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鴻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廖鴻荃 |
廖鴻荃,初名金城,字應禮,號鈺夫。福建閩縣人[1]。慈善家廖封之子。嘉慶十四年已巳(1809年)榜眼[2]。嘉慶十六年(1811年)三修《大清一統志》,由穆彰阿、李佐賢、泮錫恩、廖鴻荃、龔自珍等主持[3]。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完成。官至工部尚書,賜紫禁城騎馬。時議改河道,朝命鴻荃往勘,不久坐事奪職。與陳維英相善。再起官太常寺卿,卒諡文恪[4]。
中文名 ;廖鴻荃
出生日期;1778
別 名 ;字應禮
逝世日期;1864
目錄
1個人簡介
2福州鐵錢風波
3福州廖氏家族史事鈎沉
目錄
1個人簡介
廖鴻荃(1778~1864年),初名金城,字應禮,號鈺夫。祖籍將樂縣,後遷侯官縣(今福州市區)。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進士第二。授編修,累升至工部尚書、經筵講
官,賜紫禁城騎馬。道光元年(1821年)八月,典試陝甘,生平總裁會試一次,典鄉試、分校京兆試各三次,參與朝考閱卷,殿試讀卷,又督學江蘇、浙江等省,可謂「門生半
天下」。朝廷以其謹慎可任大事,重要水利工程皆命鴻荃督辦。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督修盛京工程;次年,署漕河總督,採取堵漫口挽黃河歸故道之法,既省費,又便
民。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黃河中牟決口,奉命督辦。朝廷派禮部尚書麟魁分駐東南二壩,鴻荃親臨西壩工地,晝夜搶堵決口。次年二月,堵口工程將竣,風雨大作,黃河猛
漲,東壩埽眼出現險情,鴻荃不以西壩未失申辯,會奏請罪。不久,罷歸。道光三十年(1850年)赴京,以四品京堂候補,留纂《實錄》兩年,進呈476卷。咸豐二年(1852年)
冬,以太常寺卿致仕,賞還尚書銜。回里督辦團練,太平軍屢陷郡邑,鴻荃會同地方文武及各紳耆「募丁壯,聯鄉團,編保甲,籌賑糶」,省城賴以安寧,受賞戴花翎。同治
三年(1864年),重宴鹿鳴,特加太子少保銜。卒諡「文恪」。
2福州鐵錢風波
廖鴻荃,是清代嘉慶已巳年(1809年)榜眼,道光年間工部尚書,咸豐年間太常寺卿,三朝老臣。有關他的傳記,自清至今不下十多種版本。大多認為他是一個愛國、清
白、為民辦實事的正直官員。也有少數文章以訛傳訛,對咸豐八年(1858年)鐵錢風波一事,橫加誣衊不實之詞,始終擺不出令人信服的史料證據。現根據清宮檔案資料、幾
朝皇帝的聖旨等史料,以確鑿、充分的證據為之辯誣。
1咸豐初年鑄大錢和改鐵鑄錢是兩回事
咸豐八年(1858年)二月,太平軍轉戰福建。福建全境山雨欲來風滿樓……
這年三月,福州發生一起震驚八閩的鐵錢風波。南台市民反對官府行使鐵錢,包圍總督衙門,並搗毀官吏住宅。社會上謠言四起:有的說是廖鴻荃返鄉後,把權弄勢
鑄鐵錢盤剝百姓;有的人還根據謠言編曲演唱詆毀其官聲。有的說是廖鴻荃建議行用鐵錢坑民,以此煽動衝擊廖宅,歹徒趁機打劫。至今,還不時有人撰文以訛傳訛,歪曲事
件的真相。
2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
