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飴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飴糖是以米、大麥小麥、粟或玉米等糧食經發酵糖化製成的糖類食品。有軟、硬兩種,軟者稱膠飴,硬者稱白飴糖,均可入藥,但以用膠飴為主。[1]

飴糖
飴糖
原圖鏈接 來自360百科
飴糖

擴展閱讀

「釋名」餳(音徐盈切)。 時珍曰∶按∶劉熙《釋名》雲∶糖之清者曰飴,形怡怡然也。稠者曰餳,強硬如 也。 如餳而濁者曰 。《方言》謂之 (音長皇)。 《楚辭》雲∶ 蜜餌有 ,是也。 嘉謨曰∶因色紫類琥珀,方中謂之膠飴,乾枯者名餳。

「集解」弘景曰∶方家用飴,乃雲膠飴,是濕糖如濃蜜者。其凝強及牽白者餳糖,不入 韓保升曰∶飴,即軟糖也。北人謂之餳。糯米、粳米、秫粟米、蜀秫米、大麻子、枳 子、黃精、白朮並堪熬造。惟以糯米作者入藥,粟米者 時珍曰∶飴餳,用麥 或谷芽同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餳,故醫方亦收用之、

「氣味」甘,大溫,無毒。入太陰經。 宗 曰∶多食動脾風。 震亨曰∶飴糖屬土而成於火,大發濕中之熱。寇氏謂其動脾風,言末而遺本矣。 時珍曰∶凡中滿吐逆、秘結牙 、赤目疳病者,切宜忌之,生痰動火最甚。甘屬土,腎 病毋多食甘,甘傷腎,骨痛而齒落,皆指此類也。

「主治」補虛乏,止渴去血(《別錄》)。補虛冷,益氣力,止腸鳴咽痛,治唾血,消痰 潤肺止嗽(思邈)。健脾胃,補中,治吐血。打損瘀血者,熬焦酒服,能下惡血。又傷寒大 毒嗽,於蔓菁、薤汁中煮一沸,頓服之,良(孟詵)。脾弱不思食人少用,能和胃氣。亦用 和藥

「發明」弘景曰∶古方建中湯多用之。糖與酒皆用米 ,而糖居上品,酒居中品。是糖 以和潤為優,酒以醺亂為劣也。 成無己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膠飴之甘以緩中也。 好古曰∶飴乃脾經氣分藥也。甘能補脾之不足。 時珍曰∶《集異記》雲∶邢曹進,河朔健將也。為飛矢中目,拔矢而鏃留於中,鉗之不 動,痛困俟死。忽夢胡僧令以米汁注之必愈。廣詢於人,無悟者。一日一僧丐食,肖所夢者。 叩 旬日而瘥。

「附方」舊二,新十。 老人煩渴∶寒食大麥一升,水七升,煎五升,入赤餳二合,渴即飲之。(《奉親書》)。 蛟龍症病,凡人正二月食芹菜,誤食蛟龍精 面色青黃∶每服寒食餳五合,日三服。吐出蛟龍,有兩頭可驗。吐蛔者勿用。(《金匱 要略》)。 魚臍疔瘡∶寒食餳塗之,良。干者燒灰。(《千金方》)。 瘭疽毒瘡∶臘月飴糖,晝夜塗之,數日則愈。(《千金方》)。 誤吞稻芒∶白餳頻食。(《簡便方》)。 魚骨 咽,不能出∶用飴糖丸雞子黃大吞之。不下再吞。(《肘 誤吞錢釵及竹木∶取飴糖一斤,漸漸食盡,便出。(《外台》)。 箭鏃不出∶見發明。 服藥過劑,悶亂者∶飴糖食之。(《千金》)。 草烏頭毒及天雄、附子毒∶並食飴糖即解。(《總錄》)。 手足 瘡∶炒臘月糖,敷之。(《千金方》)。 火燒成瘡∶白糖燒灰,粉之即燥,易瘥。(《短劇方》)。

簡介

飴糖是以高粱、米、大麥、粟、玉米等澱粉質的糧食為原料,經發酵糖化製成的食品,又稱餳、膠飴。主要含麥芽糖,並含維生素B和鐵等。有軟、硬之分,軟者為黃褐色粘稠液體;硬者系軟飴糖經攪拌,混入空氣後凝固而成,為多孔之黃白色糖塊。藥用以軟飴糖為好。味甘,性溫。能補中緩急,潤肺止咳,解毒。溶化飲,入湯藥,噙咽,或入糖果等。脾胃濕熱、中滿嘔噦者不宜。

