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原名《三因極一病論粹》,現在通行書名為《宋志》所載,簡稱《三因論》。以病因分類的綜合性醫書。原書6卷,今通行本為18卷,約23萬字。陳言撰於淳熙元年(1174)。本書今存南宋刻配元麻沙復刻本、元刻本、清《四庫全》本等多種。1957、198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兩次鉛印。
本專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陳氏繼隨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之後,根據張仲景有關病因學說,進一步分疾病病因為3種,即外因(風、寒、暑、濕、燥、火)、內因(喜、怒、憂、思、悲、恐、驚)、不內外因(飲食饑飽、蟲獸所傷、金瘡跌損等)。認為:「醫事之要,無出三因」、「倘識三因,病無餘蘊」,概括本書的中心思想;書名所以稱作「三因極一」者,是取「分別三因,歸於一治」之意。卷1為脈證總論,重點闡述了26種脈象形狀及其所主病;對五臟本脈、六腑本脈、病脈、傳變脈等亦詳加論述。卷2—18分別對傷寒、溫熱病及內、外、婦、兒、口齒咽喉各種雜病的脈因證治方面,作了翔實地論證,每論述一證均以「三因」為基準詳加分析,提出治療方藥。全書類分180門,輯醫方1500餘首,有些醫方是宋以前方書所不錄,故尤為後世所重視。本書選方多源於臨床實踐,見地獨到,如對蘇軾所傳之聖散子方,通過臨床再實踐對其「治傷寒諸症」之說提出異議,獨謂其方是「治寒疫所不廢」,對後世有所啟迪。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文詞典雅,而理致簡該,非他家俚鄙冗雜之比」。本書除論證準確和治療方劑精要之外,「三因說」的創用,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深遠意義。因唐宋以降,隨着與外國醫藥的交往增多,道家釋家學說相互滲透,當時對病因的解釋比較紛亂,《三因論》學說內容具體,符合臨床實際,是病因學的一大進步。
作者簡介
陳言,字年擇,南宋醫學家,浙江青田人。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以「齊全、新穎、系統、科學、穩定」為編纂原則,選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1]、文學藝術等方面500多個學科(包括主要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學上各主要學派的代表作,文學藝術上各主要流派[2]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著作。
視頻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高考知識積累: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區別,新東方高考網,2020-06-01
- ↑ 文學流派及其主要作品,道客巴巴,201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