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屠呦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9月8日 (日) 14:09 由 Mackerel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屠呦呦 與 青蒿
出生 1930年12月30日
中華民國浙江省鄞縣
國籍 中國(大陸)
母校 中國北京大學
知名於 醫學
藥物化學
獎項 世界文化理事會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 (1987)
第三屆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氏中藥發展獎 (2009)
葛蘭素史克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2011)
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 (2011)
中國中醫科學院傑出貢獻獎 (2011)
哈佛大學醫學院華倫·阿爾波特獎 (2015)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5)

屠呦呦(英語:Youyou Tu,1930年12月30日),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抗瘧藥青蒿素雙氫青蒿素的發現者[1]。這些抗瘧藥為20世紀熱帶醫學帶來顯著的突破,改善了熱帶發展中國家的人的健康,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為他們帶來極大的福音。

  •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之前的經歷
  • 到底是誰首先研發了青蒿素?
  • 屠呦呦的學術成就
  • 三無的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 -- 這是第一次徹底的「中國製造」!
  • 為何被質疑(獨)得大奬?真相又是如何?
  • 屠呦呦為什麼當不上院士?
  • 2018年,屠呦呦團隊又有突破性的進展
  • 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有她的名字
  • 她,屠呦呦,創下了許多傳奇!

發現青蒿素之前的經歷

早年生活

1930年底,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寧波祖籍江蘇無錫。她是家裡5個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她的名字是其父親取的,其名出自「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意思是「鹿鳴之聲」。誰也沒預料到詩句中的那株野草會為這個女孩創造不平凡的一生。[2]

讀書時的屠呦呦「長得還蠻清秀,戴眼鏡,梳麻花辮」;讀中學時,她的成績只在中上等,並不拔尖,但她有個特點,就是只要她喜歡的事情,就會努力去做。[3]

1951年,屠呦呦進入北京醫學院藥學系讀書。在那個年代,女孩能夠接受大學教育是很不簡單,也是很幸運的。[2]

為人師表

屠呦呦究竟算是西醫還是中醫呢?每次有人這麼問她,她總是微微一笑,不作回答。屠呦呦唯一的博士生王滿元說:「中醫西醫之爭,屠老師並不關心。屠老師一輩子做科研的奔頭兒,就是利用科學技術探索中藥更好的療效,她對我的培養也是堅持這個信念。」「屠老師是一個特別執着、堅定、事業心特別重的人,心無旁騖。」

王滿元一入學就收到老師的「兩份禮物」 —— 屠呦呦已畢業的兩位碩士研究生的碩士論文。這兩份論文承襲了屠呦呦做青蒿素研究的方法。[4]

愛情、結婚

屠呦呦與其先生李廷釗是同鄉,兩人也是效實中學時的同學。1951 年,李廷釗赴北京外國語學校學習外語,屠呦呦卻進入北京醫學院藥學系讀書。

1955年,屠呦呦從北京大學藥學系畢業,被分配到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工作。李廷釗被分配到位於黑龍江齊齊哈爾的北滿鋼廠工作,後又在馬鞍山鋼鐵廠、北京鋼鐵學院和冶金部等單位工作,曾留學蘇聯,也曾獲評教授級高級工程師[5]

李廷釗在馬鞍山工作時,常常從馬鞍山去北京看望他自己的親姐姐,也常會遇到老同學屠呦呦。李的姐姐看出他們之間互有意思,就主動當起了紅娘。一來二往,兩顆年輕的心,就漸漸走在一起了。

1963年,他們在北京重逢,兩年後,兩人正式走進了婚姻殿堂。有朋友戲稱,屠呦呦與李廷釗的結合,是傳統(中藥)與現代(鋼鐵)的融合。

不過,屠呦呦的一位熟䛊說:「婚後,屠呦呦不擅長做家務,家中大小事務基本上都是她先生全包;屠呦呦與一般女孩子不一樣,她是個心胸開闊的人,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了。」[4]

