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魏縣,隸屬河北省邯鄲市,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處,縣境南北長42.24千米,東西寬33.5千米,衛河、漳河橫貫中部。位於北緯36°03′6″~36°26′30″,東經114°43′42″~115°07′24″之間,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開闊平緩,海拔高度在45.5米—58.5米之間 ,北與廣平縣接壤,西與成安縣、臨漳縣毗鄰,東與大名縣相連,南與河南省內黃縣、清豐縣、南樂縣相接。魏縣屬北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截至2018年,縣域面積864平方千米,下轄12個鎮,5個鄉,縣政府駐魏城鎮。總人口106萬(2018年)。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設魏縣,屬魏郡。1961年5月,魏縣建置恢復,屬邯鄲專區。1993年改屬邯鄲市。縣內有邯大、魏峰、從峰、安聊、大牙5條省道 。2018年9月2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發布通知稱,正式批准魏縣等25個縣(市、區)退出貧困縣序列。 [5] 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
2018年,魏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82億元,同比增長9.2%;實際利用外資完成4710萬美元,完成率116.6%,同比增長6.3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4%;全部財政收入完成14.07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8.64億元,同比增長18.9%;出口創匯完成2.7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86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926元,增速分別達到10.3%、12.2%。[1]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魏縣下轄12個鎮,5個鄉。縣政府駐魏城鎮。
9個鎮:魏城鎮、東代固鎮、德政鎮、北皋鎮、雙井鎮、牙里鎮、車往鎮、回隆鎮、張二莊鎮、院堡鎮、棘針寨鎮、南雙廟鎮。
5個鄉:沙口集鄉、野胡拐鄉、仕望集鄉、前大磨鄉、大辛莊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魏縣地處河北省南端,冀豫兩省交界處,華北平原腹地,邯鄲、安陽、聊城、濮陽4市輻射中心地帶,位於北緯36°03′6″~36°26′30″,東經114°43′42″~115°07′24″之間,北鄰廣平,西接成安、臨漳,東與大名相連,南臨省界與河南省安陽、內黃、清豐、南樂四縣相望。縣境南北長42.24千米,東西長33.5千米,總面積864平方千米,占河北省總面積的2.2%。
地質
魏縣全境分布着新生代第三紀和第四紀地層。第四紀地層其厚度大約在500米~600米,大部分是河流沖積、洪積沉積物。
魏縣地層處於臨漳—魏縣—大名大斷裂帶,該斷裂帶從安陽—邯鄲—邢台大斷裂,在磁縣分出,經臨漳—魏縣往東向大名延伸,系華夏結構體系中第二巨型沉降帶的一部分。
地形地貌
魏縣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開闊平緩,海拔高度在45.5米—58.5米之間,高低相差僅13米,地面域降為1/2300。因漳河善淤善徙善決,在歷史上滾動改道頻繁,全縣境內形成明顯的漳河故道就有5條:院堡——邵村;車往——雙井——大馬村。車往——牙里——王井;張二莊——紫崗;回隆——河南。這些溝注起伏的漳河故道,形成魏縣故道緩崗、漳衛河灘地、緩斜平地、河間窪地等地形區。
