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繩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沖繩縣是日本47都道府縣的其中一縣,位於日本最南端,中國東方海面。是由南西群島南半端的幾十個小島組成。沖繩群島橫跨一千多公里的海域,從九州一路延伸到台灣。沖繩縣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區域,分別是以沖繩本島為中心的沖繩群島,宮古島周圍的宮古列島,以及石垣島周圍的八重山列島等160多個大小島嶼組成「沖繩群島」,其中47座為有人居住的離島,統稱為沖繩縣。行政轄區由11個市、11個町、19個村所構成[1]。其島嶼總面積為2267平方公里,約為台灣的1∕16,與台灣的距離僅只有111公里,同時也是日本最西端的國土,人口約一百四十萬人左右[2]。使用日文的標準語進行溝通,也保有沖繩自琉球國時代所使用的琉球語,跟日文是不同的語系。沖繩本島的沖繩方言跟離島的石垣島、宮古島又完全不同,就連本島也因南部、那霸、首里、中部、北部等區域不同也有所差異[3]。
沖繩不僅土地遠離日本本土,歷史、文化、風土也與本體迴然不同,其原因是琉球原本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國家。由於抵理位置使然,使它跟隔海的的兩個鄰國中國及日本,不得不經常打交道[4]。
目錄
歷史
琉球歷史大致分為遠古時代、英祖時代、三山時代、琉球王國時代等。三山時代就是所謂的琉球的「三國時代」,即沖繩本島分裂為山北、中山、山南等三股勢力相爭的時代,最終在中山王尚巴志手上合一,琉球王國信史中首個統一王朝「第一尚氏王朝」誕生(1429年)[5]。琉球王國又分有第一尚氏和第二尚氏王朝。
舊名琉球時代
琉球是沖繩的舊名稱,在1429年~1879年之間,長達450年左右的時間,曾是獨立的國家,稱為琉球國或琉球王國。但當時也同為中國的藩屬國,曾向中國的明朝、清朝朝貢,在歷史方面上有很多的交流。據《古春風樓瑣記》記載,琉球國位於福建以東的海上,《隋書》中稱為「流求」,《元史》中寫作「瑠求」[4]。
中國的藩屬國
元朝末年,琉球分裂為:中山、山南、山北三個獨立國家,其中實力最強的是中山國。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琉球三國與日本歷代政權是平等的交往[4]。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派楊載出使琉球三國,冊封了三國君主為國王。三國也都表示向中國明朝稱臣,正式成為中國明朝的藩屬國數年後,中山國滅了其他兩國完成統一,中山國國王被明朝政府冊封為琉球王。明成祖賜國王姓「尚」,史稱「第一尚氏王朝」。琉球人也從此擁有了姓氏。明宣德四年(1429年),中山國王尚巴志統一琉球,定都首里城[6]。明成化五年(1469年),琉球第一尚氏王朝滅亡。御鎖側官內間金丸(又名金圓)被推舉為國王,改名「尚圓」。成化八年(1472年),明朝正式冊封尚圓為王,是為「第二尚氏王朝」。
明朝滅亡後,清朝入關。琉球國王尚賢繼續與清政府保持了藩屬關係,而且歷任琉球新王即位時都要遣使請封。順治帝封琉球國王為琉球國中山王。康熙元年,改封其為琉球國王。此後百餘年,琉球一直向中國清朝稱臣進貢,歷代琉球國王都得到了清朝的冊封。當時中國本土還派了許多技術工人去琉球幫助他們的發展,琉球王也經常選派子弟到中國留學。受福建等地人的影響,琉球國的文字是漢字,上層人士亦用漢文記事書文,而下層百姓則使用一種象形文字。
這種宗主、藩屬關係前後維持了500年。琉球就通過這種關係從中國獲得大量的物資供應,並且發展成為當時鎖國中國的海上對外貿易總代理。琉球的船隻不僅往來那霸與福州之間,還北上日本、朝鮮,又南下安南(越南)、呂宋(菲律賓)、暹羅(泰國)、亞齊、爪哇(印尼)、馬六甲等,遍布整個南洋。
