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都城隍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廣州都城隍廟,是廣東省廣州市的一座祭祀城隍的廟宇,現門牌為越秀區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號,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朝時期嶺南最大的城隍廟。
歷史
廟宇現址為清康熙年間遷建。根據清朝香山(今中山市)人黃芝的《粵小記》記載,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整俗使焦祈年奏請朝廷,將廣州府城隍升格為管轄全省的都城隍。升格後與同期北京都城隍平級,時上海城隍廟還是縣級。
1920年市政當局拓闊惠愛路(今中山四路),城隍廟大部分建築被清拆,拆剩大殿和拜亭,建成約長280米的大街,廟前的一對大石獅子,就被埋在路下面。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廣州市政府會同市社會局、市財政局、市公安局、省建設廳和廣州市商會等,組織廣州市提倡國貨運動委員會,有意將城隍廟改造成國貨展覽館。時社會局長簡又文,還邀請由上海回粵的文藝界人士陸丹林,協助主理有關工程動遷事宜,主要針對廟內外商鋪攤位,十之七八屬於占卦拆字等江湖生意,有不少是若祖若父,一脈相傳紮根近一百幾十年。清拆的政府補償就每戶只有40到80元。同年秋的清拆限期日,市公安局派出大批武裝警士,協同木匠工人,社會局亦派有陸丹林等一同到現場清拆。在清走商販相士等後,工程隊避忌觸動神靈,一直不敢拆城隍爺,於是陸丹林帶頭揮斧斬城隍個手,工程隊才就跟着叫完「大吉利是」狠手拆神像等工程。到1932年9月,完成改造為國貨展覽館,在11月舉行開幕禮,場內除國貨陳列還有提供銷售。
1949年後,城隍廟一度被用作被服廠,生產軍用被服物資。1956年城隍廟成為廣州市材料試驗機廠。1990年城隍廟改被搭建成兩層的卡拉OK廳。
1993年8月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廣州試驗儀器廠曾經租用該廟宇作為車間使用至2001年,後將使用權交還給越秀區房管局。在儀器廠占用期間,所有廟內的藝術均被破壞。
2009年8月,廣州市文化局批覆同意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越秀區分局的《關於廣州城隍廟大殿、拜亭修繕申請報告》。當時的規劃是,廣州城隍廟將與南越國宮署遺址進行連片規劃和保護,以「修舊如舊」的原則,重現城隍廟的歷史風貌。越秀區政府、廣州道教協會各出資了1000萬元人民幣。
2010年10月底,修復工程完工,本次修復採用了嶺南建築工藝的主要經典手法。10月30日,城隍廟重新開光,對外免費開放[1]。現時市民入內燒香祈福只能使用廟宇提供的環保香,每人限領三支,價格由功德錢形式給出,不限制金額。
建築布置
廣州城隍廟建築群坐北面南,在其中軸線上原有外門、中門、拜亭和大殿等建築物,左右兩側建廊廡、齋宿、廳房、羽士房和省牲所等。 舊日建築規模宏大,南面到惠愛路,東面到倉邊路,而廟分前后座,前殿所供城隍塑像,為白臉長須,手捧朝笏,肅穆莊嚴;兩旁有侍立判官、神將、夜叉鬼卒等。神案擺設銅錫香案,兩旁懸掛銅製絲繡幢幡,正中高懸「正大光明」的紅底金字匾額。重修後的城隍廟占地500多平方米,有牌坊、前殿(山門)、拜亭和大殿等建築[2]。廟內重新塑造、供奉的是五代時期南漢國王劉龑,左右兩尊新像分別是海瑞和楊椒山。
視頻
廣州都城隍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廣州都城隍廟寒衣節系列活動預告,騰訊網 ,2014-11-20
- ↑ 廣州城隍廟揭開六百年身世之謎:與北京城隍廟平級,華夏經緯 , 201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