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于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于敏
氫彈之父
原圖鏈接 來自360的圖片
出生 (1926-08-16)1926年8月16日
河北省(現天津市)寧河縣蘆台鎮
逝世 2019年1月16日(2019-01-16)(92歲)
國籍 中國
職業 科學家
活躍時期 1926年至2015年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河北省寧河(今屬天津)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科大建校初期兼任教授。[1]

人物簡介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男,漢族,原名於慜,字敏之,出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台鎮(今屬天津市),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元勛,中國「氫彈之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生前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高級科學顧問。

1944年,于敏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51年,研究生畢業於北京大學。1951年,任職於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從事核理論研究工作。1956年,晉升為副研究員。1961年1月,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1965年1月,任第九研究設計院理論部副主任。1966年12月28日,完成氫彈原理試驗,掌握了氫彈原理 ;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在羅布泊沙漠腹地爆炸成功。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同年,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核武器理論研究所所長。1983年12月,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1986年5月任能源部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2019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于敏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傑出領軍人物之一,為氫彈突破做出了重大貢獻,是「中國氫彈之父」。長期領導並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解決了大量關鍵性的理論問題,對中國核武器發展做出了顯著成就。1985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7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1999年,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14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獲得改革先鋒獎章。2019年,獲得共和國勳章。[2]

人物生平

于敏之父是天津市的一位職員,母親出生於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歲時開始在蘆台鎮上小學,中學先後就讀於天津木齋中學和耀華中學。[3]

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學工學院,1946年,他轉入了理學院去念物理,並將自己的專業方向定為理論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畢業,考取了研究生,並在北京大學兼任助教。在張宗遂胡寧教授的指導下,1951年于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畢業後,他被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這個所1950年才成立,由錢三強任所長,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長。

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這次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對于敏個人而言,是很大的損失。于敏生性喜歡做基礎研究,當時已經很有成績,而核武器研究不僅任務重,集體性強,而且意味着他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長年奔波。從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嚴格保密的。

于敏沒有出過國,在研製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他幾乎是惟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于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依靠自己的勤奮,舉一反三進行理論探索。從原子彈到氫彈,按照突破原理試驗的時間比較,美國人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英國四年零三個月,法國八年零六個月,前蘇聯四年零三個月。主要一個原因就在於計算的繁複。而當時中國的設備更無法可比,當時僅有一台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並且95%的時間分配給有關原子彈的計算,只剩下5%的時間留給于敏負責的氫彈設計。于敏記憶力驚人,他領導下的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四年中,于敏、黃祖洽等科技人員提出研究成果報告69篇,對氫彈的許多基本現象和規律有了深刻的認識。

1965年,于敏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9月,于敏帶領一支小分隊趕往上海華東計算機研究所,抓緊計算了一批模型。但這種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變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總結經驗,帶領科技人員又計算了一批模型,發現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的重要課題。10月下旬,于敏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在氫彈原理研究中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解決了熱核武器大量關鍵性的理論問題。于敏向在上海出差的全體同志作了系列的「氫彈原理設想」的學術報告,引起了大家的很大興趣,普遍認為通過這個階段的工作,研究者們抓緊時間試算了兩個模型,得到很好的結果。

之後,于敏在二機部第九研究院歷任理論部副主任、理論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研究院副院長、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級科學顧問等職。

于敏意識到慣性約束聚變在國防上和能源上的重要意義。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一定範圍內作了「激光聚變熱物理研究現狀」的報告,並立即組織指導了中國核理論研究的開展。1986年初,鄧稼先和于敏對世界核武器科學技術發展趨勢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試驗的建議[4]。事實證明,這項建議對中國核武器發展起了重要作用。1988年,于敏與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書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建議加速發展慣性約束聚變研究,並將它列入中國高技術發展計劃,使中國的慣性聚變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

之後,于敏由於身體的原因逐漸退出研究領域,卸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轉而以「顧問」的身份繼續為中國的核物理事業提供寶貴的諮詢和建議。

1999年9月18日,于敏在人民大會堂接受「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勳章,也正是在這一天,于敏等功勳科學家隱藏近30年的身份才真正解密,重回公眾視野。[5]

來自 網易 的圖片

共和國勳章 于敏

2015年2月1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代表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登門看望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于敏向他致以誠摯問候,向科技工作者致以新春祝福。于敏衷心感謝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關心關懷,高度評價黨和國家推動科技創新的決策部署,表示要繼續發揮好作用,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再作貢獻。

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1月22日上午,于敏同志追悼會在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主要成就

于敏長期主持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為我國核武器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二代核武器研製中,突破關鍵技術,使我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台階,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人物榮譽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6]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92年,獲光華獎特等獎;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14年,國家科學技術獎榜單揭曉,89歲高齡的核物理學家于敏院士捧得象徵科技終身榮譽的2014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當錢學森鄧稼先等人被掛在教室里勵志用時他卻長時間屬於保密人物,這就是他的水平和貢獻。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七年零三個月,前蘇聯用了四年零三個月,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而綜合國力尚屬落後的中國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速度之快讓許多國家認為這是個奇蹟。

2015年1月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著名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勳、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7]

2015年2月27日,于敏獲選「感動中國2014年度十大人物」。

2015年10月13日,于敏被授予全國敬業奉獻模範稱號。

2018年12月18日,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獲得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2019年,獲得共和國勳章。