家庭、兒女情感

雖然屠呦呦和其丈夫在家中的角色有所不同,但婚後兩口子共同的主題,實際上只有兩個字 ——奉獻。屠呦呦只要有任務,孩子一扔,就走了。

1972年,她被派去海南島時,丈夫李廷釗因為在蘇聯學過冶金的背景,已下放到五七幹校,為了不影響工作,他們咬牙把不到4歲的大女兒送到了託兒所全托班,小女兒則一直留在寧波老家,由外公外婆照顧。也正是由於長時間的骨肉分離,以至於大女兒當時接回來的時候都不願叫「爸媽」。

小女兒李軍記得,自己第一次對母親有清晰印象,已是3歲多。李軍在寧波老家待了幾年後,屠呦呦才有機會從繁忙的科研任務中,抽出一點時間去看看朝思暮想的小女兒。

三、四年才能有一次的母女相會,一直持續多年。小女兒李軍也很長時間裡無法理解她母親,為何能為了科研、為了事業,就能捨棄自己的家庭,連孩子也顧不上照顧?這也讓屠呦呦暗暗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甚至多年過後,她仍然有些懊悔:「孩子長大後,甚至一度不想回到北京和我們一起生活。」[4]

到底是誰首先研發了青蒿素?

多年來,美國華盛頓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兩名研究員,Louis Miller和蘇新專博士,一直對「青蒿素發現者」 有著濃厚的興趣,研讀了大量的相關論文,卻只得到「青蒿素最早的論文出現在1979年」,論文上並沒有署名,他們納悶「這麼重大的發現,竟然沒有署名,這實在令人驚訝!」

2005年,Miller博士和蘇新專博士應邀去中國參加一次瘧疾的學術研討會。在研討會上,Miller博士大聲發問:「有人知道是誰發現了青蒿素嗎?」在場的所有人都面面相覷,Miller博士感到很驚訝:「中國有專門的瘧疾研究機構,卻沒人知道是誰發現了克服瘧疾的青蒿素!」

於是,蘇博士開始從網上尋找線索,他發現很多論文都提到了北京一家相同的研究機構,蘇博士於是打電話過去諮詢,對方寄給他一份資料。在這個厚厚的檔案袋裡,和青蒿素發現人有關的原始文件中,一個名字闖入了蘇博士的視線:屠呦呦![6]

Miller博士和蘇博士或許就是將屠呦呦推上拉斯克獎和諾貝爾獎獎台的幕後功臣之二;在此之前,屠呦呦的名字竟然被封藏了近30年。[7]

學術成就

以下就來談談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故事...

為何研發青蒿素?

屠呦呦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她最優秀的研究工作完成於1969年至1972年之間,正值「文革」時期。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接到了一個「中草藥抗瘧」的研發任務,那是一個不小的軍事計劃的一部分,代號523,目的在幫助北越政府「打擊美帝」,希望找到有效的抗瘧新藥,因為在1960年代的東南亞戰場上,瘧原蟲已經對奎寧類藥物產生了抵抗性了,所以需要新葯來制止這地區的瘧原蟲。

當時的屠呦呦也參與了這個項目,那時她38歲,職稱是助理研究員

發現抗瘧新藥之青蒿素提取的關鍵

屠呦呦因為具有中西醫背景,而且勤奮。在那個年代,許多資深科學家已被打為右派;所以,屠呦呦很快被任命為研究組組長,帶領一個小組的成員開始查閱中醫藥典籍,走訪老中醫,尋找抗瘧藥物的線索。

耗時3個月,屠呦呦的研究小組從兩千多個方藥中,最終鎖定兩個樣本,第一個様本是胡椒,雖對瘧原蟲抑制率達84%,但對瘧原蟲抑殺作用並不理想;第二個樣本是青蒿(是菊科植物的中藥物),雖然曾經有過68%的抑菌率,復年年篩結果卻一直不好。

直到有一天,屠呦呦在一本由葛洪編寫的傳統草藥書《肘後備急方》裡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考慮到溫度酶解等因素,這令她茅塞頓開,她發覺到之前使用傳統熱煎法,很可能會破壞青蒿裡的成分,於是她決定用沸點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來提取青蒿,測試的結果非常驚人,瘧疾的病原體瘧原蟲被全部殺滅。所以屠呦呦抓住了問題的關鍵,也就是說溫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關鍵[6]

