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名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名縣,隸屬於河北省邯鄲市,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位於東經114°58′11″~115°28′28″,北緯36°05′07″~36°30′10″之間。大名縣坐落於華北大平原南端,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大名縣總面積為1053平方公里, 境內氣候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截至2018年,大名縣轄10鄉10鎮,651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地位於大名鎮大名府路28號。截至2018年,總人口94.5萬人。

唐建中三年(782年)改魏州為大名府,1970年後,大名縣歸屬邯鄲市。大廣高速、106國道、215省道縱穿南北,邯大高速、313省道橫貫東西。境內現有宋、明兩代古城,存有五禮記碑、天主大教堂興化寺、馬陵道等180餘處歷史古蹟,京杭大運河永濟渠流經大名。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1]

2018年,大名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28.9億元,比2017年增長8.0%。全部財政收入完成7.88億元,可比增長20.92%,稅收占比86.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46億元,可比增長13.02%,稅收占比7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三次產業結構由2017年的22.2:39.5:38.3調整為2018年的16.9:39.6:43.5。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大名縣轄10個鎮、10個鄉:大名鎮、楊橋鎮、萬堤鎮、龍王廟鎮、束館鎮、金灘鎮、沙圪塔鎮、王村鄉、鋪上鄉、黃金堤鄉、大街鄉、舊治鄉、西未莊鄉、孫甘店鄉、西付集鄉、埝頭鄉、北峰鄉、張集鄉、紅廟鄉、營鎮回族鄉。

大名縣政府駐大名鎮大名府路28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名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介于于東經114°58′11″~115°28′28″,北緯36°05′07″~36°30′10″之間。東與山東省冠縣、莘縣毗鄰,南與河南省南樂縣相連,西與魏縣交界,西北與廣平縣為鄰,北與館陶縣接壤。東西長45.45公里,南北寬37.58公里。縣政府駐地大名鎮北距省會石家莊247公里,西北距邯鄲市73公里,西南距河南省安陽市92公里,南距河南省濮陽市75公里,東距山東省聊城市92公里,東北距山東省臨清市101公里。大名縣總面積為1053平方公里。

地質

大名縣屬華北地台斷坳帶的一部分,處在內黃隆起與臨清坳陷交界處,具有第四系繼承老構造的斷坳特點,故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這裡原是一個海灣,由於漳河、黃河的高速沖積沉澱而於新第三系的中新世形成陸地。此後,隨着漳河、黃河的頻繁改道和沖涮,沉積層越來越厚。

據北京農業大學1988年出版的《黃淮海平原農業圖集》中「黃淮海平原沉積層厚度圖」測算,大名縣的垂直沉積厚度為5600米,以下為岩石層。埋深400~600米,是沖積湖積~冰水沉積物。岩性特徵為紅色、紫色、紫灰色或灰綠色粘土及砂粘土夾沙層,粘土細膩,有灰白條紋和斑點。埋深360~420米,為沖積洪積沉積物。岩性特徵上段為銹黃、紅色、棕褐色粘性土夾灰黃色砂層,土層內見長石及鈣質小白點,具有黃土狀碎塊結構;下段為棕紅、棕褐色粘性土夾砂層。埋深120~260米,為沖積洪積沉積物,岩性特徵為灰黃、棕黃色或棕褐色砂粘土及粘砂土夾砂層粘性土,具黃土狀結構。埋深10~70米,為沖積洪積、沖積湖積的沉積物,岩性特徵以灰黃、褐黃色砂粘土及砂粘土夾砂層為主,另有黑色淤泥質粘性土夾粉細砂層,結構疏鬆。

地形地貌

大名縣坐落於華北大平原南端,屬掩埋古河道的壤質土沖積平原。海拔最高點是王村鄉田固村為49.29米,最低點是漳、衛河匯流處南側39.8米,高差9.49米;坡降比約為1:4000。以衛河為界,衛西為漳河沖積扇的邊緣,土質粘重。衛東是由黃河沖積物形成的,土質以沙為主。大名縣因系河流沖積平原,所以大平小不平,微地貌複雜。但平原是構成大名地貌的主體,占總面積的90%以上。