這實際上是清代晚期內憂外患,清廷財政陷於困境的一場金融貨幣危機。咸豐初,戰事四起,兵餉開支大,福建省制錢短缺,市場已出現錢荒騷亂的苗頭。有些官員提出
利用寶福局庫存為數不少的銅鉛鑄錢,以解燃眉之急。這是使貨幣流通恢復正常秩序、安撫人心的上策。為避免以往制錢必虧的情況,只有鑄大錢才能保本。他們向廖鴻荃征
詢意見,廖鴻荃贊成此議。他已告老還鄉,但他尚書銜是當時省城官銜最高者,在朝廷又說得起話。軍情緊迫,福建未等奏明請准,不得已先行開工鑄大錢。福建巡撫王懿德
為避免朝廷的責難,便以廖鴻荃建議鑄大錢的名義上奏:「閩省值軍務緊急,經費不貲,民用支絀之際,不得不照該紳士所議,先行辦理。」(見《清文宗實錄》卷101)
福建咸豐大錢含量足、質量優,投入市場流通後受到民眾歡迎。《福建貨幣史略》一書以翔實的史料,有力地論證了福建鑄造咸豐大錢旨在安定民心,在當時起了穩
定經濟的作用。該書十分明確地指出,有些學者將咸豐年間的福建貨幣危機歸罪於福建鑄咸豐大錢,既不客觀,也不符合實際。廖鴻荃建議的是鑄咸豐大錢,不是鐵錢。
近年新編的《福州市志》第五冊第九編《金融》620頁記載:「福州鑄錢所用銅鉛等材料主要是從雲南、貴州採運。咸豐年間,因銅價昂貴,運輸困難,故停鑄銅錢改鑄鐵
錢。」當時正是太平軍橫掃從西南到東南大半個中國的戰亂時期,鑄錢材料運輸困難,造成銅材奇缺。福州官府只好改用鐵鑄錢,事出有因,而且是官方所為,與廖鴻荃毫無關係。
3咸豐八年鐵錢風波的真正禍根
那麼,這場金融貨幣危機,為什麼會在福建爆發?咸豐三年七月,閩浙總督王懿德報請設立永豐官錢局,強行濫發「官票」、「官鈔」,巨額兵餉軍費從中開支,官錢局
管事人又從中舞弊牟利,虧空甚大,導致官鈔無法兌現。且奸商以外省劣質大錢套取福建優質的咸豐大錢,造成福建銅錢大量輸往外地,又缺鑄銅錢材料,錢荒更趨嚴重。民
間拒用鐵錢,由此引發咸豐八年鐵錢風波。
4為什麼廖鴻荃會猝遭橫逆?
因為廖鴻荃堅決反對官錢局濫發官鈔,趁改鐵鑄錢舞弊營利,堅決反對奸民外運銅錢銷售加劇錢荒,因此招來橫禍。《福建通志》列傳記述,廖鴻荃對「地方利弊所在,
必為大府條陳得失。省垣行使鐵錢病民,後奏請停,官局復用銅錢」。
咸豐八年五月,咸豐帝接到廖鴻荃奏摺,為此事件連下兩道聖旨印證了上述事實。第一道聖旨明確指出:「福建省城設立永豐官錢局,經理末能妥洽,以致民情疾苦。」
「該省錢局委員牟利舞弊,前已諭令東純等確切嚴辦。廖鴻荃以在籍耆紳,猝遭橫逆,殊堪眷念。著賞銀五百兩,由福建藩庫發給祗領,並著該地方官時加存問,以示體
恤」。(見《清文宗實錄》卷254)
同年十一月,朝廷又下一道諭旨:「諭軍機大臣等,據廖鴻荃奏,福建省永豐官局因提用局票過多,伙倚恃委員護蔽,買空賣空,致民間不覆信用局票,物價日昂,奸徒
鼓煽,致有三月間闖入督署之事。及鐵錢窒礙,議復銅錢,以二成錢票一成現錢搭放市場,肆未見分文,多被奸民運赴省外銷售」。「若任今委員盤踞,奸伙營私,不思力加
整頓,必至官民交困」。為此,朝廷下令「局伙奸民,從中漁利者,一併嚴懲以除積弊」。(見《清文宗實錄》卷269)
朝廷通過御史陳浚查實:永豐官錢局南台管事人程松藻串通官錢局委員鍾峻等人牟利,虧空敗露達40萬貫。並查實該委員系督撫保舉之員,系慶瑞的幕友,被參舞弊營私
(見《清文宗實錄》卷245)。該官錢局經營六年,造成虧欠高達近三千萬貫之巨。這才是造成咸豐年間福建金融危機的真正禍根。
