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紫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山紫菀 |
中文學名:山紫菀 拉丁學名:Aster tagasagomontanus 別稱:蹄葉紫菀、馬蹄紫菀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菊目 科:菊科 |
山紫菀,中藥名。為菊科橐吾屬植物蹄葉橐吾Ligulariafischeri(Ledeb.)Turcz.的根及根莖。植物蹄葉橐吾。具有祛痰,止咳,理氣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咳嗽,痰多氣喘,百日咳,腰腿痛,勞傷,跌打損傷。[1]
目錄
形態特徵
蹄葉橐吾,別名水荷葉(陝西)。多年生草本,高80-200cm。根肉質,黑褐色,多數。莖高大,上部及花序被黃褐色有節短柔毛,下部光滑,基部被褐色枯葉柄纖維包圍。叢生葉與莖下部葉具柄,柄長18-59cm,基部鞘狀;葉片腎形,長10-30cm,寬13-40cm,先端圓形,基部彎缺寬,邊緣有整齊的鋸齒;莖中上部葉具短柄,鞘膨大,寬超過於長。總狀花序長25-75cm;苞片草質,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向上漸小,邊緣有齒;花序梗細,向上漸短;頭狀花序多數,輻射狀;小苞片狹披針形;總苞鐘形,總苞片2層;舌狀花5-9,黃色,舌片長圓形,先端鈍圓;管狀花多數,冠毛紅褐色,短於管部。瘦果圓柱形,長6-11mm,光滑。花果期7-10月。
分布區域
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2700m的水邊、草甸、山坡、灌叢、林緣及林下。
藥用價值
功能
祛痰,止咳,理氣活血,止痛。
主治
咳嗽,痰多氣喘,百日咳,腰腿痛,勞傷,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8-15g;或研粉。
注意事項
忌漿水;陰虛、肺熱、乾咳者慎服。
藥理作用
祛痰、鎮咳作用。
相關論述
1、《中國藥用植物圖鑑》:「鎮咳祛痰,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咽喉腫痛,神經性咳嗽,咳嗽吐血及小便帶血等。」
2、《陝西中草藥》:「理氣活血,止痛,止咳祛痰。主治跌打損傷,勞傷,腰腿痛,咳嗽氣喘,百日咳,肺癰咳血。」
相關配伍
1、治感冒咳嗽,蹄葉橐吾15g,蘇葉10g,杏仁10g。水煎,日服2次。(《東北藥用植物》)
2、治風寒咳嗽,蹄葉橐吾25g,百部10g。共研細末,每次5g,日服2次。(《東北藥用植物》)
3、治咳嗽,痰中帶血,蹄葉橐吾200g,五味子100g。做蜜丸。每次口含化服15g,每日2次。(《東北藥用植物》)
4、治肺結核咳嗽,蹄葉橐吾、貝母、知母、五味子各15g,驢皮膠(烊化)、甘草、桔梗各lOg。水煎服。(《東北藥用植物》)
5、治腰腿痛,葫蘆七60g。研粉,每次4g,每日2次,涼開水沖服。(《陝西中草藥》)
藥材鑑別
1.取該品2g,加乙醚或甲醇10ml,浸漬過液,濾過,取濾液滴在濾紙上,置紫外光(254nm)下觀察,顯黃色或淡黃色熒光斑點。
2.取該品粗粉2g,置50ml錐形瓶中,加蒸餾水20ml,置60℃水浴上,加熱10分鐘,濾過。取濾液2ml置試管中,用力振搖1分鐘,產生少量泡沫,在10分鐘內逐漸消失。(檢查皂甙)
3.取該品粗粉2g,置50ml錐形瓶中,加乙醚15ml,密塞振搖,浸漬1小時,濾過。取濾液4ml,蒸去乙醚,殘渣溶於醋酐1ml中,滴加濃硫酸1滴,呈現紫紅色,逐漸變紫黑色。(檢查甾薄類)
4.取上述乙醚浸液4ml,蒸去乙醚,殘渣溶於甲醇1ml中,加2,4-二硝基苯胼試液1ml,加熱後析出黃色沉澱,但容器邊緣現紫色。(檢查酮類)
性狀鑑別 根莖橫生,為不規則塊狀,上方有莖基痕及殘存葉柄,下方密生多數細長的鬚根。很長3-10cm,直徑0.1-0.15cm,集成馬尾狀或扭曲成團塊狀;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密生黃色或黃棕色短絨毛,有縱皺紋。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中央有淺黃色木心。有特殊香氣,味辛辣。
顯微鑑別 根橫切面:表皮細胞略呈多角形,黃棕色,壁木栓化,常延伸成細長的單細胞毛,黃棕色,短的呈乳頭狀突出,長的可至1000μm以上,寬11-23μm。表皮下有1列栓化的下皮細胞。皮層約為20列類圓形薄壁細胞,其中有離生油室4-6個,內徑68-132μm,並與中柱內的韌皮部相對;內皮層凱氏帶明顯。中柱初生木質部4-6原型,中心通常無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