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克雷白桿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克雷伯氏菌屬(Klebsiella)為革蘭氏陰性菌。為較短粗的桿菌,大小0.5~0.8×1~2um,單獨、成雙或短鏈狀排列。無芽胞,無鞭毛,有較厚的莢膜,多數有菌毛。營養要求不高,有普通瓊脂培養基上形成較大的灰白色粘液菌落,以接種環挑之,易拉成絲,有助鑑別。在腸道桿菌選擇性培養基上能發酵乳糖,呈現有色菌落。具有O抗原與K抗原,後者用以分型。利用莢膜腫脹試驗,本屬K抗原可分為82型。肺炎克氏菌大多屬3型和12型;臭鼻克氏菌主要屬4型,少數為5型或6型;鼻硬結克氏菌一般屬3型,但並非所有3型均為該菌。本屬細菌55℃ 30min被殺死。在培養基上可存活數周至數月。[1]

克雷伯氏菌過去分為3個種,肺炎克雷伯氏菌、臭鼻克雷伯氏菌、硬鼻結克雷伯氏菌。DNA雜交證明,臭鼻克雷伯氏菌和硬鼻結克雷伯氏菌不是獨立的種,而是肺炎克雷伯氏菌的生化惰性菌種,在《伯傑氏鑑定細菌學手冊》第9版中稱這兩種細菌為肺炎克雷伯氏菌的亞種 。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對人致病性較強,是重要的條件致病菌和醫源性感染菌之一。[2]

克雷伯氏桿菌寄生於動物呼吸道或腸道,為條件病原菌,是引起人類肺炎的病原菌之一。對人、畜等具有高度的病原性,能使人獸發生肺炎、子宮炎、乳房炎及其他化膿性炎症,甚至發生敗血症。近些年來我國從馬、牛、羊、豬、貂、麝鼠和雞等動物體內分離出該菌。該菌可致多種動物患病,使其成為人與多種動物的共患病。

生物學特性

克雷伯氏菌屬是歸屬於腸桿菌科,粗短的桿菌,大小約為0.3-1.0μm-0.6-6.0μm。菌體常平直,有時稍膨大,單個、成對或短鏈狀排列,無鞭毛和芽胞,無動力,具有明顯的莢膜,久經傳代後可失去莢膜,革蘭氏染色陰性。多數菌株具有菌毛,有的屬於甘露糖敏感的I型菌毛,有的則為抵抗甘露糖的Ⅱ型菌毛,也有的兩者兼而有之。DNA中G+C mol%為53%-58%。

培養特性

本菌屬兼性厭氧,能在15-40℃中生長,37℃生長最佳。最適pH值為7.0-7.6。對營養要求一般,不需特殊的生長因子,在含糖培養基上能形成肥厚莢膜,菌落圓突,灰白色,閃光、豐盛而粘稠,常相互融合,觸之粘稠而易拉成絲,斜面上能長成灰白色半流動狀粘性培養物。肉湯內生長數天後可成粘稠液體。具有發酵肌醇,產酸或產酸產氣,水解尿素。[3]

分布區域

該菌屬廣泛分布於自然界,水、士壤及食物中常可檢出,亦可棲居於人呼吸道與腸道,尤其是曾用抗生素治療的住院患者痰液及糞便中均可檢出該菌。

下屬亞種

最初Cowan等人將克雷伯氏菌分為5個種:產氣克雷伯氏菌、愛氏克雷伯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鼻硬結克雷伯氏菌和臭鼻克雷伯氏菌;Edwards和Ewing及Buchanan等定義克雷伯氏菌屬有3個種:肺炎克雷伯氏菌、鼻硬結克雷伯氏菌和臭鼻克雷伯氏菌。

1984年出版的《伯傑氏鑑定細菌學手冊》中將克雷伯氏菌屬分成3個種3個亞種,即肺炎克雷伯氏菌產酸克雷伯氏菌、土生克雷伯氏菌、植生克雷伯氏菌3個種。前者又分為肺炎、臭鼻和鼻硬結3個亞種,在醫學上有一定意義。後兩者是新發現的,主要來源於土壤、植物和水生環境,對動物一般不致病。本屬菌的代表種為肺炎克雷伯氏菌種。[4]

肺炎克雷伯氏菌

1882年Friedlander首先從大葉性肺炎患者痰液中分離出,故也稱為Friedlander桿菌,簡稱肺炎桿菌。該菌產生胞外毒性複合物(extracellular toxic complex, ETC),主要成分為莢膜多糖(63%)、脂多糖(30%)和少量蛋白質(7%)。有些菌株還可產生LT和ST腸毒素。莢膜也與致病力有關。 本菌存在於人體腸道、呼吸道。可引起支氣管炎肺炎,泌尿系和創傷感染,甚至敗血症腦膜炎腹膜炎等。