除了溫度是關鍵之外,屠呦呦在自己的出版專著中(2009年)也提到了當時提取青蒿素的一系列實驗過程:「青蒿成株葉製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揮髮油無效。乙醇冷浸,控制溫度低於60℃,鼠瘧效價提高,溫度過高則無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瘧效價顯著增高且穩定。」她還特別提示:「分離得到的青蒿素單體,雖經加水煮沸半小時,其抗瘧藥效穩定不變。」[8][9]

發表第一次青蒿素提取之成果

1972年3月8日,屠呦呦作為中藥所的代表,在全國 「523辦公室」 主持的南京 「中醫中藥專業組」 會議上報告了青蒿乙醚中性粗提物的鼠瘧猴瘧抑制率達100%的結果,引起了全體與會者的關注[9]

1977年,為了趕在國外發表的前面,表明青蒿素為中國人發明,由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名義在《科學通報》上首次發表了青蒿素的化學結構[10]

1978年,523項目的科研成果通過,文中認定:「青蒿素的研製成功... 是我國科技工作者集體的榮譽,6家發明單位各有各的發明創造...」在這個長達數頁的結論中,隻字未提發現者,只是含糊地說:北京中藥所。在那個特殊時代,不需要個人署名的論文,新的發現迅速會變成了集體的財富[8],所以這篇文章沒有作者署名是可以理解的。備註:雖然文章在1978年通過,但文章可能在1979年才正式發表在期刊上,所以Miller博士和蘇博士找到相關於青蒿素之文章,最早是發表在1979年[6]。當時青蒿素的發現被中共視為機密,直到1979年才見諸於報導。[11]

青蒿素的臨床試驗

屠呦呦的發現公布後不久,屠的研究小組將青蒿素提物取名為「青蒿素Ⅱ」的白色的針狀結晶,後改稱青蒿素。

不過,當研究小組拿小白鼠做實驗時,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結果:一部分小白鼠被治癒,另一些則中毒死亡。鼠和人畢竟不一樣,想要知道青蒿素是否安全有效,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用人體做實驗。屠呦呦堅信,青蒿素是有效的。所以,1972年7月她自願成為青蒿素的試用者 -- 這位青蒿素的發現人,竟然要用自己的生命來檢驗藥物的毒性![6][12]

同年(1972年)8月,屠呦呦也帶隊在海南島觀察乙醚中性提取物的臨床療效。很可惜,中藥所用青蒿素赴海南開展的臨床試用效果很不理想。臨床試服顯示,雖然青蒿素沒有毒性,但在臨床上的表現卻不那麼令人滿意 ——「效果不好,出現了較明顯心臟毒副作用」。所以,1973年下半年到1974年期間,中藥所對青蒿素提取的工作進展一直不順,也沒有進一步的臨床驗證[9]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青蒿素主要產自黃花蒿大頭黃花蒿,屠呦呦研究小組的523項目是從黃花蒿提取青蒿素。[8]

其他相關研究成果

回朔到1941年,上海藥理學張昌紹就曾嘗試利用中藥常山治療中國南部沿海地區流行的瘧疾。1946年和1948年,他分別在《科學》和《自然》上報導中藥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瘧作用。不幸的是,張昌紹於1967年自殺,而另一些原本致力於此的科學工作者正被關牛棚或靠邊站[8]

1972年,參加過南京會議的不少與會人士便開始研究青蒿素,以下舉一些例子。

山東省中醫藥研究所魏振興等人借鑒經驗,應用乙醚及酒精,於1973年11提取出7種結晶,其中第5號結晶因抗瘧有效命名為「黃花蒿素」[9]

1973年4月,雲南省藥物研究所的羅澤淵也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並暫時命名為「苦蒿結晶Ⅲ」,後改稱為「黃蒿素」[9]。後來,由雲南省的藥物研究所用汽油從大頭黃花蒿中提取青蒿素,在廣州中醫藥大學李國橋主持的臨床試驗中展示了極好的抗瘧療效[8]