薩摩藩入侵
因為地處東亞海洋的中心位置,在第二尚氏王朝初期,琉球海外貿易相當頻繁,對象包括中國、日本、朝鮮、東南亞國家,甚至歐洲,國力日盛。琉球王國的貿易琉球依靠著頻繁的國際貿易而致富,引來鄰近的日本薩摩藩虎視耽耽。當時日本希望從海上貿易的利潤分一杯羹,德川家康有意透過琉球王國作中介重啟日本與中國的貿易往來。然而,琉球拒絕日本的要求,遂引發德川家康命薩摩藩入侵琉球的事件。1609年,日本軍閥豐臣秀吉率軍侵略朝鮮,派薩摩藩諸侯島津氏向琉球敲詐錢財,遭到琉球國王的拒絕。在德川幕府的許可下,派遣 3000 多人的軍隊入侵琉球。雙方實力懸殊,琉球很快戰敗,尚寧王被迫簽下《掟十五條》,成為薩摩藩支配統治下的「藩中之藩」,迫使琉球每年向其輸送糧食8000石,日本就此認為琉球是向其進貢的「藩屬國」[6]。琉球從此進入中日兩屬時期條約。琉球自此之後,一方面向中國朝貢,一方面又臣屬日本[7]。
清朝晚期,中國被西方殖民列強打開國門,國家屢受戰爭的創傷,越發積貧積弱,再也無力庇護那些藩屬國的安全。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決定要徹底吞併琉球。「太政官令」傳達到琉球,將琉球王國置於日本鹿兒島縣的管轄下,隨即改為政府直轄地。
琉球王國的滅亡
鴉片戰爭和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決定要徹底吞併琉球。同治12年(1873),日本明治天王下詔書將琉球納入日本政府管轄中[8]。1874年,中日簽訂《北京專條》,清政府開始放棄琉球。1876年,日本在琉球設立司法機構,實際上吞併了琉球王國。1879年,日本在琉球群島設沖繩縣,琉球王國正式滅亡[6]。
二次世界大戰
1945年3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軍在菲律賓戰場上連吃敗仗,沖繩、台灣也開始遭到美軍空襲。當時日軍研判美軍會攻打台灣,因此急調琉球守軍移防台灣,反而使得琉球防衛空虛。美軍後來卻認為與其攻打台灣,繼而躍進中國大陸,不如佔領沖繩島作為空軍基地,直搗東京或大阪,故變更計畫搶攻沖繩群島[9],然而日本軍方採用毀滅性的空襲對其進行反擊。1945年4月開戰,代號「冰山行動」的沖繩戰役是二戰太平洋戰區最慘烈的戰役。82天的激戰造成10萬平民喪命,是當時沖繩人口的1/4,另外還有8萬日軍和1萬2000美軍陣亡,許多平民被日軍逼迫集體自殺[10]。美國最終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但其過程卻充滿艱辛[11]。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宣告二次世界大戰戰敗[12]。1947年4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關於前日本委任統治島嶼的協定》,將琉球片面交給美國「託管」。1951年,日本和同盟國簽訂《舊金山和約》,和約的第3條規定,北緯29度以南,即包括釣魚台列嶼在內的琉球群島各島,交由美國「行政管理」,美國在此地區擁有實施行政、立法及司法之權。美國在琉球群島實施行政管理。直至1971 年6月11日,美國出於政治考慮,美日簽訂《歸還沖繩協定》,次年將琉球群島的行政管理權歸還日本,其中包括釣魚台列嶼。[13]
事實上,依據1943年開羅宣言的內容,同盟國應將日本逐出琉球之外,因為宣言中主張針對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同盟國應將日本逐出。若日本被逐出琉球,自當由同盟國視情況予以託管或訴諸民族自決。無論同盟國的決定為何,繼承清朝中國的中華民國理當對琉球前途之決定,保有無可置疑之權利。