土壤

大名縣的土壤共分2個土類(褐土、潮土),5個亞類(褐土性土、潮褐土、潮土、褐土化潮土、鹽化潮土)。

褐土性土亞類本亞類只有1個土屬1個土種,即沙質褐土性土。面積35767.7畝,占農業、林業、難利用土地的2.78%,潮褐土亞類本亞類有壤質潮褐土和粘質潮褐土兩個土屬12個土種。海拔在45.5米以上,面積79791.3畝,占農業、林業、難利用土地的6.2%,潮土亞類本亞類有沙質潮土、壤質潮土和粘質潮土3個土屬,共1034491.46畝,占農業、林業、難利用土地的80.32%,其中沙質潮土76955.1畝。

褐土化潮土亞類在大名縣為1個土屬即壤質褐土化潮土。它有6個土種共68639畝,占農業、林業、難利用土地的5.3%。

鹽化潮土亞類大名縣鹽化潮土共分兩個土屬(氯化物硫酸鹽鹽化潮土、硫酸鹽氯化物鹽化潮土),9個土種。共有69256畝,占農業、林業、難利用土地的5.4%。

大名縣的土壤養分狀況是:少氮、缺磷、中鉀、有機質缺乏。從對微量元素的化驗看,大名縣土壤中鐵、銅含量較高;錳大多數都在三級以上,個別地塊為四級;鋅大都處於4~5級,含量較低。

氣候

氣候類型

大名縣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季節劃分

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季同季,無霜期長,干寒同期。即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宜人,冬季寒冷少雪。

全年的主導風向為南風,其次是北風,出現東風、西風的機會較少。

降水

大名縣歷年平均降水量為504.9毫米。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平均降水量為307.1毫米;冬季12-2月降水稀少,以雪為主,平均為16.1毫米;而春秋兩季的降水量變化較大且不穩定。年降水量在300-800毫米的,占85.2%。降水頻率在83%以上的降水量在700毫米以下,降水頻率在73%以上的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

氣溫

大名縣幾乎每年都有高溫天氣出現,1981年6月14-16日出現38-40℃的高溫,1988年6月12-14日出現了37-39℃的高溫天氣,其中1979年6月13日、1986年7月14日、1997年6月23日更是出現了超過40℃的高溫天氣。

水文

衛河:衛河在大名境內河道長48.5公里,左堤長38.3公里,右堤長31.79公里。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對原河道進行了順直和開挖,行洪能力由原來的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2500立方米每秒,達到50年一遇標準。

漳河:縣境內河道長27公里,左堤長22.65公里、右堤長29.78公里,行洪能力為700立方米每秒。

馬頰河:縣境內河道長25.2公里。1971年對該河進行了治理,使行洪能力達到246立方米每秒。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綜合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大名縣水資源多年平均23.31億立方米。但在地表水中汛期75%的水量及一、二月份的降水不能利用,故大名縣水資源可利用量收為2.2億立方米。

自產水:大名縣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67.8毫米,年均降水總量5.9788億立方米,年均徑流深30.1毫米,徑流總量0.317億立方米,占降水總量的5.3%。

入境水:衛河年均入境流量55.51立方米每秒,年均入境水量17.506億立方米。漳河年均入境流量9.4立方米每秒,年均入境水量2.964億立方米。馬頰河年均入境流量2.66立方米,年均入境水量0.839億立方米。黃河故道年均入境水量0.027億立方米。魏大館渠入境水量0.074億立方米。以上河渠入境總水量為21.41億立方米。

地下水:雨水年均補給1.262億立方米,河渠年均滲漏補給0.099億立方米,灌溉年均回歸補給量0.230億立方米,井澆年均回歸補給量0.013億立方米,總補給量為1.604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截至2018年,大名縣土地總面積1580828.1畝。其中耕地1146296.1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2.5%;園地63986.7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05%;林地87745.5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55%;其它農用地55105.1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49%;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83435.6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1.61%;交通用地8687.4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55%;水利設施用地7740.7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49%。未利用土地14282.3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9%。其它土地13548.4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86%。 [1]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林木主栽樹種:泡桐、榆樹、椿樹、柳樹、國槐、刺槐、楊樹、桑樹、杏樹、棗樹、梨樹、蘋果樹、桃樹、葡萄、枸杞。

藥用菌類植物:馬勃;藥用植物類:萊菔子板蘭根甘遂透骨草、木賊、車前馬齒莧、白頭翁、王不留行地黃知母天門冬白芷、當歸、蛇床、防風、芫荽、黃芪、荊芥、側柏、皂角、忍冬、金銀花、枸杞、曼陀羅、澤瀉、牛膝、薄荷、爬山虎、地膚、菊花、艾、蒲公英、蒼耳、地丁丹參、益母草、菌陳等。