故道緩崗:為漳河故道的自然堤,一般高出地面0.5米~2米。土質以沙壤土為主,地勢起伏不平。主要故道緩崗沿縣內五條明顯的溶河故道從西向東延伸,面積共約0.67萬公頃,占全縣耕地的7.8%。
流衛河灘地:分布在流河、衛河防洪堤內,均有寬窄不等的河灘地,土質以沙土或沙壤土為主,共約0.46公頃,占全縣耕地面積的6.2%。
緩斜平地:分布在緩崗與河間窪地之間的開闊地帶,土質以粘土或壤土為主。全縣大部分屬於這類地形區,面積共約4.75萬公頃,占全縣耕地的71%,易排水,適宜耕種。
河間窪地:分布在故道之間,地面比周圍低0.5米左右,土質為粘土,主要分布在德政、沙口集以北,安張莊、大莊以南及薛莊——雙井——大馬村和張二莊——大嚴屯、紫崗——帶,面積共約1.33萬公頃,占全縣耕地面積的15.7%。排水較困難,易澇。 人為造成地貌變化的有很多開挖的渠道,新中國成立後開挖了東風渠、躍進渠、高潮渠、豐收渠、民有渠等8條干支渠道,全長103.7公里。
氣候
魏縣屬北溫帶季風氣候區,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季,無霜期長,干寒同期,全年的主導風向為南風,其次北風,東風、西風的機會較少。多年平均降雨量588.5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2059毫米,蒸發量是降水量的3.9倍。日照率年均57%。四季氣溫變化明顯,溫差較大,形成魏縣氣候春旱夏澇,十年九早三澇的氣候特點。四季的特點是: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冬季寒冷少雪。
氣溫
魏縣地處河北省南端,熱量資源居全省前列。縣境平均日照時數為2411.8小時,年總幅射量為112.96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地溫為16.2℃,年平均氣溫為13.2℃。1月最冷,平均氣溫為-2.4℃;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為26.625℃。晝夜溫差9—12℃。
降水
魏縣年均降水量為588.5毫米(5億立方米),歷年降雨量變化較大,多雨年份與偏枯年份的降雨量往往相差數倍。最多年份1963年,為1084.1毫米,降雨量最少的是1965年,為231.8毫米。一年中降水量也極不平均,夏季降水多而集中,7月份最多,占年降水量的66.4%;秋季次之,占17%,春季占13%,冬季占3.6%。
魏縣歷年平均降水日數為72天,其中降雪日數年均10天,降水日數多達77天,最少年為54天;其中降雪日數最多年為19天,最少年份為3天。
風
魏縣境受季風氣候影響,春季夏季多南風;秋季、冬季多北風。瞬間風速大於17米/秒者為大風。年平均大風日數為14天,一年中春季大風日數最多,年平均大風為7.5天,夏季大風3.5天。冬季大風1.7天,秋季大風1.3天。
霜
魏縣年平均無霜期為208天,平均初霜日期在10月18日,最早是9月30日,平均終霜日期在4月5日,最晚4月21日。無霜期長,光照時間多,熱量充足,形成春旱夏澇,秋睛冬寒的氣候特點,有利於棉、麥及晚播作物生長。
日照
魏縣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602.2小時,日照率為59%,平均日照數為7.1小時,春季日照最多,平均738.4小時,占年總時數的28.4%,其中最多的5月份平均281.9小時,占年總時數的10.8%;冬季最少,平均514.9小時,占年總時數的19.8%,其中12月份最少, 平均169.2小時,占年總時數的6.5%;夏秋介於冬春之間,分別為728.9小時和620.0小時。
水文
漳河