波茨坦宣言則進一步規定日本在戰後的領土範圍:第一,以日本本土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的四個大島為限;第二,以中、英、美、法、蘇五同盟國共同決定之其他小島。換言之,琉球能否歸屬日本,當由同盟國共同決定,且日本政府在無條件投降以後,亦於投降文書上載明。
在沖繩戰役後,美國軍方(尤其是麥克阿瑟)已經意識到琉球戰略地位重要性,諸如其在日本推動「西進」與「南向」策略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琉球與台灣距離很近,乃掌握中國大陸進出太平洋必經之孔道,亦即第一島鏈的重要組成。但國務院仍傾向傳統「重歐輕亞」的政策,意圖在琉球問題上放手,以免捲入亞洲紛爭。而且美、蘇對立情勢上升,中國分裂陷入內戰,也使美國無暇顧及東亞秩序的重建。
直到1950年韓戰爆發,促使杜魯門總統轉而與日、韓、台(中華民國)建立同盟關係,並協助該等國家重建,以分攤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任務。這項轉變連帶牽動美國對琉球問題之解決立場,傾向單獨主導解決之,且在兼顧美國戰略利益的前提下,不排除由日本保留對琉球存在「固有權利」之可能性。
因此美國加快與日本和談的腳步,於1951年啟動舊金山和約談判。由於中國代表權的問題使國共兩黨皆未能與會,美蘇立場又大相逕庭。對於琉球的看法,便產生交付託管、支持獨立與歸還日本等不同主張。最後,美國代表杜勒斯提出「准許日本保留對此等島嶼(包含琉球)之『剩餘主權』,同時將此等島嶼(包含琉球)置於聯合國託管制度下,並以美國單獨託管的看法,並獲得共產勢力國家以外多數與會國贊成而定案。隨後美、日簽訂美日安保條約,約定美國駐軍於日本本土與琉球,且琉球置於美國單獨管理之下。
1969年由於美國陷入越戰泥淖,且日本經濟起飛,迫使美國修正其單獨管理琉球的政策。對此,美國採取一放(締結《返還琉球協定》,將琉球主權交給日本)、一收(擴大美、日安保)的策略。對此,中華民國再次聲明異議。不過,琉球於1972年由美國交給日本後改制沖繩縣,從此便維持現狀至今。[9]
地理環境
沖繩本島主要由隆起的珊瑚礁所形成,地勢較平坦,而北部的地形是由火成岩構成,南部多為石灰岩地形,長年以來形成許鐘乳石洞)[14]。
目前沖繩縣最大的島嶼名為沖繩島或沖繩本島,位於琉球群島(沖繩群島)上,全島總面積為1208平方公里,也是沖繩縣人口最多的島嶼,以及沖繩地區的交通樞紐。那霸是這裡的縣府。
沖繩的氣候屬亞熱帶氣候,冬季氣溫也鮮少降至攝氏15度以下。繞著沖繩諸島的海洋有著世界公認最美麗的珊瑚礁群,也有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浮潛和潛水運動也是沖繩觀光的主要吸引力。
沖繩終年溫暖,適宜居住。那霸在最熱的七月平均溫度為28.9度。由於四面環海,較不像日本其他地方的夏季那般動輒飆破35度高溫。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溫為17.0度[1]。
五月起由於進入梅雨季節,降雨量會較多。六月下旬梅雨季結束後,天氣則多炎熱晴朗。從八月至九月,是盛夏時分,連日晴朗最具沖繩風情,但偶會有颱風的接近,這點請留意。大約十月暑氣逐漸緩和,氣溫便非常宜人舒適。接近冬季的十二月前後天氣變冷,但不會下雪。沖繩的冬天風很大,仍要注意保暖禦寒。到了三月左右天氣開始回暖,但有時還會稍涼,最好備有薄外套。
它是日本國內唯一屬於亞熱帶的地區。得天獨厚的溫暖氣候與擁有鮮豔熱帶魚群的珊瑚礁海洋,一同孕育了多彩豐富的生命。另外,沖繩本島北部與西表島等地,森林中棲息著山原秧雞與西表山貓等世界級的珍貴野生動物。西表山貓是貓科豹貓屬的日本特有亞種,與台灣石虎可說是血脈相承的表兄弟。於1967年首次以新品種公開發表,被譽為20世紀生物學最大發現[15]。珍貴的西表山貓目前僅存100多隻,已被列為瀕臨絕滅的物種。
琉球長尾山龜早年曾被認為是長尾山龜的亞種,但是後來發現牠的頭骨與長尾山龜完全不同,因此 自1992年開始正式成為一個新的獨立品種。可是由於人類的過度濫捕,以至於野生的數量逐年在減少,幸好目前已被列為保育類動物之一[16]。