當時民眾最早找福建巡撫慶瑞請願。慶瑞推諉總督,總督逃匿。奸人趁機惡意挑動,煽動不明真相的暴民衝擊廖宅。值得注意的是,在事件發生過程中,始終不把矛頭對
准禍首永豐官錢委員及其後台慶瑞,始終不提其濫發官鈔舞弊坑民,卻誣賴是廖鴻荃建議鑄大錢惹的禍,對慶瑞只是和風細雨的跪香請願。廖鴻荃時年74歲,對耄耋老人野蠻
施暴,違反中國倫理道德。可見這伙暴徒並非良善之輩,是「局伙奸民」挾嫌報復行兇,有備而來。
而且從咸豐帝第一道聖旨可以看出,對永豐官錢局牟利舞弊,早已諭令東純等嚴辦,卻拖延未辦釀至事件爆發,可見阻力之大。廖鴻荃旗幟鮮明地與之鬥爭,自然遭到暗算。
5與邪惡鬥爭反遭誣
事情很清楚,清廷財政內外交困,永豐官錢局開支無度,又舞弊營利造成的極大虧空,使官鈔無法兌現,是這場金融、貨幣危機爆發的內因;制錢銅材短缺,銅錢大量外
運造成錢荒,民間拒用鐵錢是引發事件的導火線。這場危機的產生與咸豐初年鑄造大錢沒有因果關係。咸豐初年廖鴻荃建議鑄大錢是為了平抑物價、穩定民心。實際上當時朝
廷有不少大臣先後建議以鑄造大錢避免歷來制錢必虧,挽救即將崩潰的貨幣,這是勢在必行的惟一之策,得到咸豐帝的認可。這和福建永豐官錢局濫發官鈔利用改鐵鑄錢牟利
的性質、動機、作用是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某些人非議廖鴻荃儲有千貫銅錢。廖鴻荃收入高,家大業大開支大,存有千貫銅錢是正常。當時在改鐵鑄錢的情況下,不僅大戶,民間均普遍收藏銅錢以防貨幣貶值,何
罪之有?總不能苛求其不顧生計,把儲存的銅錢拋出換劣質鐵錢。
對為民請命、正直的廖鴻荃進行無端的百般攻訐,而對史有定論、證據確鑿、引發咸豐八年金融貨幣危機的罪魁禍首永豐官錢局的黑幕卻隻字不提,這就混淆顛倒了是
非,掩蓋了咸豐八年鐵錢風波的歷史真相。
在這場風波中廖鴻荃沒有任何過錯。他為了制止永豐官錢局「局伙奸民,從中漁利」,多次向地方當局條陳利弊,向朝廷奏報,不顧年事已高,和邪惡勢力鬥爭,是應該肯定的。
朝廷接到廖鴻荃奏摺後,下令查辦。於咸豐九年關閉永豐官錢局,逐步按折兌現官鈔,防止奸民外運銅錢銷售,復用銅錢,才平息福建的金融危機。
咸豐皇帝知道整個事件的始末,知道廖鴻荃猝遭橫逆的真相。因此下旨賞廖鴻荃500兩銀子,並令地方官員對他時加慰問。
3福州廖氏家族史事鈎沉
自清代嘉慶朝以後,福州廖氏家族先後出現6個舉人、7個進士、9個知縣和4個知府、補用知府,還有刑部主政、工部主事、兵部員外郎、江西督糧道兼兵備道、工部尚書
與太常寺卿,成為清代福州城內首個鼎盛之家。
《庸閒齋筆記》的傳奇
清代海寧人陳其元所著《庸閒齋筆記》,多記清代的歷史掌故,其中收錄福州廖氏家族五子登甲第的軼事。他認為廖家興起是因為廖陸峰為善之報。嘉慶年間,海盜朱渥
投誠,官府獲得沿海居民通海盜的名冊,不下數百家。廖陸峰時為郡吏,他說:「海盜都投降了,就不必追究了。」將名冊投火焚之。不久,官府想照名冊誅殺這些居民,找
不到名冊只好作罷。如果不是廖陸峰冒着風險焚冊救民,數百家居民勢必身首異處,血流成河。作者慨嘆地說:廖的初衷不過是對人存有不忍之心,「未嘗圖報也,而報之彰
彰如是」。他認為廖家五子登科,是善有善報。「廖年八十餘,歿時,異香滿室」。
這則傳奇和廖家世代相傳的故事略有不同。說的是廖陸峰在台灣任邑吏時,救助海濱被誣陷的善良老百姓的故事。當時他並非當眾投冊焚書,而是以失火為幌子焚燒誣良
為盜的名冊。廖陸峰9歲尋父的坎坷經歷鑄就他膽識過人、俠肝義膽的性格。
廖家府邸、尚書第和廖笠樵故居