1976年,上海有機化學所的周維善研究小組測定了青蒿素的化學結構,也發現了青蒿素全新的抗瘧機理[8]

在這之後,在數十個單位,數百餘位研究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青蒿素在很短的時間內開發成為一個與以往抗瘧藥化學結構完全不同的抗瘧新藥。如今,這些有效的抗瘧藥,在全球範圍內救了數百萬瘧疾患者的生命[9]

三無的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

獲得拉斯克獎

屠呦呦在2011年9月獲得該年度的臨床醫學界最高獎項 拉斯克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她是首位問鼎該獎的中國人[9][13]

拉斯克獎通常是頒發於諾貝爾獎之前;所以拉斯克獎獲獎者與諾貝爾獎得主的高重合率而聞名,被譽為是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獲得諾貝爾獎

之後,屠呦呦在2015年10月5日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真的,這是第一次徹底的「中國製造」!

她與威廉·C·坎貝爾大村智共同被授予該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三人發展出針對一些最具毀滅性的寄生蟲疾病具有革命性作用的療法」,屠呦呦獨享其中一半獎金 。[14]

三無的屠呦呦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時,是一位無博士學位、無留學經歷、也無院士頭銜的「三無」學者,她從1000多年前的古中醫書中得到靈感,成功地提取青蒿素,用來治療瘧疾患者,挽救全世界無數人的生命。屠呦呦的故事讓人們感到不可思議,她的故事真是一個現代版的醫學界傳奇。[11]

為何被質疑(獨)得大奬?真相又是如何?

當獲得拉斯克獎時,在中國國內引發的第一個疑問:「為什麼青蒿素沒有拿到國內的科技大獎,反而先拿到了國外的大獎?」[8][15]

對於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更有一些質疑她獲得此殊榮的疑問也都出來了[9]

為何有一些中國人會懷疑瑞典皇家科學院和拉斯克獎的評審委員?以下讓我們來看看他們在質疑什麼。

屠呦呦研究小組的發現:低溫提取實現技術突破,但沒有提升到理論高度

1)在評論中提到:「科學發展首先是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最為寶貴,理論突破意味我們對世界有了全新的更高認識,所以很多科學家更希望自己在理論上獲得更高的成就和認可。」[9]

  • 真相是:在科學界,大部分理論文章的發表不需要複雜的實驗作佐證,所以有許多理論性的文章最後都被實驗証明是錯的。

2)在評論中提到:「物理學理論上的突破多一些,比如獲得過諾貝爾物理的楊振寧和丁肇中。」[9]

3)在評論中提到:「此外技術性諾貝爾獎占諾貝爾獎比例也相當多,如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尼爾斯·傑尼發展了單克隆抗體技術,給人類帶來很多檢測手段甚至治療疾病機會;獲得了諾貝爾化學奬凱利·穆利斯發明PCR技術;以及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桑格合作研發了快速為DNA定序,極大推動了人類對基因蛋白質的認識。」「屠呦呦獲得諾是由於技術出現突破而獲得了一種新藥,其研究也並不是普遍性的技術。當年青蒿素製備出來後對瘧原蟲有很好的殺傷作用,但是具體的原理是什麼,能不能根據這個再涉及更多更好的藥物,當時並沒有完全解決這些問題,沒有提升到理論高度,因此屠呦呦獲得的是技術性諾貝爾獎。」[9]

  • 真相是:「技術性」的成果發現需要藉助儀器和實驗過程一步一步達成的,屠呦呦研究小組的發現是第一個在黃花蒿裡找到具有抗瘧效果的青蒿素,縱使當時他們的臨床試驗不是很令人滿意,卻是率先提出青蒿素提取的關鍵方法,讓後來的人在做實驗時有依據可循的方向進而改善它[8][9]。 所以,瑞典皇家科學院和拉斯克獎的評審委員確實具有充分何理由,頒發獎項給第一個發現青蒿素的屠呦呦。

發現青蒿素的主要貢獻者應為屠呦呦?