琉球長尾山龜原圖鏈接
與台灣關係
琉球與台灣的關係,在歷史文獻中經常被混為一談,最早出現「流求」一詞的是《隋書‧東夷列傳‧流求國》。基本上從明代以後,琉球島上的中山國接受明朝政府冊封為中山王以後,琉球就專指沖繩[8]。
台灣出現在明代的歷史記載中,也與琉球有很大的關係。明太祖洪武5年(1372),楊戴出使琉球,正式將琉球納入明朝的藩屬國。當明朝官員派使節出洋至琉球時,海上航行困難,經常遇到船難。因此非常需要依靠海面上的航行定位座標,也就是島嶼,做為方向跟里程的指引。台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浮現在官方的航海記載當中。
歷史
琉球歷史大致分為遠古時代、英祖時代、三山時代、琉球王國時代等。三山時代就是所謂的琉球的「三國時代」,即沖繩本島分裂為山北、中山、山南等三股勢力相爭的時代,最終在中山王尚巴志手上合一,琉球王國信史中首個統一王朝「第一尚氏王朝」誕生(1429年)[5]。琉球王國又分有第一尚氏和第二尚氏王朝。
舊名琉球時代
琉球是沖繩的舊名稱,在1429年~1879年之間,長達450年左右的時間,曾是獨立的國家,稱為琉球國或琉球王國。但當時也同為中國的藩屬國,曾向中國的明朝、清朝朝貢,在歷史方面上有很多的交流。據《古春風樓瑣記》記載,琉球國位於福建以東的海上,《隋書》中稱為「流求」,《元史》中寫作「瑠求」[4]。
中國的藩屬國
元朝末年,琉球分裂為:中山、山南、山北三個獨立國家,其中實力最強的是中山國。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琉球三國與日本歷代政權是平等的交往[4]。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派楊載出使琉球三國,冊封了三國君主為國王。三國也都表示向中國明朝稱臣,正式成為中國明朝的藩屬國數年後,中山國滅了其他兩國完成統一,中山國國王被明朝政府冊封為琉球王。明成祖賜國王姓「尚」,史稱「第一尚氏王朝」。琉球人也從此擁有了姓氏。明宣德四年(1429年),中山國王尚巴志統一琉球,定都首里城[6]。明成化五年(1469年),琉球第一尚氏王朝滅亡。御鎖側官內間金丸(又名金圓)被推舉為國王,改名「尚圓」。成化八年(1472年),明朝正式冊封尚圓為王,是為「第二尚氏王朝」。
明朝滅亡後,清朝入關。琉球國王尚賢繼續與清政府保持了藩屬關係,而且歷任琉球新王即位時都要遣使請封。順治帝封琉球國王為琉球國中山王。康熙元年,改封其為琉球國王。此後百餘年,琉球一直向中國清朝稱臣進貢,歷代琉球國王都得到了清朝的冊封。當時中國本土還派了許多技術工人去琉球幫助他們的發展,琉球王也經常選派子弟到中國留學。受福建等地人的影響,琉球國的文字是漢字,上層人士亦用漢文記事書文,而下層百姓則使用一種象形文字。
這種宗主、藩屬關係前後維持了500年。琉球就通過這種關係從中國獲得大量的物資供應,並且發展成為當時鎖國中國的海上對外貿易總代理。琉球的船隻不僅往來那霸與福州之間,還北上日本、朝鮮,又南下安南(越南)、呂宋(菲律賓)、暹羅(泰國)、亞齊、爪哇(印尼)、馬六甲等,遍布整個南洋。
薩摩藩入侵
因為地處東亞海洋的中心位置,在第二尚氏王朝初期,琉球海外貿易相當頻繁,對象包括中國、日本、朝鮮、東南亞國家,甚至歐洲,國力日盛。琉球王國的貿易琉球依靠著頻繁的國際貿易而致富,引來鄰近的日本薩摩藩虎視耽耽。當時日本希望從海上貿易的利潤分一杯羹,德川家康有意透過琉球王國作中介重啟日本與中國的貿易往來。然而,琉球拒絕日本的要求,遂引發德川家康命薩摩藩入侵琉球的事件。1609年,日本軍閥豐臣秀吉率軍侵略朝鮮,派薩摩藩諸侯島津氏向琉球敲詐錢財,遭到琉球國王的拒絕。在德川幕府的許可下,派遣 3000 多人的軍隊入侵琉球。雙方實力懸殊,琉球很快戰敗,尚寧王被迫簽下《掟十五條》,成為薩摩藩支配統治下的「藩中之藩」,迫使琉球每年向其輸送糧食8000石,日本就此認為琉球是向其進貢的「藩屬國」[6]。琉球從此進入中日兩屬時期條約。琉球自此之後,一方面向中國朝貢,一方面又臣屬日本[7]。