人物故事

來自 中國科學院官網 的圖片

于敏

國產土專家

于敏父親是當時天津市的一位小職員,母親出生於普通百姓家庭。于敏上有一個姐姐,在北京師範大學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下有一個弟弟和妹妹,早年夭折。于敏7歲時開始在蘆台鎮上小學。中學先在天津木齋中學念,後轉學到天津耀華中學。1944年于敏上了北京大學工學院。但是上學後,于敏發現,因為這裡是工學院,所以,老師只是把知識告訴學生會用就行了,根本不告訴學生根源。這使于敏很快就失去了興趣。1946年,他轉入了理學院去念物理,並將自己的專業方向定為理論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畢業後,考取了張宗遂先生的研究生。後張病了,指導他學業的便是胡寧教授。他的學術論文就是在胡的指導下完成的。後來,于敏被彭桓武、錢三強調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這個所是1950年成立的,當時由錢三強任所長,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長。當時我國科學界一片空白,他們高瞻遠矚,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個核科學技術研究基地。由于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的進展,1955年,他被授予「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的稱號。1956年晉升為副研究員。1957年,以朝永振一朗(後獲諾貝爾物理獎)為團長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場論方面的訪華代表團來華訪問,年輕的于敏參加了接待。于敏的才華給對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回國後,發表文章稱于敏為中國的「國產土專家一號」。「國產土專家」的稱號由此而來。

與鄧稼先的暗號

于敏發現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的重要課題後,他當即給北京的鄧稼先打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電話。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們才能聽懂的隱語:暗指氫彈理論研究有了突破。「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隻松鼠。」鄧稼先聽出是好消息:「你們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現在還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標本。……但我們有新奇的發現,它身體結構特別,需要做進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們人手不夠。」「好,我立即趕到你那裡去。」

與死神三次擦肩而過

在研製氫彈的過程中,于敏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1969年初,因奔波於北京和大西南之間,也由於沉重的精神壓力和過度的勞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試驗和大型空爆熱試驗時,他身體虛弱,走路都很困難,上台階要用手幫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熱試驗前,當于敏被同事們拉着到小山岡上看火球時,已是頭冒冷汗,臉色蒼白,氣喘吁吁。大家見他這樣,趕緊讓他就地躺下,給他餵水。過了很長時間,在同事們的看護下,他才慢慢地恢復過來。由於操勞過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現場幾至休克。直到1971年10月,考慮到于敏的貢獻和身體狀況,才特許已轉移到西南山區備戰的妻子孫玉芹回京照顧。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體很難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見他氣喘,趕緊扶他起來。不料于敏突然休克過去,經醫生搶救方轉危為安。後來許多人想起來都後怕,如果那晚孫玉芹不在身邊,也許他後來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出院後,于敏顧不上身體未完全康復,又奔赴西北。由於連年都處在極度疲勞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車上開始便血,回到北京後被立即送進醫院檢查。在急診室輸液時,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靠古詩詞安眠

78歲的于敏告訴記者,目前,他除了輕微地有一些老年人似乎非有不可的病外,身體很好。1988年,于敏從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的崗位上正式退了下來。如今還掛着個顧問的頭銜。他一天的生活是這樣的:早上7點鐘起床後,洗漱完畢,先打一打太極拳,做一做健身操,然後吃飯。他說,他做的健身操,太極拳,都是野路子,不規範,鍛煉身體活動筋骨罷了。飯畢,看一些科技資料,電視新聞。然後上網看看評論和消息。一上午的時間就這樣打發了。午飯後還要睡一會兒。然後,起來看看報紙和專業的書籍。剩下的時間大多消耗在讀史上了。于敏雖然是一位大物理學家,但他最大的愛好,竟然是中國歷史、古典文學和京劇。他從小就會背不少古詩詞。如今,工作少了,他至少一天要拿出3個小時的時間來讀他喜歡的書。這些書包括《資治通鑑》、《史記》、《漢書》、《三國志》、《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等。隔三岔五地,他還會去看上一次打小就愛看的京劇。他說:年輕時最愛看「三國」,年老了最愛看「紅樓」。由於學習和工作的繁忙,多年來于敏的休息時間一天只有6個小時左右。而至少有30年了,于敏是靠古詩詞的安眠來完成這6個小時的睡眠的。他一邊說一邊給我們背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人物評價

于敏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科學家錢三強

原子核理論是于敏自己在國內搞的,他是開創性的,是出類拔萃的人,是國際一流的科學家。(科學家彭桓武

于敏在氫彈研製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科學家朱光亞

于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是「中國的氫彈之父」。(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

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核武器分冊》「于敏」條目)

視頻

我的父親于敏,如何從一個窮學生成長為中國「氫彈之父」 | 於辛

每當問起這輩子最大的遺憾,于敏首先想到的就是妻子

參考文獻

  1. 于敏:中國氫彈之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檔案文博院
  2. 于敏,中國軍網
  3. 探秘中國氫彈傳奇,大海看熱點
  4. 劉樹勇. 中國物理學史/近現代卷. 廣西教育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435-4568-7. 
  5. 于敏:隱姓埋名鑄國魂,算盤書寫氫彈傳奇,茜茜思語63
  6. 于敏,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7. 【光明網】中科院院士于敏:核彈建功勳 物理著華章,中國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