肺炎亞種

肺炎克雷伯氏菌在自然界廣泛分布於土、水和穀類,並見於正常人和動物的腸道中,也有人認為是人正常腸道棲息菌,但其數量很少。可能從幾種患病的病人分離到。在小兒腹瀉病例中檢出頻率較高,近年醫院內的抗藥性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十分猖獗,特別是發生在泌尿系統的病人和新生兒及護理單位。也見於呼吸道感染,莢膜1型、2型和3型可能引起肺炎,在動物中肺炎克雷伯氏菌可從患子宮炎和牛乳腺炎的母馬中分離到。莢膜1型和2型對小鼠有高度侵染性,所有其他菌株對小鼠不致病或致病性弱。

臭鼻亞種

亦稱臭鼻桿菌。能引起慢性萎縮性鼻炎,有惡臭。尚可引起敗血症泌尿道感染軟組織感染等。

硬鼻結亞種

亦稱鼻硬結桿菌。硬鼻結克雷伯氏菌屬於莢膜3型,在鼻硬結病患者和其接觸者中經常檢出。 主要引起慢性肉芽腫病變,侵犯鼻咽部,使組織發生壞死。 [1]

產酸克雷伯氏菌

產酸克雷伯氏菌存在於人和動物的腸道,能在各種患病過程中分離到,也可從植物和水生環境中分離到;土生克雷伯氏菌主要從水和土壤環境中分離到;植生克雷伯氏菌主要從植物、水和土壤環境中分離到。

生化鑑定

克雷伯氏菌屬作為人和動物腸道的共生菌群,肺炎克雷伯氏菌和產酸克雷伯氏菌常出現於人和動物的糞便中。由於大腸桿菌在糞便標本中的干擾,常規的分離技術對克雷伯氏菌的分離並不十分有效。

根據克雷伯氏菌的有關特性,人們先後發明了各種用於臨床分離的選擇培養基,一種是麥康凱-肌醇-羧苄青黴素(MIC)瓊脂,在該培養基上克雷伯氏菌呈紅色菌落,實驗證明該培養基對克雷伯氏菌的選擇性達97%-99%,羧苄青黴素的作用是抑制大腸桿菌和有關細菌的生長;再一種是simmon's枸櫞酸鹽瓊脂(SCA),只有利用枸櫞酸鹽為惟一碳源的克雷伯氏菌才能在SCA上生長,呈較小的藍色菌落,大腸桿菌一般不能生長;第三種是Kregxen等人發明的一種不含抗生素的選擇性培養基,由simmon's枸櫞酸鹽瓊脂和1%的肌醇組成,克雷伯氏菌在該培養基上長成較大的黃色濕潤菌落,而大腸桿菌為微小的無色菌落。

通常根據生化反應即可鑑定本屬菌,主要根據吲哚試驗、MR試驗、果膠酸鹽降解、10℃生長、發酵菊糖、D-松三糖和L-山梨糖試驗及龍膽酸鹽利用等。另外衛矛醇、側金盞花醇等糖類發酵也可採用。

抗原特性

克雷伯氏菌與其他腸道桿菌科細菌一樣,具有O抗原和K抗原。已報告了克雷伯氏菌有12種O抗原、82種K抗原,某些克雷伯氏菌還帶有菌毛抗原,表現為兩種黏附特性,一種是MS黏附素,對甘露糖敏感,與密集菌毛有關,稱為I型菌毛;另一種是MR黏附素,對甘露糖抵抗,與疏鬆菌毛有關,稱為Ⅱ型菌毛。帶有菌毛的細菌不能結合未經鞣酸處理的新鮮紅血球。

雖然克雷伯氏菌具有O抗原和K抗原兩種,但其血清學分型主要根據K抗原,因為K抗原的數量多於O抗原,且耐熱性強,K抗原常常掩蓋O抗原使O抗原的鑑定比較困難。

克雷伯氏菌與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有密切的抗原關係,常見的是克雷伯氏菌K2與肺炎鏈球菌2型有交叉反應。克雷伯氏菌K7、K8、K10和K11與大腸桿菌K55、K34、K39和K37有密切的抗原關係。克雷伯氏菌K63與大腸桿菌K42間的抗原有交叉反應。