清朝晚期,中國被西方殖民列強打開國門,國家屢受戰爭的創傷,越發積貧積弱,再也無力庇護那些藩屬國的安全。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決定要徹底吞併琉球。「太政官令」傳達到琉球,將琉球王國置於日本鹿兒島縣的管轄下,隨即改為政府直轄地。
琉球王國的滅亡
鴉片戰爭和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決定要徹底吞併琉球。同治12年(1873),日本明治天王下詔書將琉球納入日本政府管轄中[8]。1874年,中日簽訂《北京專條》,清政府開始放棄琉球。1876年,日本在琉球設立司法機構,實際上吞併了琉球王國。1879年,日本在琉球群島設沖繩縣,琉球王國正式滅亡[6]。
二次世界大戰
1945年3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軍在菲律賓戰場上連吃敗仗,沖繩、台灣也開始遭到美軍空襲。當時日軍研判美軍會攻打台灣,因此急調琉球守軍移防台灣,反而使得琉球防衛空虛。美軍後來卻認為與其攻打台灣,繼而躍進中國大陸,不如佔領沖繩島作為空軍基地,直搗東京或大阪,故變更計畫搶攻沖繩群島[9],然而日本軍方採用毀滅性的空襲對其進行反擊。1945年4月開戰,代號「冰山行動」的沖繩戰役是二戰太平洋戰區最慘烈的戰役。82天的激戰造成10萬平民喪命,是當時沖繩人口的1/4,另外還有8萬日軍和1萬2000美軍陣亡,許多平民被日軍逼迫集體自殺[10]。美國最終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但其過程卻充滿艱辛[11]。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宣告二次世界大戰戰敗[17]。1947年4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關於前日本委任統治島嶼的協定》,將琉球片面交給美國「託管」。1951年,日本和同盟國簽訂《舊金山和約》,和約的第3條規定,北緯29度以南,即包括釣魚台列嶼在內的琉球群島各島,交由美國「行政管理」,美國在此地區擁有實施行政、立法及司法之權。美國在琉球群島實施行政管理。直至1971 年6月11日,美國出於政治考慮,美日簽訂《歸還沖繩協定》,次年將琉球群島的行政管理權歸還日本,其中包括釣魚台列嶼。[13]
事實上,依據1943年開羅宣言的內容,同盟國應將日本逐出琉球之外,因為宣言中主張針對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同盟國應將日本逐出。若日本被逐出琉球,自當由同盟國視情況予以託管或訴諸民族自決。無論同盟國的決定為何,繼承清朝中國的中華民國理當對琉球前途之決定,保有無可置疑之權利。
波茨坦宣言則進一步規定日本在戰後的領土範圍:第一,以日本本土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的四個大島為限;第二,以中、英、美、法、蘇五同盟國共同決定之其他小島。換言之,琉球能否歸屬日本,當由同盟國共同決定,且日本政府在無條件投降以後,亦於投降文書上載明。
在沖繩戰役後,美國軍方(尤其是麥克阿瑟)已經意識到琉球戰略地位重要性,諸如其在日本推動「西進」與「南向」策略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琉球與台灣距離很近,乃掌握中國大陸進出太平洋必經之孔道,亦即第一島鏈的重要組成。但國務院仍傾向傳統「重歐輕亞」的政策,意圖在琉球問題上放手,以免捲入亞洲紛爭。而且美、蘇對立情勢上升,中國分裂陷入內戰,也使美國無暇顧及東亞秩序的重建。