漳河為季節性河流,自涉縣合漳村至館陶縣徐萬倉,河長189公里。漳河於魏縣西南入境,從縣中部向東橫貫全境,魏境段河長32.3公里,共流經11個鄉鎮。自南上村西西北縣界至東王村段,河長19.7公,中泓20.8公里,河床為沙土,槽深2.5至5米,槽寬150至500米,平均縱玻1/185米,河槽行洪能力700立方米每秒至1000立方米每秒,是河道的演變過渡段,河槽比較穩定。東王村以下,河床為粘土,槽深4.5米至5.7米,槽寬除個別段不足100米外,一般為100米至200米,平均縱坡1/3460,是穩定的地下深水河槽,平灘流量東王村為700立方米每秒,向下逐漸遞減。
衛河
衛河魏縣段是魏縣與河南省清豐、南樂兩縣的界河,為梨鄉水城水源之一。自北善村南起,沿軍寨村南、北留固村南、第六店村南、南英封村東、禮教村東、南辛莊村東南、高堤村南,蜿蜓於魏縣邊界,長15.9公里。在高堤村南出境後,進人南樂縣的元村鎮北。
衛河的特點是:上游各山水支流源短流急,暴雨集流迅速,幹流河槽縱坡平緩,河身蜿蜒曲折,主河槽窄深,泄流不暢,洪誘災害頻緊。由於河長坡緩,加以中上游多處坡注緩洪,平原集水面積較大等因素,洪水特性表現為峰型較平緩,持續時間長。
土壤
在漳河沖積土壤母質上,土壤發育,從故道緩崗—平坡地—河漫灘—河連地順序排列,沉積物按「緊沙、慢淤,不緊不慢兩合土」的沉積規律,隨緩流方向,由粗到細,大體呈帶狀分布。由於漳河的多次泛濫改道,使沉積物相互覆蓋,垂直方向的沉積物粗細相間,層次分明、土壤質地呈有規律的變化。
魏縣土壤按性態分為沙土、沙壤地、輕壤地、中壤地、重壤地(粘土)5種類型。土壤質地受河流沖積物的影響,在距地表面1米作物生長的土體內層排列較複雜,大體可分為5類土體構造類型,即鬆散型、漏沙型、緊實型、蒙金型、均質型5類。全縣沙壤、輕壤、中壤質土共6.17萬公頃,占全縣土壤面積的85.6%,通透性和保水保肥性能良好。粘土(重壤)地1.04萬公頃,占土壤面積的14.4%,耕性差,易旱易澇,排水較困難。
自然災害
乾旱、洪澇
水旱災害主要是降水變率大,季節分布不均,暴雨集中和雨季開始或結束的遲早而形成的。
風
乾熱風是小麥灌漿到乳熟階段的主要災害,魏縣連年有不同程度的乾熱風出現。風力≥17米每秒的大風,魏縣多年平均14天,最多年份達53天。
冰雹
冰雹主要發生於夏季,魏縣出現降雹的時間以3月—7月為主,以麥收前後出現的機率較多,危害很大,造成莊稼絕收。
生物災害
生物災害以蝗災為主,還有小麥蚜蟲,玉米瞑、棉鈴蟲等對農作物危害甚眾。
地震
地震災害每20年—30年就會有一次。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地上水
魏縣多年平均年降水深588.5毫米,合降水量5億萬立方米。平水年(保證率50%)年降水565.3毫米,合降水量4.8億立方米;偏枯年(保證率75%)年降水459.3毫米,合降水量3.9億立方米。年平均年降水日數61.8天,其中平均日降水5—10毫米的9.7天,11—25毫米的9.3天,大於25毫米的5.6天,日雨量不足5毫米的無效降水日37.2天,占平均降水日的60%。比較適宜的雨日較少,「風調雨順」的降水過程更少。
魏縣年降水的四季分布極不均勻,多年平均春季占13%,夏季占66.4%,秋季占17%,冬季占3.6%。而夏季降雨又大多集中在7月下旬、8月上旬,俗稱「七下八上」的20天內。
地上水除大氣降水外,有漳河、衛河兩條河流,民有渠和東風渠引水及上游瀝水,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19億立方米。
地下水
魏縣東代固村以北漳河故道地下水主要賦存於第四紀多層結構的鬆散岩層中,底板埋深70米—560米,以大氣降水、地表水入滲和山前河谷潛流補給。在埋深70米一20米近代河流沖積層中,儲存大量鹹水,鹹水體自西向東由薄變厚發展,鹹水分布面積為705.9萬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83%。在埋深270米—350米的鹹水區層成井率較高。埋深400米以下是冰積、湖積冰水沉積物,在這一含水組地層成井率極低。
