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觀音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三峡桥)
前往: 導覽搜尋

觀音橋位於中國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原星子縣)境內的廬山南麓,建於北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拱橋之一,1959年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簡介

觀音橋位於棲賢寺旁,最初稱為棲賢橋,北宋黃庭堅曾作《棲賢橋銘》。因建於三峽澗上,故又稱三峽橋,蘇軾曾作《棲賢三峽橋》詩。直至清朝在橋前建慈航寺祀奉觀音後,該橋才被稱為觀音橋。

觀音橋是一座單孔石拱橋,長24.45米(或20.45米、19.4米),寬4.94米,高10.7米,橋孔跨徑10.33米。橋體共使用107塊花崗岩,岩石間不用灰漿,而以子母榫凹凸相接構成。在橋拱中心券面上刻有「維皇宋大中祥符七年歲次甲寅二月丁巳朔建橋 上願皇帝萬歲 法輪常轉 風調雨順 天下民安 謹題」字樣,可知此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在券石東側第2券第7石上刻有「建州僧文秀教化造橋」字樣,西側外券第7石上刻有「福州僧智朗勾當造橋」字樣,東側外券第6石上刻有「江州匠陳智福 弟智汪 智洪」字樣,由此可知建橋者之名。橋上原無護欄,清道光年間慈航寺住持覺源僧始增建石護欄,1928年李煜堂等籌資重建。1982年國家文物局撥專款維修,採用環氧樹脂澆灌拱券之間的縫隙,並以鋼筋加箍拱券,橋上鋪置油氈,同時禁止機動車輛通行。

觀音橋工藝精湛,在山洪和地震的影響下,歷經千年而不倒,是中國橋樑史上的傑作,被譽為「匡廬第一橋」。

觀音橋自建成之後,即成為廬山的一處名勝。除了蘇軾、黃庭堅曾到此吟詠外,蘇轍、楊萬里、王十朋、朱熹文天祥、歐陽玄等歷代文人到此或賦詩、或題字,唐寅則作《廬山三峽橋》圖。近代的馮玉祥也在橋上游題刻《墨子篇》。郭沫若、茅盾、豐子愷、林語堂、徐志摩都曾到此遊覽並留下詩文。20世紀80年代初茅以升到此考察後,讚嘆不已,並撰文介紹。

在觀音橋周圍還有很多名勝,橋東端六泉亭內之招隱泉被陸羽評為「天下第六泉」[2],橋西有清末易順鼎建的「匡山草堂」(1934年蔣介石選此作為其行館)。

視頻

觀音橋 相關視頻

廬山千年觀音橋
廬山觀音橋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