直到1950年韓戰爆發,促使杜魯門總統轉而與日、韓、台(中華民國)建立同盟關係,並協助該等國家重建,以分攤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任務。這項轉變連帶牽動美國對琉球問題之解決立場,傾向單獨主導解決之,且在兼顧美國戰略利益的前提下,不排除由日本保留對琉球存在「固有權利」之可能性。
因此美國加快與日本和談的腳步,於1951年啟動舊金山和約談判。由於中國代表權的問題使國共兩黨皆未能與會,美蘇立場又大相逕庭。對於琉球的看法,便產生交付託管、支持獨立與歸還日本等不同主張。最後,美國代表杜勒斯提出「准許日本保留對此等島嶼(包含琉球)之『剩餘主權』,同時將此等島嶼(包含琉球)置於聯合國託管制度下,並以美國單獨託管的看法,並獲得共產勢力國家以外多數與會國贊成而定案。隨後美、日簽訂美日安保條約,約定美國駐軍於日本本土與琉球,且琉球置於美國單獨管理之下。
1969年由於美國陷入越戰泥淖,且日本經濟起飛,迫使美國修正其單獨管理琉球的政策。對此,美國採取一放(締結《返還琉球協定》,將琉球主權交給日本)、一收(擴大美、日安保)的策略。對此,中華民國再次聲明異議。不過,琉球於1972年由美國交給日本後改制沖繩縣,從此便維持現狀至今。[9]
世界遺產
參考來源
- ↑ 1.0 1.1 關於沖繩. VISIT OKINAWA JAPAN. [2019-10-15] (中文).
- ↑ 『沖繩』《整理》關於沖繩,你該知道的基本知識!. tokyo CREATIVE. [2019-10-15] (中文).
- ↑ 羽玲. 琉球、沖繩哪裡不一樣?帶你走入更深層的歷史文化. 沖繩觀光資訊 . 2018-04 [2019-10-14] (中文).
- ↑ 4.0 4.1 4.2 4.3 4.4 這裡是中國古代一個藩屬國的領土,遭日本侵占,如今是日本一個縣. 每日頭條. 218-04-21 [2019-10-17] (中文).
- ↑ 5.0 5.1 高紹沖/A-jeo-ssi之家. 「小島志氣大」:地理條件、歷史背景均與台灣相似的「沖繩縣」,曾是自詡「萬國津梁」的琉球王國. 先下雜誌 換日線. 2018-08-21 [2019-10-17] (中文).
- ↑ 6.0 6.1 6.2 6.3 6.4 6.5 「自古以來的中國領土」——琉球(沖繩). 每日頭條. 2016-05-10 [2019-10-17] (中文).
- ↑ 7.0 7.1 【世界遺產故事】見證琉球王國血淚歷史的首里王城. 故事StoryStudio. 2018-10-26 [2019-10-17] (中文).
- ↑ 8.0 8.1 8.2 子樊. 大琉球 小琉球 沖繩與台灣的歷史淵源. 大紀元. 2011-08-12 [2019-0-17] (中文).
- ↑ 9.0 9.1 9.2 9.3 二次戰後時期. 台灣琉球協會. [2019-10-24] (中文).
- ↑ 10.0 10.1 FOCUS新聞/沖繩戰役!二戰末期最慘一仗 忽忽70年. TVBS. 2015-06-24 [2019-10-21] (中文).
- ↑ 11.0 11.1 二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五場戰役. 美日頭條. 2016-06-28 [2019-10-21] (中文).
- ↑ 台灣琉球協會
- ↑ 13.0 13.1 Louis Lee. 把馬關條約看清楚 根本沒有釣魚台. 民報. 2015-7-27 [2019-10-23] (中文).
- ↑ admin. 沖繩本島/沖繩縣/沖繩. japan-guide日本旅遊與生活指南. 2019-08-28 [2019-10-21] (中文).
- ↑ 沖繩縣廳
- ↑ 琉球長尾山龜
- ↑ 台灣琉球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