廖家府邸位於今西湖賓館內,西瀕西湖,東靠北后街、三角井,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小橋流水,綠樹成陰。幾經改拆,至今尚存磨心池、小橋小島、湖心亭亭閣和牌坊構件等遺蹟。廖家自清嘉慶年後即世居於此。鄰居是龔家,龔易圖自光緒年中葉從廣東宦遊回鄉,開始營造「環碧軒」,與廖家府邸比鄰。
榜眼廖鴻荃分居位於津泰路西北側偏中地段的「尚書第」,坐北朝南,四周環繞高大的黑色磚土風火牆,整體屋宇呈硬山式的灰瓦頂。正門兩扇,門庭天井開闊,木柱條石宏大;牆頭翹起,雕飾泥獅走獸;門窗欞格,玲瓏剔透,雕梁紋飾,華美精細。府邸系兩進「五間排」木構建築,占地面積不大,但設計精巧。首進西側開一門通向花廳,地形狹長,少許假山奇石點綴其中。兩進隔牆石門的框頂上浮現滴水瓦筒形狀,瓦當中各鐫福、壽、祿字樣。踏入第二進,漸入佳境,大廳一扇紅底貼金的隔扇門,飾以展翅飛禽的團形圖案。上端橫鑲一列花鳥走獸的透雕木刻。五間排的設計「明三暗五」,精巧無比。「明三」之前環有迴廊,左右「暗五」之前各設密室。廖宅「尚書第」並不奢侈鋪張,以構建奇妙、造工精美取勝,是福建古民居建築的精品。可惜上世紀90年代被拆毀。
光緒末年,八世廖笠樵辭去宛平縣知縣、順天府(今北京市)補用知府的官職,返回故里。祖屋族居已滿,他最初賃寓孫氏小園,不久購下鄧氏園林(在半野軒附近)退休養老。他很滿意這座幽靜的別墅,命名為「適園」,住了十多年。1919年長子為返鄉報效祖國在德國遇害後,老人心情不好,終以其境過清,賣掉適園,轉購城中吉庇巷一座四進直透的大宅院(現門牌號為66號),其東鄰為謝家祠。宅院原有花廳、客廳,四個天井,第二進天井有魚池,池畔植着桑、枇杷。花廳前有一棵高大梧桐樹。第四進左右迴廊樹立「肅靜」、「迴避」執事牌。這座宅院現已列入三坊七巷保護的古民居。
一百多年前省城建祠的盛事
嘉慶十四年(1809年),廖家兩兄弟同榜中進士,廖鴻荃高中榜眼。陸峰公喜極而驚,總覺得是「祖宗日顯冥漢,佑啟後人」。為報答祖宗恩德,他萌發聯絡全省廖氏宗親,在福州建立宗祠的想法。
嘉慶十六年(1811年),他派出四子鴻苞、五子鴻藻分赴龍巖、延平、建寧各地,自己親赴興化、惠安、安溪等,拜祠敘譜,拜會各地宗親,散發《世彩堂榕城建祠大略啟》,倡議在省城建立廖氏宗祠。他認為省會地氣深厚,土脈隆旺,有利於各地宗親聯絡,使族人興旺發達。他強調省城文化教育風氣之盛,便於族人學子科舉學業交流切磋,來省城參加鄉試時有下榻住宿的地方。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全省宗親子孫能有更多的人走上讀書致仕的道路。
《大略啟》傳抄散發到全省各地,甚至送達早已分支幾百年的德化縣琬坑廖氏宗親(他們至今還珍藏這份文書)。當時交通閉塞落後,聯絡工作竟能深入到萬山莽莽的戴雲山脈大山深處,不能不令人稱奇。可見此活動範圍廣、工作細,反映了福建古代宗親拜祠聯誼盛行和聯繫渠道周密細緻的民俗。倡議得到全省廖氏宗親的響應。福州廖氏宗祠建在中軍後(南營與東泰路南端交接處)。這裡距離鰲峰書院很近,便於族人學子到省城讀書學習。
嘉慶十七年(1812年)農曆九月初三,廖氏宗祠落成。全省廖氏嗣裔代表相聚一起,敬祝天地,祭拜祖宗,舉行開配神主祀典儀式。祠內崇祀福建廖氏兩大遠祖:宋湖廣參政大夫廖實蕃和宋代名臣廖高峰。自此,每年春分、秋分日會祭,延續百年。
廖家五世兄弟的故事