地下水多年平均年補給量1.11億立方米,平水年(保證率50%)9456萬立方米,偏枯年(保證率75%)6085萬立方米。由於歷年大量開採,境內地下水水位下降2.15米,年平均下降0.43米。特別是魏城鎮以北至棘針寨鄉一帶,1984年,枯水期深井靜水位下降3.2米,成為深井下降漏斗區。
地下水主要補給源是大氣降水。多年平均入滲8518萬立方米,平水年7216萬立方米,偏枯年4085萬立方米,占年補給量的76%一77%。其次是灌概回歸,多年平均年回歸1450萬立方米,平水年1370萬立方米,偏枯年1070萬立方米,占年補給量的13%一17.5%。河渠滲漏,多年平均年滲漏1160萬立方米,平水年870萬立方米,偏枯年330萬立方來。
根據水均衡法計算,地下水的可開採資源,多年平均可開採的地下水資源為9308萬立方米,平水年為7928萬立方米,偏枯年為5162萬立方米。
境內地下水水質分為:重碳酸.氯化物一鈉鎂型水;重碳酸.硫酸—鈉鎂型水;硫酸.氯化物—鈉鎂型水;重碳酸.硫酸.氯化物一鈉鈣鎂型水4個類型。水質礦化度在0.5—1.5克/升之間,利於農田灌溉和人畜用水。
客水
客水來源有三:漳、衛河徑流;民有渠灌區引水;上游入境瀝水。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9億立方米。
漳、衛河徑流:衛河水源比較可靠,多年平均入境年徑流量16.67億立方米;平水年(保證率50%)14.37億立方米;偏枯年(保證率75%)為8.17億立方米。漳河,50年代水流不斷,60年代、70年代時有時斷。據蔡小莊水文站1966年至1977年12年資料,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9790萬立方米。自1966年至1993年的27年中,僅17年汛期有少量棄水,其他年份汛期干河。
民有灌區引水:民有灌區自岳城水庫引水,經磁縣、臨漳、成安入縣境。1965年至1979年,累計引入境內水量4.35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引水量2899.21萬立方米。 上游入境瀝水:承泄上游瀝水的5條排瀝渠道,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362.11萬立方米。
植物資源
樹木類:泡桐、榆樹、椿樹、柳樹、國槐、刺槐、楊樹、桑樹、杏樹、棗樹、梨樹、蘋果樹、桃樹、葡萄、枸杞。
藥材類:菜菔子、板蘭根、甘草、澤漆、透骨草、木賊、車前、馬齒莧、白頭翁、王不留行、地黃、知母、天門冬、白芷、當歸、蛇床、防風、蕪萎、遠志、黃芪、草決明、皂角、忍冬、金銀花、曼陀羅、澤瀉、牛膝、薄荷、夏枯草、荊芥、側柏、牽牛、蘊絲子、菊花、艾、薄公英、蒼耳、地丁、瓜萎、瓦松、爬山虎、地膚、丹參、益母草、荊三菱、茵陳、烏鼓莓(絞股蘭)、桑白皮、燈心草。
野生草本植物:茅草、抓地糠、星星草、陰地厥、節節草、狗尾草、馬唐草、豬毛菜、灰灰菜、地膚、苦苣菜、葵藜、大薊、小薊、茵陳蒿、臭蒿、米蒿、大青、水碑草、野薄荷、旱蓮草、水紅花、馬兜鈴、車前草、地錦、扁蓄、酸模、貓眼棵、天葵、三棱草、瓦棱草、紫花地丁、野苜蓿、菟絲子、遠志、野葡萄、蘆草、尖草、寬葉蕁麻、浮萍、醉漿草、艾蒿、野扁豆、牛蒡子、大花苗、老鴉爪、牛草、羊腳糠等。
動物資源
獸類主要有:貉、獺、草兔(俗稱野兔)、黃融(俗稱黃鼠狼)、狐、狸、獾、鼢鼠(俗稱地藏)、田鼠、刺蝟、蝙蝠(俗稱檐苗胡);鳥類主要有:麻雀、喜鵲、貓頭鷹(俗名禿鳩,又名咕咕喵)、斑鳩(俗稱春咕咕)、畫眉、百靈、黃鸝、白玉、辭鶉、蒼鷹、啄木鳥、烏鴉、藍點頦、黃雀、燕子、大雁(俗稱過境候鳥)、杜鵑(俗稱光棍打鋤)、大杜鵑(俗稱布穀)等;兩棲類主要有青蛙、蟾蜍(俗稱癲哈蟆);爬行類主要有蛇、壁虎(俗稱蝎虎子)、蜥蠍(俗名地出僂);多足類主要有蜈蚣、蛐蜓;魚類主要有鯉魚、鯽魚、草魚、鏈魚、泥鰍、黃鱔、綿魚;節肢類有昆蟲綱、甲殼綱、多足綱、蛛形綱、蝗蟲、蜈蚣等;昆蟲類:益蟲:蜜蜂、馬蜂、瓢蟲(俗稱花大姐)、螳螂(俗稱刀郎子)、蜻蜓(俗稱水飛丁)、赤眼蜂、螞蟻、蜘蛛、蠍牛、蠍等;害蟲:蝗蟲(俗稱螞蚱)、蟈蟈(俗稱軸子)、蚱蜢(土狗子)、天牛、蚜蟲(俗稱雨旱)、蠅、蚊、臭蟲、虱子、跳蛋、蟬(俗稱知了)、牛蛀、鑽心蟲(螟蟲)、棉鈴蟲、粘蟲、地老虎、菜青蟲、草粉蝶、蜥蠟、椿象(臭板蟲)、金龜子(俗稱紡花蟲)、紅蜘蛛、棉蜘蛛、麥蜘蛛、黃蟎等;甲殼類有草蝦、甲魚(老鱉)等;軟體類主要有蝸牛、蚯蚓、田螺、河蚌、水蛭等。
