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隔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海隔都(英語:Shanghai Ghetto)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占領下的上海虹口區一塊面積約為1平方英里的猶太區,那裡居住着大約2萬名從納粹德國、奧地利、波蘭和立陶宛逃亡來此的猶太難民。

難民們住進了該市最貧窮、最擁擠的區域。當地猶太人家庭和美國猶太人慈善團體向他們提供了庇護所、食物衣服的援助。隔都周圍並沒有築起圍牆,而且當地許多中國居民的生活條件也同樣惡劣,他們也沒有離開這一地區。

上海隔都已成為中以友好象徵,以色列政府要員多次向上海市民在二戰時給予猶太人庇護表達感謝[1]

背景

在1920年代末,大部分德國猶太人都忠於德國,融入德國文化,而且相對比較富裕。他們在德國軍隊服役,投身於德國科學商業文化的每一個領域。1933年,納粹在選舉中獲勝後,開始了政府發動的排猶運動,如1935年制定了《紐倫堡法案》,以及1938年的水晶之夜,迫使德國猶太人逃亡海外,尋求庇護。但是正如哈伊姆·魏茨曼在1936年寫的,「看來世界將要分為兩部分 — 猶太人不能生活的地方,以及他們不能進入的地方」 正如1938年7月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在法國召集的討論猶太難民問題的埃維昂萊班會議所證明的,在1930年代末,要找到一個向猶太移民開放的目的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1937年以後的上海

上海公共租界是在南京條約後形成的,警察、行政和護照管理都由外國自治機構執行。1937年淞滬會戰以後,該市被日本占領,而日軍和中國維新政府在該區域內沒有建立護照制度。上海港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既不需要簽證也不需要護照就允許進入的地方。根據中國和歐洲國家之間的不平等條約,簽證只在訂票離開歐洲時才是必需的。

在大批德國猶太人到達上海時,已經有2個猶太社團定居在這座城市:富裕的巴格達猶太人,包括嘉道理和沙遜家族,和1917年十月革命後逃亡來此的俄國猶太人。

杉原千畝和何鳳山

許多俄國猶太社團得到日本駐立陶宛考納斯領事杉原千畝的解救,其中有歐洲唯一在大屠殺中倖存下來的。他們設法乘坐火車穿越遼闊的俄國逃亡,來到上海隔都。

與此類似,數千名奧地利猶太人被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解救,他在1938-1940年期間,抵抗他的上司中國駐柏林公使陳介的命令,向猶太人簽發了數千張簽證[2]

視頻

上海隔都 相關視頻

紀錄片《生命的記憶——猶太人在上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