清嘉道年間,廖家五世兄弟在科舉場上成績輝煌:嘉慶甲子(1804年),廖鴻苞、鴻荃同榜中舉;嘉慶己巳(1809年)廖鴻荃又與廖鴻藻同榜中進士,高中榜眼;鴻翔、鴻禧也先後中舉,五子登科;三兄弟又同朝為翰林院編修。連創奇蹟,當時不多見。
廖家興起,主要歸功於陸峰公一生尊師重教,崇文重德。老一輩人說,這也與長子廖鴻翔對諸弟的嚴格督課分不開。他以優良的品學影響幾個弟弟,使他們個個成才,滿腹經綸,寫得一手好文章,在仕途中個個顯露精明能幹的才華。
廖鴻苞,號竹臣,少年時十分聰穎,文章寫得好,且工書法,筆姿險勁,常和弟弟吟詩作詞,著有《世彩堂同館賦鈔詩鈔》、《竹臣詩草》。嘉慶丁丑(1817年)年他中進士,授江蘇陽湖縣升太湖同知。湖中多盜匪,廖鴻苞採取寬嚴並濟的策略,平息太湖盜匪的猖獗活動。上司器重他的才幹,調其署揚州府知府。任上廖鴻苞體恤民眾疾苦,尊重知識分子,人稱其有古循吏之風。逝世時,林則徐題輓聯痛悼。
常州旅遊景點崇法寺,十分推崇道光十二年(1832年)廖鴻苞為該寺所作的碑記。碑文記述東南郡會蘭陵,叢林名剎居多,城之東有崇法寺者,其始法筵之盛,香積之饒,與天寧幾大名寺齊名,「數百年來無復有踵其舊而新之者」。他感慨地說「蓋嘗聞洛陽伽藍記,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迄今無一存者。雖佛法廣大,而其興廢隆替則存乎其人,得其人則興,不得其人則廢」文章結尾耐人尋味。
廖鴻藻,字應祉,從小善於寫文章,16歲就中舉人,27歲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教習、江西督糧道兼兵備道,先後幾次主持四川、江南鄉試。他任的江西督糧道,被視為肥缺。他廉潔奉公,革除糧道管理的弊端,誥授中議大夫。他素與林則徐幾個摯友棋酒往來,怡然終老。其性格很好靜,終日坐在廳堂毫無倦容。享年72歲,著有《弈戒四章》。
廖鴻荃,名金城,號鈺夫。他是兄弟中最聰明的,20歲中舉,25歲中榜眼,官至工部尚書、太常寺卿,是清朝一代重臣,幾朝皇帝對他均十分器重,委以重任。
林則徐和廖家兄弟情同手足
嘉慶三年(1798年)14歲的林則徐考入鰲峰書院,和同窗廖鴻苞、廖鴻藻、廖鴻荃兄弟結識。他們在學業上經常相互切磋,成為莫逆之交。
鰲峰書院是清代福建最高學府,是有全國影響的學術文化中心。嘉慶朝時又擴建,加強師資,擴大生源。鰲峰書院湧現出大批人才。廖鴻荃、林則徐、高祖望脫穎而出,號稱為當時的鰲峰三大才子。
林則徐和廖家兄弟先後中進士,又同朝為官。嘉慶十四年(1809年)廖鴻荃中榜眼;嘉慶十六年(1811年)林則徐以二甲四名中了進士,授翰林院編修,赴京和廖家兄弟相聚,異鄉逢知己,格外親熱。林則徐日記中記載着和廖家兄弟親密往來。
林則徐在嘉慶十八年五月初九日記記載,廖儀卿(鴻藻)鈺夫(金城)「俱來寓敘飲」;十六日記載,「午後至廖宅赴席」;十月二十日記載,「上午往琉璃廠,順赴廖鈺夫處席」;嘉慶十九年十月十七日記載,「廖鈺夫生辰,招飲,赴之」。嘉慶二十一年十二月初二記載,「晚出城赴廖儀卿席」;初八日記載,「廖儀卿夫人以生產而歿,往唁之」。日記反映了廖、林兩家日常生活中親密無間的交往,反映了他們官場活動和學習中的深情厚誼。
