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攝津(せっつ)是大日本帝國海軍河內級無畏艦的二號艦,得名自攝津國(今大阪府)。本艦於1914年參與青島戰役,並以艦炮對德軍陣地進行猛烈轟炸,但除此之外並無參與其他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事。此艦於1919年封存,並於1922年依據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解除武裝。
兩年後,攝津號戰艦成為靶艦,並參與了1937年爆發的第二次中日戰爭,但未有太多作為。當太平洋戰爭於1941年爆發時,大日本帝國海軍將攝津號用於欺敵用途,並嘗試掩飾日本航空母艦的真正動向。但本艦並未參戰太久,後即回歸靶艦的角色。1945年7月,美軍航空母艦艦隊攻擊日軍吳鎮守府的海軍基地,並重創了攝津號;該艦隨後沉沒[1]。1946年至1947年間,艦體被打撈上岸,其殘骸亦進行拆解。
背景
日俄戰爭後,大日本帝國海軍體認到日本缺乏能夠與西方國家無畏艦抗衡的戰艦,因此於1907年展開了一項名為《1907年戰艦補充計劃》的整備方案,並隨後於1907年6月22日下訂了河內級戰艦作為日本的第一艘無畏艦[2]。然而,河內級戰艦的兩艘主力艦(河內號與攝津號)的生產作業均因經濟蕭條等原故而向後推遲。兩艘戰艦的設計均是以先前的安藝號戰艦為基礎開發而成的,並裝備了制式的12吋艦炮(305毫米);然而由於經費考量,艦炮的長度並不盡相同。
設計與概述
與其姐妹艦河內號不同,攝津號採用了飛剪式船體,因此其艦身較河內號長了2.2米。本艦全長162.5米,最大寬度25.7米,正常吃水深度為8.5米。正常裝載的情況下,攝津號的排水量可達21,787公噸。其艦上官兵人數依作戰需求不同而有異,可能為999人至1100人不等。該艦採用兩具蒸汽渦輪發動機做為推進動力,兩具發動機分別驅動一隻螺旋槳,總計可輸出25,000匹馬力(19,000千瓦),理論航速可達21節(約每小時39公里)。艦上攜帶的燃油與煤炭可供給該艦以18節(約每小時33公里)的航速行駛約2700海里(約5000公里)。
攝津號的武裝與河內號如出一轍,包括四門裝載於兩個雙聯裝炮塔上的41年式50倍徑12吋艦炮, 艦身前後各兩門;與八門裝載於四個雙聯裝炮塔上的41年式45倍徑12吋艦炮,艦身的左右舷側各四門。本艦的次要武裝為10門41年式45倍徑6英寸艦炮,安裝於艦體左右舷側;與八門41年式40倍徑4.7英寸速射炮。艦上還裝載了12門QF 12磅3英寸40倍徑艦炮,以及另外四門充作禮炮的QF 12磅炮。攝津號戰艦亦配備了5具18英寸(457毫米)魚雷發射管,艦身左右各兩具,另一具則位於船尾。
本艦的水線裝甲帶最大厚度可達305毫米。裝甲厚度越往艦身前後兩側延伸越為薄弱,至艦尾附近僅有約5英寸(127毫米)的裝甲保護。炮塔裝甲的平均厚度為152毫米,最大厚度可達279毫米。司令塔亦有254毫米的裝甲防護。
視頻
攝津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河內級戰列艦(准無畏艦),模型飯,2014-08-10
- ↑ 金牌陪練:日本海軍「攝津」號標的艦的一生,搜狐,2018-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