克雷伯氏菌的血清型與致病性有密切關係。所報道,克雷伯氏菌K2、K8、K9、K21和K24菌株具有在腸道內繁殖的能力,很容易隨糞便污染而感染。K1-K6菌株通常與呼吸道感染有關,這些菌株很少在糞便、尿標本中分離到,臭鼻病是一種萎縮性鼻炎,伴有難聞的氣味,已經證明這種疾病與K4、K5和K6血清型有關。

S型菌株的肉湯培養物對小鼠有較強致病性,只需皮下注射0.01mL即可在24h內致死小鼠,0.01mL腹腔注射豚鼠,12-72h便死亡。

流行病學

國外已從麝鼠等體內分離到該菌。克雷伯氏菌主要寄生於動物和人的呼吸道及腸道中,是條件性致病菌,但與大腸埃希氏菌的比較,通常存在於腸道的數目極低,從糞便中檢出較少見,多見於臨床標本。大多數來自呼吸道,少數來自血液,是醫院內感染中,尤其是重症監護病房裡最常見的機會致病菌。

克雷伯氏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於土、水、穀類等中,Sararbi等通過流行病學調查指出:克雷伯氏桿菌可以在雞舍用具和環境中存活相當長時間,對禽和人的克雷伯氏桿菌感染具有重要意義。家禽及其產品如食用蛋、肉用雞以及它們所處的環境,可能是人患克雷伯氏桿菌病的傳染源。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為發病高峰。研究表明,患者年齡愈小,患病率愈高。

發病機制

克雷伯氏菌的致病機制目前了解還不十分清楚,研究比較多的是肺炎克雷伯氏菌的莢膜多糖(CPS),它與細菌在寄主中移居、黏附和增殖有關。

在動物模型中已經證明CPS是肺炎克雷伯氏菌導致感染的重要毒力因子。用肺炎克雷伯氏菌細胞表面製劑和純化的CPS免疫小鼠,可誘導產生具有保護活性的抗CPS抗體。有人用小鼠檢測了克雷伯氏菌O1:K2血清型毒力與莢膜的關係,發現無毒力菌株都帶有完整的莢膜。這一研究表明,除了CPS外,可能有其他某些物質在克雷伯氏的致病性中發揮着作用。肺炎克雷伯氏菌產生的其他毒力因子可能包括不耐熱和耐熱毒素、黏附因子和脂多糖。

Tomas等分別用肺炎克雷伯氏菌無莢膜多糖突變株和帶有修飾脂多糖結構的突變株研究其莢膜和O抗原在抵抗機體血清殺菌活性中的作用時發現,肺炎克雷伯氏菌脂多糖,特別是O抗原多糖側鏈對抵抗補體系統的殺菌作用有重要影響,而莢膜多糖在抵抗血清殺菌作用中似乎不起任何作用。Straus等分離了一種細胞外毒性複合物(ETC),用離子交換層析和葡聚糖4B凝膠過濾分析表明,ETC由63%莢膜多糖、30%脂多糖和7%蛋白質組成。該複合物LD50為393μg左右。分別用蛋白酶和煮沸15min處理ETC不影響其毒性,而皂化作用可破壞該物質的毒性。說明ETC的毒力與複合物的脂多糖成分有關。以上結果表明,除了莢膜多糖外,脂多糖成分在肺炎克雷伯氏菌的致病性中也發揮着一定作用。

黏附和定植黏膜表面的能力是細菌感染的一個重要步驟。Fader等檢測了臨床分離的有菌毛和無菌毛肺炎克雷伯氏菌對體外培養的倉鼠氣管細胞的黏附能力,結果顯示有菌毛細胞能優先黏附細胞,而無菌毛細菌則不能黏附。D-甘露糖能抑制黏附作用,D-葡萄糖則不能抑制。表明肺炎克雷伯氏菌的I型菌毛在接觸過程中是一種黏附因子。細菌在呼吸道的黏附作用,能使其免除黏膜組織的清洗作用,這種現象與其他細菌感染機制十分相似。

臨床表現

人類

克雷伯氏菌主要寄生於人和動物的呼吸道或腸道中,在正常條件下極少危害人和畜禽,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能引起人和畜禽發病,導致動物的肺炎、子宮炎、乳腺炎及其他化膿性炎症。特別是由肺炎克雷伯氏菌引起的肺炎,一旦發生就難以控制,死亡率高達50%以上。