人口
截至2018年,魏縣全縣人口106萬人。
交通運輸
截至2012年,魏縣縣城已形成邯大(邯鄲—大名)、安聊(安陽—聊城)、定魏(定州—魏縣)、魏峰(魏縣—峰峰)4條省級公路,叢峰(大名叢善樓—峰峰公路魏縣段)、大牙(邢台大馬村—魏縣牙里)2條縣級公路和13條鄉級公路,全縣公路里程已達1181.02千米。同時,邯大(邯鄲—大名)高速、大廣(大慶—廣州)高速連接線的修建。
截至2018年,魏縣距最近的出海口黃驊港僅320公里,周邊有京港澳、南林、大廣、青蘭、邯大5條高速,縣內有邯大、魏峰、從峰、安聊、大牙5條省道,國道G230(通化—武漢)貫穿南北。從縣城乘車出發,5分鐘可上邯大高速,8分鐘可上大廣高速,20分鐘可上青蘭高速,40分鐘可上京港澳高速或到達邯鄲高鐵站、邯鄲飛機場。
歷史文化
歷史大事
新築之戰:戰場在舊魏縣南20里,周定王九年(前589年),衛穆公命孫良夫等四將伐齊,在新築(古城,在今舊魏縣南20里處)與齊軍相遇,衛軍大敗,大夫仲孫於奚(魏縣人)引軍相救,殺退齊軍。衛穆公今其功高,決定賞以城池,仲孫於溪堅持不受,請求禮樂、馬纓以朝。孔子聽此事,嘆曰:「惜也,不如多餐之邑。」
破釜沉舟:在今境洹水南岸一帶為破釜之地。據《縣誌》記載,前207年,項羽破釜北上,敗秦大將章邯於巨鹿,消滅了秦軍部隊,創下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大戰白龍潭:戰場在泊村西,舊魏縣城北,寺上村南,多種《魏縣誌》有載。唐乾寧三年(896年)4月,李克用發兵進攻洹水羅弘信。殺梁軍萬餘人。10月,與梁軍戰於白龍潭,梁兵大敗,朱全忠復派葛從周救援,自率大軍屯於洹水路(今舊魏縣),李克用方退兵。
御駕親征:宋咸平二年(999年),遼主耶律隆緒大舉南犯。宋真宗御駕親征,行至大徐村(今回隆鎮),遼兵已大掠而去,宋真宗從此返回,村名遂改為回龍,後演變為回隆。
紅槍會戰奉軍: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紅槍會以為老師報仇,反苛捐雜稅為口號,集合大名、肥鄉、廣平、成安、臨漳等縣會徒包圍魏縣城,與奉軍大戰於東關。奉軍軍長張心源率部馳援,被紅槍會殺死在東關外,奉軍騎兵團被殲。6月21日,奉軍進行報復,在德政村槍殺了120多名紅槍會員和群眾及省參議員史老明等。
五·二六反「掃蕩」: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5月26日,日軍糾集邯鄲、安陽、大名等21個縣的近萬名日偽軍,對八路軍冀南根據地中心魏縣、漳河縣發動了鐵壁合圍大「掃蕩」,企圖消滅八路軍根據地抗日主力部隊和黨政機關。八路軍反「掃蕩」部隊主力是八路軍一二九師七旅二十團,冀南軍分區司令部,分區基本團,路南支隊,魏縣、漳河縣大隊等,總兵力4000餘人。這次反「掃蕩」中,共斃、傷日偽軍近千人,八路軍十幾名團職領導幹部和數百名抗日戰士壯烈犧牲。
地方文化
魏縣龍文化有說龍、唱龍、寫龍、畫龍、舞龍等形式,流傳着上古時期玉皇大帝之子天龍(蛟龍),奉旨下凡魏縣泊村,當長工,澆菜園,種高粱,賜神果(鴨梨),除鱉精,抓妖怪,懲邪惡,降甘霖,為百姓醫治百病的故事。魏縣有祈雨文化,漢武帝時期,魏縣令趙夔自炎祈雨,唐太宗時期,縣令崔鈺縱身急流堵決口等。
名勝古蹟
古驛道
前7000年前魏域已有了人行路。大禹治水,陸行乘車,由回隆入魏域,形成了境內貫穿南北的車馬大道。商朝七遷其都,河亶甲時遷於相(今內黃縣),境內形成了殷都至曲周太平倉、沙丘行宮之間的官路,這條古道南起殷都(今內黃縣),自宋村入魏境,經今泊口、馬頭、雙井、德政、羅莊等16個村出境,長約70里,俗名「殷路」。早在商代中國即有郵驛制度,每隔30里,按規模大小設「郵、亭、驛、傳」四等驛站,魏縣設有蔣村、雙井、西寺堡、棘針寨鄉前屯村、方里集、北皋、羅莊、集村等10個驛站,為「晉齊燕趙吳楚通衢」。