花卉:山茶、五色梅、太陽花(死不了)、迎春、茉莉、鳳仙花、芍藥、百日紅、含羞草、風信子、雞冠花、無花果、翠菊、萬壽菊、百日草、四季海棠、洋繡球、美人蕉、木槿、米蘭、荷花、月季、玫瑰、紫茉莉、臘梅等。

雜草:遏蘭草(老婆指甲)、芥、諸葛菜、播娘蒿、馬康草、地溝菜、鴨舌草、鴨腳板(回回蒜)、米瓦罐、狗尾草、紅莖馬唐(抓地秧)、毛馬唐(叉子草)、牛鞭草、自草、酸漿(燈籠草)、馬連、夏至草(燈龍顆)、打碗花、刺兒萊、野西瓜苗(鬼燈籠)、齒果酸模(牛舌頭章)、兔兒酸、灰灰菜等。

動物資源

鳥綱有鸕鶿(魚鷹)、鴻雁、老鷹、雀鷹(鴿)、鶴鶉、斑鳩、大杜鵬(布穀鳥)、紅角鶉(夜貓子)、長耳鸚(貓頭鷹)、燕、啄木鳥、赤裂、烏鴉、喜鵲、柳鶯、麻雀、鷓鴣;哺乳綱有刺蝟、麝鼴(地爬子)、老鼠、黃鼠狼、獾、豹貓、狐狸、地豹、兔、蝙蝠;兩棲綱有癩哈蟆、青蛙;爬行綱有蛇、壁虎、麻晰;毛足綱有蚯蚓;腹足綱有蝸牛、蛞蝓;多足綱有蚰蜒(牆串子);蛛形綱有蠅虎、蠍、拉土蛛;甲殼綱有鼠婦(潮蟲);昆蟲綱有螞蟻;魚綱有鯉魚、鯽魚、團頭魴(武昌魚)、草魚、鏈魚、金魚、泥鰍、羅非魚;爬行綱有金龜、鱉、游蛇;甲殼綱有米蝦、青蝦、水蚤等。

人口

截至2018年,大名縣總人口為94.5萬人。

地方特產[2]

小磨香油

大名府小磨香油始產於明朝嘉靖年間,距今已有400餘年的加工史,形成了獨特的生產工藝。大名府小磨香油初期為冷浸油,是用未炒熟的生芝麻磨製。清光緒四年(1878年),將香油的冷浸改為熱炒製作。

草編

大名縣的草編,以天然、優質的小麥莛稈等天然原料,經過精心選料、拔莛、浸泡、掐辮等十幾道複雜的工序編織而成的。

二毛燒雞

「二毛燒雞」雅稱「珍積成燒雞」,始創於清仁宗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8月8日)直隸大名府城內(今河北省大名縣)。「二毛燒雞」創始人王德興當年開燒雞鋪時並沒有字號,因德興小名叫「二毛」,又因二毛在煮雞的鍋內放有兩個石貓,所以街坊鄉親習稱店鋪為「二毛燒雞鋪」。

清同治年間,德興將雞鋪、技藝秘方傳給兒子王國珍。國珍在繼承父業時,為將「二毛燒雞」推向外地,嫌「二毛」名號不雅,便以自己名中的「珍」字為首,並取「珍品、積研、成名」之意,更名為「珍積成燒雞」,沿襲流傳至今。

芝麻焦燒餅

芝麻焦燒餅為大名縣風味食品之一。芝麻焦燒餅為圓餅形,兩面沾有芝麻,有鹹、甜之分,為了滿足不同口味消費者的需求,開發、研製了豆沙、棗泥等系列加餡產品。其特點是:入口香脆,落口回香,焦而不硬,香而不膩。芝麻焦燒餅的製做原為吊爐烘烤,現多為烤爐烘製,原料為麵粉、芝麻、植物油、花椒和鹽。

羊肉鹵饊

羊肉鹵饊(本地回族念sá),是大名縣回族傳統早餐食品。它是將熬稠的油濃「麥仁」澆上羊肉鹵,泡入饅頭或火燒。每年秋季開賣,入夏停。

著名人物

新朝皇帝王莽、唐代宰相狄仁傑以及歐陽修寇準包拯等在此為官,明代尚書黃立極、閣老成基命、成克鞏,西晉文學家、史學家束皙、近代革命家郭隆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