近些年來由於感染因素的改變,人感染的菌譜也發生了較大變化。總的趨勢是革蘭氏染色陽性球菌的感染在逐漸減少。而由革蘭氏染色陰性桿菌引起的感染在不斷增加,特別是一些毒力較弱的機會致病菌增加幅度較大,其中克雷伯氏桿菌已上升到僅次於綠膿桿菌,居革蘭氏染色陰性菌感染的第二位,可見其感染的嚴重性。克雷伯氏桿菌感染死亡率較高。人患克雷伯氏桿菌肺炎,較一般肺炎病情重,一般肺炎常用的首選藥物青黴素無效。

臨床表現不典型,可表現急性腹瀉,也可遷延不愈、慢性腹瀉。大便多呈稀水樣便、黃綠粘便,未見膿血便,每日5-6次,嚴重者達10次以上,出現脫水及電解質紊亂,多見低鈉血症。

幼兒若餵養不當,易引起腹瀉,同時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易患呼吸道、腸道感染性疾病。若抗生素使用不當,使腸道菌群失調,繼發腹瀉或腹瀉加重。

動物

感染克雷伯氏桿菌後,表現精神沉鬱,結膜蒼白,食慾減退,呼吸淺速,偶發咳嗽,站立不穩。

發病,精神委頓,拒食,呼吸困難,步樣不穩,蜂窩織炎或膿腫,急性可迅速死亡。

感染則發生眼炎,表現精神不振、食慾減退,呆立,羽毛松亂無光澤,低頭縮頸,初流眼淚,繼則眼瞼腫脹、閉眼、流漿液或粘液膿性分泌物。該菌感染是雞胚和2周齡雛雞死亡以及臍炎的重要原因。

診斷

大便常規檢查在臨床上很難作出病原學診斷。因此,應提高兒科醫師對小兒感染性腹瀉兒病原學檢查的認識,尤其對遷延性、慢性腹瀉患兒應作糞便培養,注意肺炎克雷伯桿菌的鑑定,有條件者作肺炎克雷伯菌腸毒素檢測及微膜腫脹試驗。

按常規方法取新鮮糞便,將其接種在SS瓊脂平板上放置37℃ 24h,挑取生長圓形、可疑菌落接種三糖鐵斜面培養基及營養瓊脂培養基,進行形態、培養特性、生化特性及藥敏試驗確診。

治療

有藥敏試驗結果表明,克雷伯氏菌株對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菌耐藥率較高,而對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率高。對第一代頭孢菌素(頭孢唑啉)、第二代頭孢菌素(頭孢呋肟鈉)耐藥率高,第三代頭孢菌素(復達欣、頭孢曲松、頭孢氨噻肟、頭孢哌酮)則較第一代、二代頭孢菌素敏感率高,可酌情選用。對氨基甙類抗生素(阿米卡星、妥布黴素)敏感率高,但此類抗生素屬耳毒性藥物,6歲以下兒童、孕婦及50歲以上老人禁用,故不主張使用。

氧氟沙星屬喹諾酮類藥物,抗菌譜廣,對細菌突變耐藥發生率低,無質粒介導的耐藥性發生,且口服吸收快,半衰期長,使用方便,在體內分布廣,組織體液內藥物濃度高,克雷伯氏菌株對其敏感率較高,可有效地達到殺菌或抑菌水平。但氧氟沙星可抑制幼兒軟骨的生長,發生關節僵硬和肌痛等,12歲以下小兒慎用。成人使用也應掌握用藥原則,一般劑量為10-20mg(kg·d),療程一般為1-2周。

在抗生素應用之前,本病的病死率高達51%-97%,經抗生素治療後其病死率仍達20%-50%。若並發廣泛性肺壞疽,則病死率達100%。克雷伯菌敗血症的病死率在30%-50%,並發休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死亡率更高。年齡越大,預後較差。預後還與原有基礎病(如糖尿病)及其病情輕重有關。

防制措施

革蘭氏陰性需氧桿菌引起的醫院感染病例近年有所增加。在這群細菌中克雷伯氏菌是導致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克雷伯氏菌主要導致醫院內新生兒呼吸道和泌尿系統的感染,另外還可引起菌血病和燒傷患者的感染。特別是由肺炎克雷伯氏菌引起的肺炎,一旦發生就難以控制,死亡率高達50%以上。肺炎克雷伯氏菌引起的肺炎不同於許多其他細菌性肺炎,在這種疾病中常導致肺組織的損壞,後果十分危險。因此了解其致病機理及實驗室正確診斷時對於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十分重要。 加強管理,定期消毒,對家禽、家畜用土黴素拌料,可預防該病的發生。

視頻

2012-2016年肺炎克雷伯菌耐藥性變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