俄亥俄級核潛艇(每艇24枚)與英國海軍前衛級核潛艇(每艇16枚),俄亥俄級其中有9艘在建造時就裝上本型導彈,有8艘原來裝一型導彈的潛艇將改裝以容納二型導彈,合計17艘潛艇攜帶408枚三叉戟二型導彈。英國方面,4艘每艘可攜帶16枚三叉戟導彈總共有64枚導彈。

18艘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後10艘從一開始就裝備了三叉戟II D-5導彈,每艘核潛艇裝備24枚三叉戟II D-5導彈。前8艘早期裝備三叉戟I C-4導彈的潛艇,最早的4艘改為巡航導彈核潛艇,後4艘換裝三叉戟II D-5導彈。在民兵III導彈使用單彈頭,和平衛士導彈退役後,三叉戟II D-5導彈是美國擁有的唯一的分導式多彈頭洲際導彈。作為美國核力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的生產數量截止2004年已經高達425枚,以後的年份中生產5-12枚不等。三叉戟II D-5導彈的壽命已經延長到42年,在下一代潛射洲際導彈服役前,保證美國海基核力量威懾的有效性。

2009年12月19日,美國海軍從位於大西洋上的俄亥俄級SSBN 732阿拉斯加號核潛艇上進行三叉戟II潛射洲際導彈發射成功,這是三叉戟II潛射洲際導彈自1989年以來的第130次連續成功發射,創造了導彈試射成功率記錄。

視頻

UGM-133A彈道導彈 相關視頻

美國海軍-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實拍美國測試洲際彈道導彈,光芒萬丈,威力極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