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複葉耳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美觀複葉耳蕨 |
中文學名:美觀複葉耳蕨 拉丁學名:Arachniodes speciosa (Don) ching.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蕨綱 目:真蕨目 科:鱗毛蕨科 屬:複葉耳蕨屬 |
美觀複葉耳蕨(學名:Arachniodes speciosa (Don) ching.)是鱗毛蕨科、複葉耳蕨屬植物。植株高達95厘米。葉柄長35-57厘米,粗3-4毫米,棕禾稈色,基部密被褐棕色、卵狀披針形鱗片,向上近光滑。葉片闊卵狀五角形,長35厘米,寬28厘米,頂部略狹縮呈長三角形,漸尖頭,三回羽狀;小羽片約18對,互生;末回小羽片約16對,互生,長圓形。葉干後薄紙質,棕色,上面有光澤,觸之無粗糙感覺;葉軸和各回羽軸下面偶有1、2棕色、披針形小鱗片。孢子囊群每末回小羽片3-5對,位於中脈與葉邊中間;囊群蓋棕色,膜質,脫落。
分布於中國和尼泊爾;在中國分布于海南、雲南南部、江西(廬山、鉛山、井岡山、遂川、尋烏)、湖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生長於海拔1550米的山谷混交林下。
美觀複葉耳蕨的根莖可以入藥,性味澀、微苦,涼。入肺、肝、大腸三經。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用於痢疾、跌打損傷。
目錄
形態特徵
近種區別
產地生境
栽培技術
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高達95厘米。葉柄長35-57厘米,粗3-4毫米,棕禾稈色,基部密被褐棕色、卵狀披針形鱗片,向上近光滑。葉片闊卵狀五角形,長35厘米,寬28厘米,頂部略狹縮呈長三角形,漸尖頭,三回羽狀;羽狀羽片約6對,基部一(二)對對生,向上的互生,有柄,斜展,密接,基部一對最大,三角形,長24厘米,基部寬約16厘米,漸尖頭,基部闊楔形,二回羽狀;小羽片約18對,互生,有柄,基部一對較大,尤其下側一片,闊披針形,長13厘米,寬約4.5厘米,漸尖頭,基部闊楔形,羽狀;末回小羽片約16對,互生,長圓形,基部上側一片長3.2厘米,寬約9毫米,尖頭,基部圓楔形,邊緣淺裂至半裂,基部上側一裂片全裂,橢圓形,頂端具3-4個長尖芒刺,基部下側一片較同側第二片為小,長約2厘米,第二對羽片闊披針形,長20厘米,中部寬7厘米,二回羽狀,基部上側一片小羽片略較大,羽狀或羽裂;第六對羽片明顯縮短,披針形,長5厘米。
葉干後薄紙質,棕色,上面有光澤,觸之無粗糙感覺;葉軸和各回羽軸下面偶有1、2棕色、披針形小鱗片。孢子囊群每末回小羽片3-5對,位於中脈與葉邊中間;囊群蓋棕色,膜質,脫落。
近種區別
美觀複葉耳蕨近似華東複葉耳蕨(Arachniodes pseudoaristata (Tagawa) Ohwi),不同在於美觀複葉耳蕨葉為三回羽狀,羽狀羽片約6對;而華東複葉耳蕨的葉為四回羽狀,羽狀羽片8對。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和尼泊爾;在中國分布于海南、雲南南部、江西(廬山、鉛山、井岡山、遂川、尋烏)、湖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生長於海拔1550米的山谷混交林下。模式標本采自尼泊爾。
栽培技術
地栽
種苗以引種野生苗為上。引種前園地可選擇在山地的闊葉林下,也可選在苗圃中。如在苗圃內必須有遮蔭,土壤為酸性壤土,肥力要高。如在闊葉林下要除盡灌木和多年生草本的地下部分。種植前須翻地,整地,土壤要求疏鬆、少石礫。種植時以開闊槽為宜,種苗入槽時,將根狀莖順着原來的延伸方向呈水平放置,覆土不宜厚,只略厚於野生狀態。可從葉柄顏色區分地上部分,露出地面的部分為棕色,土中部分色淡。
覆土後,剪去有孢子囊群的葉,以及無孢子囊群較老的葉,然後略施鎮壓,使土壤與根狀莖間少留空隙,澆足水。種植後15-20天內,要根據土壤的濕潤程度少澆或多澆水。務必不能讓它因乾旱而枯萎,但又不能因過濕使土壤板結影響根狀莖的呼吸,造成窒息。引種時間可安排在秋天和春天,如管理上無困難以秋天為好,秋天引種,翌年新葉能生長正常,春天引種,如時間已接近發葉,會使第一批新葉夭折,當年生長將明顯受阻。但春天引種的長處是管理省力,春天多雨不致因缺水麗枯萎。第一批引入栽培的野生苗通過合理的肥水管理、除草、鬆土、及時排水等措施,一年後可以發展成苗圃,也可以在秋天選大株上盆。再集中小株加強管理成為苗圃。
盆栽[1]
盆土最好選用「山泥」(腐葉土),其次是微酸性壤土摻松樹皮粉末、腐熟堆肥或風乾河泥等。因經一年時間的人工栽培,生長較穩定,所以上盆對生長的影響不大,只要保持濕潤又保持疏鬆,就能很好生長。
主要價值
美觀複葉耳蕨的根莖可以入藥,性味澀、微苦,涼。入肺、肝、大腸三經。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用於痢疾、跌打損傷。
參考資料
- ↑ http://www.zhiwutong.com/latin/Dryopteridaceae/Arachniodes-speciosa-D-Don-Ching.htm 美麗複葉耳蕨].植物智[引用日期20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