化學性質

有α-型和β-型兩種,前者熔點108℃,[α]D20=+173°;後者熔點102~103℃,[α]D20為130.4°。有還原性(能使費林溶液還原)。甜度約為蔗糖的30%,甜味溫和。防止維生素C氧化的能力比其他糖類大。抑菌能力比蔗糖強(蔗糖的抑菌濃度為60%以上,麥芽糖為40%以上),不易褐變。

來源

飴糖出自《本草經集注》。陶弘景:方家用飴糖,乃雲膠飴,皆是濕糖如厚蜜者,建中湯中多用之。其凝強及牽白者不入藥。今酒用曲,糖用櫱,猶同是米麥,而為中上之異,糖當以和潤為優,酒以醺亂為劣。《蜀本草》:《圖經》雲,飴即軟糖也,北人謂之場。粳米、粟米、大麻、白朮、黃精、枳椇子等,並堪作之,惟以糯米作者入藥。《本草綱目》:按劉熙《釋名》雲,餹之清者曰飴,形怡怡然也;稠者曰餳,強硬如錫也;如餳而濁者曰汱;《方言》謂之長餭。《楚辭》雲,巨妝蜜餌用長餭是也。飴餳用麥櫱或谷芽同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餳,故醫方亦收用之。

飴糖有軟、硬之分,軟者為黃褐色濃稠液體,粘性很大;硬者系軟飴糖經攪拌,混入空氣後凝固而成,為多孔之黃白色糖餅。 是以大米等穀類為原料,用麥芽糖化酶作用而製成的一種甜味品。後來,逐步以澱粉代替大米生產飴糖,大正時代開始用活性炭脫色生產精製飴糖。以後歐美開發用酸糖化法生產飴糖,其風味和耐熱(熬煮溫度)性比麥芽法好。日本還有一種粉末飴糖生產,工藝方法是將飴糖用噴霧乾燥法脫水成粉狀 。 用藥禁忌

1、濕熱內郁,中滿吐逆忌服。

2、《品匯精要》:"中滿不宜用,嘔家勿用。"

3、《綱目》:"秘結、牙露、赤目、疳病者,切宜忌之。"

中藥化學成分

麥芽糖89.5%,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2.維生素C及煙酸等。

藥理作用

本品具有麥芽糖的一般作用,臨床觀察有滋養、止咳、止腹絞痛作用。

主要用途

(1)甜味劑;吸濕劑。多用於低甜度的食品,雖然甜度降低,但濃度不變,故能抑制微生物的繁殖而達到長期保存的目的。利用其吸濕性可防止糖果的結晶作用,亦能改進食品結構,使之長期保持柔軟,亦適用於天然果汁的增甜。飴糖主要用於加

(2)營養甜味劑。

(3)可用於分析檢測對照品。

(4)焦糖醬色及糖果、果汁飲料,造酒、罐頭、豆醬、醬油,藥用等方面。

(5)食療價值:以米、大麥、小麥、粟或玉米等糧食經發酵糖化製成的糖類食品。又稱餳、膠飴。有軟、硬之分,軟者為黃褐色粘稠液體;硬者系軟飴糖經攪拌,混入空氣後凝固而成,為多孔之黃白色糖塊。藥用以軟飴糖為好。

飴糖
飴糖
原圖鏈接 來自360百科
飴糖

臨床應用

1、小建中湯:桂皮6g,白芍12g,生薑9g,大棗15g,甘草3g,煎湯取汁;加飴糖18g,再煎溶後溫服。源於《傷寒論》。本方主要以飴糖補中緩急;桂皮、生薑溫中助陽;白芍、甘草、大棗緩急止痛,調和肝脾。用於肝脾失調,里急腹痛,喜溫喜按;或虛勞、氣血不足,心悸不寧,面色無華。

2、大建中湯:人參9g,乾薑5g,花椒3g,煎湯取汁;加入飴糖18g,再煎溶化後服。源於《金匱要略》。本方仍以飴糖補中緩急為主,以人參益氣補中,乾薑溫中散寒、止嘔,花椒溫中止痛。全方重在健中溫陽而止嘔。用於脾胃陽虛,陰寒內盛,腹痛,嘔吐,不欲食。

3、蘿蔔蒸飴糖:蘿蔔500g,搗爛,絞取汁液,盛碗中,加飴糖15~30g,蒸化,乘熱徐徐飲用。源於《本草匯言》。本方取蘿蔔清熱化痰,飴糖潤肺止咳。用於痰熱咳嗽,咽干口渴。

常用選方

1、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薑三兩,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小建中湯)

2、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蜀椒二合(炒,去汗),乾薑四兩,人參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納膠飴氣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大建中湯)

3、治卒得咳嗽:飴糖六兩,乾薑六兩(末之),豉二兩。先以水一升,煮豉三沸,去滓,納飴糖,消,納乾薑,分為三服。(《補缺肘後方》)