古城遺址
魏縣境內古縣城有4處,即於村、舊縣廟、洹水、五姓店古城。
於村古城。史稱漢城,於968年建制。位於今魏城鎮東北13千米處,是西漢至唐代的縣治,建於西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古城牆規模宏大,周長近萬米,以沙石焦土砌築,曾是西漢都尉府駐地。地下5米深處存斷續城牆基。
舊縣廟古城。於329年建制,史稱唐城。位於魏縣縣城東北14千米處,唐天寶三年(744年)建。規模不詳,有舊縣廟碑一道。
洹水古城。於297年建制,史稱宋城。位於魏城西南15千米舊魏縣村,宋熙寧六年(1073年)建,原為洹水縣治。
五姓店古城。原城址即魏縣縣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古城垣初為夯土牆,周長2600米,高7米、寬8米,護城河深5米,設東西南北四門。弘治四年(1491年)建門樓4座,東為「迎恩」、西為「南賓」、南為「望遠」、北為「拱辰」。城內文物古蹟眾多,有各種廟宇18處、衙門5處、牌坊8處、古橋樑5處、古塔1處。古城存387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毀於水災。
崔維雅墓
崔維雅,字大醇、號默齋,順治三年舉人,歷任濬縣教諭、河南儀封知縣、廣西布政使、大理寺卿。著有《河防芻議》、《明刑輯要》等書。死後葬於今沙圪塔村南500米處,其墓占地12畝,墓前左右兩側排列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豬、華表等石像24件。
觀音寺
觀音寺遺址位於魏縣北皋鎮蒲譚營村南500米處,占地東西寬150米、南北270米。觀音寺遺址於2004年發掘,出土的文物有鐵佛像4尊(1尊完整、3尊缺頭),明代碑刻3通,東廂房遺址及大量屋頂構件及磚瓦。截至2009年,已知但尚未發掘的有觀音寺碑林、西廂房遺址、大殿遺址、山門遺址。據碑文記載,觀音寺曾於明代永樂、弘治、萬曆年間重修。
地方特產
冀南牛介:產於魏縣。其體長大於體高,為役用牛的良好體型,產肉性能亦高,牛皮可製革,用於加工皮鞋、皮箱等。
鴨梨:是魏縣土特產。魏縣鴨梨種植始於三國魏文帝年間,北宋已有面積栽培。
南關餄餎:據考隋代已開始出現在攤點上,是魏縣一道名食。傳說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密曾吃過魏縣恰恪,對此讚不絕口。民國35年(1946),國際救濟總會三人小組來魏縣,縣長白佩珩曾用鉿鉻宴請客人。
岳莊瓦盆:產生於清嘉慶年問。除在魏縣廣銷之外,在大名、成安、廣平、臨漳等縣也有大量銷售。
賢孝門雞毛扇:產生於明末,祖傳手藝。此產品不僅在魏縣縣享有盛名,還遠銷河南、山東、山西、北京、天津、內蒙及東北三省。
草帽辮:用草帽辮精製的草帽、提籃和其它裝飾品,不僅國人,外國人也喜歡。
西照河村大豆醬:祖傳手藝。為城鄉人民蒸包子、熬菜,炒食的主要佐料之一。
回隆鎮燒酒:又叫「隆酒」。據說在清代曾做過宮內御酒。
康疃白蘿蔔:皮薄,肉嫩,味道甜辣,個頭大,素有「銀娃娃」之稱。它既能炒 熟菜,又能醃鹹菜,還是包水餃、蒸大包的好材料。白蘿蔔在秋收之後,能儲存到下年四、五月間,仍鮮嫩不變質。
郭家堂村大蔥:也叫「雞腿蔥」,脖子粗,嫩肥長,是農民的普通調味品,不論炒菜、拌涼菜、包水餃、蒸大包都離不開大蔥。
仕望集油條:炸得透落,鹽、鹼、礬適量,內筋外焦,為當地人看望親朋的常用禮物。
院堡集白面燒餅:圓形,外粘芝麻,刀切花邊,個頭大,層多,油、鹽、花椒 粉佐料齊全,吃着焦、酥、脆。
大白桃:它是製作果脯和糖水罐頭的好原料,遠銷北京,天津和全國各地。
傅夾河手工掛麵:傳統手藝。掛麵的原料是小麥麵粉和一定數量的碎鹽。
魏縣瓜簍:個大皮薄,藥效好,稱為「糖瓜簍」,屬特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