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乘舟(詩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二子乘舟(詩經)
【原文】
二子乘舟,
泛泛其景①。
願言思子②,
中心養養③。
二子乘舟,
泛泛其逝④。
願言思子,
不瑕有害⑤?
【注釋】
①泛泛:船在水卜行走的樣子。景:同「憬」,遠行的樣子。
②願: 思念的樣子。言:語氣助詞,沒有實義。
③中心:心中。養養:憂愁不 定的樣子。
④逝:往。
⑤不暇:該不會。
【譯文】
兩個孩子乘木舟,
順江漂流去遠遊。
時常掛念遠遊子,
心中不安無限愁。
兩個孩子乘木舟,
順江漂流去遠遊。
時常掛念遠遊子,
該不遇上險與禍?
【讀解】
母子之情是人世間天然的、最為牢固的血緣紐帶。這一點,只 要人類存在一天,大概是不會改變的。
寫人之常情,征夫恨,怨婦愁,棄婦痛,新婚樂,相見歡,母子情,在《詩經》中可以說是既有廣度,也有深度。選編者對寫人之常情的肯定,把這些詩作為「經典」,也可看出他們對人間喜 怒哀樂悲歡離合持充分肯定的態度。表情達意本屬人的天性,也 是詩的功能所在,充分肯定之後把它們納入道德規範的軌道,也 是他們的用意所在。
人們常說,母愛是無私的。這話一點不假。從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到孩子張大成人,到孩子闖蕩社會漂泊天涯,母親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既有肉體的,也有精神的。換個說法,母親是在用她畢生的心血進行創造:創造生命,創造自己的作品。
孩子作為母親創造的作品,雖是另一個存在,另一個生命,卻 時刻牽動着創造者心。他的榮辱沉浮,幸福傷痛,生老病死,都 不能不使他的創造者關注和動心。實際上,母親通過自己的創造, 早已把自己溶入到了作品中,與作品一起同呼吸共命運。於是,人 間才有了永不會消失的母愛的表達。[1]
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2]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詩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3]
《詩經》編輯成書的年代約在春秋後期,據說孔子曾經刪定過〈詩經〉。到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齊國轅固所傳的《詩》叫《齊詩》,魯國申培所傳的《詩》叫《魯詩》,燕國韓嬰所傳的《詩》叫《韓詩》,魯國毛亨所傳的《詩》叫《毛詩》。東漢時,《毛詩》得到了官方和學者們的認同,逐漸盛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以至亡佚。現在我們見到的《詩經》,就是毛亨傳下來的,我們這裡選錄的《詩經》,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註疏》,並廣泛參考了其他研究《詩經》的專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