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湯粹·文者道之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訪湯粹·文者道之器》是南宋詩人汪莘的作品之一。汪莘(1155年~1227年)南宋詩人。字叔耕,號柳塘,休寧(今屬安徽)人,布衣。隱居黃山,研究《周易》[1],旁及釋、老。汪莘是南宋的一位重要作家,著有《方壺存稿》。他自幼不羈,胸有大志。雖一生未仕,但他愛國憂民,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鄙薄功名富貴、自甘淡泊的情懷及超脫的心境。其詩大致包括寫景詩、愛國憂民傷時詩、交友詩等。
“ |
文者道之器,詩者文之精。 世儒失本原,謂以一枝鳴。 仆昔頗好學,不與時俗並。 始求為已事,中胡濟物情。 靜與古月俱,動與秋陽行。 先聖此從容,風流被後生。 身世兩相違,淹留竟何成。 一丘聊自適,萬化爭逢迎。 天地露根柢,動植陳性情。 日月顯處妙,鬼神隱中明。 老佛既恍惚,諸子亦縱橫。 興衰雜今古,憂豫難悉平。 時買白玉板,寫此朱絲聲。 似被天公嗔,魑魅出見驚。 秋霜下黃葉,春風自抽萌。 蘭花待春風,深林含芳馨。 屬聞賢別駕,古學兼韶韺。 仍聞吐佳句,氣挾蘇州清。 今朝別柴扉,匪敢投公卿。 臭味略相似,長松與茯苓。 |
” |
— [南宋]汪莘 |
思想淵源
新安理學,形成於南宋,是中國思想史上曾起過重大影響的學派,而在新安(後稱徽州)的傳播和影響尤深,世稱"新安理學"。其奠基人程顥、程頤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新安江畔的徽州(今黃山市屯溪區篁墩),因徽州的前稱為新安郡,故這一學派以"新安"定名。朱熹亦自稱"新安朱熹"。理學的奠基人洛陽程顥、程頤和集大成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歙縣篁墩(今屬屯溪),故譽為"程朱闕里"。
主要著作
汪莘關心國事。在《擊鼓行》中,他描寫擊鼓之聲徹天動地,"豺狼聞之腦門裂,狐鼠粉碎臭滿穴",表示了與惡勢力鬥爭的願望;在《游甘露寺》中寫道"聞道昔時兵可用,未知今日意如何。傷心南渡英雄盡,屈指中原歲月疏",對南宋當權者養兵不用、不圖收復失地作了嚴厲的批評。汪莘的詩學李白,如《群玉堂即事》起四句:"蓬萊道山到者稀,忽隨飆駕同來歸。天橫閬野望不盡,地絕瀛海如無依",想象豐富,然而才力有所不及,往往落盧仝窠臼。他的詩風格多樣,也不乏清新之作。如"好剪吳淞半江水,袖歸三十六峰前"(《三月十九日過松江二絕》);"怪得湖邊天色好,小舟爭載夕陽歸"(《晚晴即事》),喜借用前人成句或詩境而又能自出機杼,自然熨貼。
汪莘也善寫詞,自序中說他喜愛蘇軾、朱敦儒、辛棄疾[2]的詞。《四庫全書總目》認為他"所作稍近粗豪"。
視頻
訪湯粹·文者道之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解析 |《周易》易理到底有哪些重要性? ,搜狐,2018-10-17
- ↑ 中華民族英雄匯第四十七期 | |辛棄疾:忠敏,搜狐,2018-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