4、治傷寒大毒嗽:怡糖於蔓菁、薤汁中煎一沸,頓服之。(《食療本草》)

5、治咸哮喘嗽:膠飴拌輕粉,熬焦為丸,噙化。(《本經逢原》)

6、治大人小兒頓咳不止:白蘿蔔搗汁一碗,飴糖五錢。蒸化,乘熱緩緩呷之。(《本草匯言》)

7、治大便乾結不通:飴糖拈成指頭大,用香油塗拌綠礬末,塞谷道內。(《本草匯言》)

8、治胎墜不安:飴糖五錢,以砂仁泡湯化服。(《本草匯言》)

9、治諸魚骨哽在喉中:飴糖不拘多少,為丸如雞子黃大,吞之,又漸作大丸,再吞。(《聖濟總錄》飴糖丸)

10、治誤吞銀環及釵者:飴糖一斤,一頓漸漸食盡,多食之。(《古今錄驗方》)

11、治誤吞稻芒:白餳頻食。(《簡便單方》)

12、服藥過劑悶亂者:飴糖食之。(《千金方》)

文獻論述

1、《註解傷寒論》:《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膠飴、大棗、甘草之甘以緩中也。

2、《本草綱目》:甘屬土,腎病毋多食甘。甘傷腎,腎痛而齒落,皆指此類也。

3、《本草經疏》:飴糖,甘入脾,而米麥皆養脾胃之物,故主補虛乏,仲景建中湯用之是也。肺胃有火則發渴,火上炎,迫血妄行則吐血,甘能緩火之際,則火下降而渴自止,血自去也。

4、《藥征續編》:膠飴之功,蓋似甘草及蜜,故能緩諸急。考徵小建中湯證曰腹中急痛,又曰里急,又曰婦人腹中痛。大建中湯證曰上下痛而不可觸近。黃芪建中湯證曰里急。依此三方,則膠飴能治里急,夫腹中急痛,腹中痛,豈非里急矣乎。

5、《本經疏證》:人身一天地也,噓故納新,環周不休,氣之道也;十二經脈、十五大絡,血之道也。其資皆稟於脾,則虛乏者,不可謂非脾氣不給矣。脾氣不給,參、芪、術。草皆能資助之,此獨何借於飴糖?夫《別錄》補虛乏已下,遂繼之以止渴、去血。則芪、術者,皆與渴無干,且術能去濕,不能滋燥,芪能充外,不能充內,參、草能充內,且滋燥矣,又與血無干,以是見此虛此乏,斷非參、芪、術、草所能補矣。雖然,虛乏而氣不能行且渴者固多,又何以知有當去不去之血。夫仲景用飴糖,多在建中湯,建中湯證多有腹痛,此血當行不行之驗也。是故飴糖非能去瘀血也,能治血當行不行為腹痛者耳。故《傷寒》、《金匱》用建中處甚多,然止雲治腹痛,不雲下瘀血。

6、《名醫別錄》:主補虛乏,止渴,去血。

7、《千金·食治》:補虛冷,[1]益氣力,止腸鳴、咽痛,除唾血,卻咳嗽。

8、盂詵:補虛止渴,健脾胃氣,去留血,補中。

9、《日華子本草》:益氣力,消痰止嗽,並潤五臟。

10、《聖惠方》:解烏頭天雄、附子毒。

11、《本草蒙筌》:和脾,潤肺,止渴,消痰,治喉鯁魚骨,療誤吞錢環。

12、《本草匯言》:治中焦營氣暴傷,眩暈,消渴,消中,怔忡煩亂。

13、《長沙藥解》:補脾精,化胃氣,生津,養血,緩里急,止腹痛。

14、《藥征續編》:"膠飴之功,蓋似甘草及蜜,故能緩諸急。考徵小建中湯證曰腹中急痛,又曰里急,又曰婦人腹中痛。大建中湯證曰上下痛而不可觸近。黃芪建中湯證曰里急。依此三方,則膠飴能治里急,夫腹中急痛。

生藥材鑑定

味甘,藥用以軟飴精為佳。本品以淺黃、質粘稠、味甘無雜味,為上品,干硬名餳,不堪入藥。

藥物應用鑑別

飴糖與蜂蜜,二藥皆味甘性溫,有補脾、止痛、通便等功效。蜂蜜補中緩急,飴糖廣緩諸急,蜂蜜偏於解毒,飴糖偏於止痛。二藥皆可通便,蜂蜜潤燥,滑腸通便;飴糖生津,增液行舟。二藥功效雖同,但機理各異。

相關視頻

飴糖巧治脾胃虛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