嘉慶十八年五月十五日,林則徐日記記載,「聞簡放湖南、四川試差:四川正考官廖鴻藻……刻下試差才放七省,吾閩已有三人,實為從來未有之盛」,「是午赴葉、廖兩處稱賀,晚回寓」。二十一日「下午赴福州會館會餞葉芷汀、廖儀卿,晚歸」。十一月初九日記載,「廖儀卿自蜀回,為之繕復命摺子」,廖儀卿從四川主持鄉試回京後,因旅途睏倦需要休息,林則徐即為他抄寫給皇帝的復命奏摺。兩人的友好之情可以想見。嘉慶二十一年五月初一,林則徐日記記載,是日有旨,十六日在正大光明殿考試試差。十一日「赴廖儀卿處會課,因考期已近,同人各書折字,不作時文,晚飯後散」。
林則徐的父親賓日先生,喜宋朝隱士林和靖「梅妻鶴子」的韻事,養鶴植梅,陶冶性情。林則徐拿「放鶴圖」請同窗好友題詩。廖鴻荃題了一詩:「憶曾文筆峰前過,放鶴人歸處士家,不敢輕將和靖比,一生孤冷伴梅花。」
道光十六年(1836年)廖鴻苞去世,林則徐送輓聯痛悼:「卅年來同譜同舟,忽魂歸縹緲峰前,轉悔量移空借箸;一門內難兄難弟,竟望斷逍遙堂後,不教舊約踐連床」情真意切,表達了他與廖家兄弟風雨同舟,情同手足的赤誠之心。
廖慰慈和梁漱溟
廖慰慈是廖家九世傑出人物。著名學者梁漱溟在晚年回憶錄中,記述他在順天中學堂勤奮學習,同窗好友的故事。
順天中學堂是清末福建人在北京創設的一所名校,出了不少近現代史上的名人。校址在北京地安門外。慰慈之父廖笠樵任知縣的宛平縣衙門,當時就在地安門附近。學堂里的漢文教習,福建人居多。
梁漱溟回憶說,他們班上四個年紀最小的同學,都是十四五歲的少年。廖稍長一兩歲。「在廖大哥領導之下,我們曾結合起來自學。這一結合,多出於廖大哥的好意,他看見年小同學愛玩耍不知用功,特來勉勵我們」。
當時,他們天真、熱情,常去酒樓吃螃蟹、喝酒。「廖大哥提議彼此相稱不用大哥、二哥、三哥那些俗氣,而主張以每個人的短處標出一字來,作為相呼之名,以資警惕。大家都贊成此議,就請他為我們一個個命名」。
廖慰慈很有眼力,他看出梁漱溟弱點是傲氣十足,為其起名「傲」。果然梁漱溟日後傲氣名聞天下。上世紀20年代,梁在北京大學任哲學教授時,和毛澤東的恩師楊昌濟是同事摯友。毛澤東當時是北大圖書館館員。他們在楊家常見面。毛對梁很尊重,常去旁聽梁的哲學課。建國初進北京城不久,毛澤東多次約梁敘舊會談。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梁漱溟因農民政策問題與之頂撞。畢竟是師長輩,歷經多次運動劫難總受到保護。傲氣可想而知。
梁回憶說,廖大哥自名為「惰」,「這卻太謙了,他是最勤學的一個呢」,「廖對習題都做,其所做算非常清楚,整齊悅目」,「先生教到全書的一半時,廖己讀完全書」,「廖自是一天才,非平常人之所及」。
後來,廖慰慈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學校,赴美國留學,歸國後主修我國幾條大鐵路。後歷任之江大學、浙江大學教授、工學院院長,為我國工程建築培養不少人才。
詞條標籤: 歷史人物名人福州名人
參考來源
- ↑ 廖鴻荃,初名金城,字應禮,號鈺夫。福建閩縣人,搜狐 - www.sohu.com/a...- 2020-11-5
- ↑ 慈善家廖封之子。嘉慶十四年已巳(1809年)榜眼,今日海峽-weixin.qq.com - 2024-01-25
- ↑ 嘉慶十六年(1811年)三修《大清一統志》,由穆彰阿、李佐賢、泮錫恩、廖鴻荃、龔自珍等主持,搜狐, 2014-06-27
- ↑ 不久坐事奪職。與陳維英相善。再起官太常寺卿,卒諡文恪,福州市人民政府 - https://www.fuzhou.gov.cn/...- 2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