有人質疑:「科學界主流的答案是:沒法確定獎項的歸屬。」[8] 「正因為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作戰,是全國數家單位共同努力開發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因此,到底誰是發現青蒿素的主要貢獻者也存在一些爭議。有些人,在提出提取方法及純化後,屠呦呦並沒有發表文章,而且提取的結晶臨床試驗結果也很差。據此,雲南省與山東省兩個小組認為,是他們首先提純出抗瘧有效單體,而他們獲得青蒿素的方法也是獨立想出來的。」[9]

  • 真相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饒毅認為,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對於發現青蒿的抗瘧作用和進一步研究青蒿都很關鍵;此外,具體分離純化青蒿素的鐘裕容,也是屠呦呦研究小組的成員,而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組是在南京會議上得知屠呦呦小組發現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瘧作用以後才進行的。因此,青蒿素的發現主要歸功於屠呦呦[9]

為什麼屠呦呦當不上院士?

是集體的貢獻,非一人的功勞?

在過去很多年裡,許多報導都認為青蒿素的發現的發現是集體的貢獻,而非屠呦呦一人的功勞。例如:
1)2011年《京華時報》的一篇文章敘述: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稱,關於青蒿素研究的爭議已有30年,早期甚至「狀告」至國家科委(現科技部)獎勵辦。其認為:「屠呦呦既不是最先發現青蒿提取物抗瘧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離到抗瘧有效單體的人,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導下取得的,將功勞全歸給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與歷史事實不符」。[21][15]

2)2011年,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寫到:「由於 「523」 項目是一項龐大的合作研究工作,前後有全國各地不同單位的數以百計的人員參與其中,因而青蒿素的發現在過去很多年裏都被強調是集體成果。」[9]

3)2006年,原全國 「523」 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張劍方主持編寫的《遲到的報告》一書裡寫道:「青蒿素的研製成功,是我國科技工作者集體的榮譽,6家發明單位各有各的發明創造... 無論是哪一個單位,以當時的人才、設備、資金、理論知識和技術,哪一家都不可能獨立完成。」[9]

4)2009年,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吳毓林2009年亦在一篇回顧文章中表示:「雖然30年後的今天,我們也聽到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從他們的字裏行間看不到 「523」 項目參加人員的協作奮鬥,但是這改變不了青蒿素是團隊協作成果的事實...」[9]

真相是:國際上有許多獎項是頒給第一個發現者或者是某個實驗的領導者,被世界公認國際最具權威性的諾貝爾奬即是一例,此奬雖然被批評為何得主限制在三人以下[22],其評審委員或許體悟到一些事實:「若沒有第一個發現者,後面追趕上來的人就沒法源可依循;一個實驗團體若沒有領導者,在關鍵時刻就難以決定方向。」另外,陪同屠呦呦領取拉斯克獎項的蘇新專博士也認為:「從青蒿到抗瘧藥,各種各樣人的貢獻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獎並沒有頒給整個組織,這是因為 「作為一個鼓勵科學發現的獎項,拉斯克獎傾向於只授予最初始的發現者」。」[15] 丁肇中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即是很好的例子,他所領導的實驗團隊發現"J"粒子,而他即是此實驗團隊的領導者[17]。而上面也提到了青蒿素的發現要歸功於屠呦呦[9],她是她那個小組的組長,而她的小組是第一個發現青蒿素具有抗瘧性效果的團隊[9]

有人批判,有人讚賞

屠呦呦無法當選院士,或許是因為有反對者,有一些人認為青蒿素研究主要歸功於集體功勞,屠呦呦不能將功勞獨攬[9]

甚至還有人就屠呦呦的個性作批判。例如:香港大學教授金冬雁曾在科學網博客中分析稱,屠呦呦在學術同行中聲譽不高,屢被舉報。又例如,屠呦呦的老同事李連達院士:「屠呦呦除了 「不善交際」,還 「比較直率,講真話,不會拍馬",比如在會議上、個別談話也好,她贊同的意見,馬上肯定;不贊同的話,就直言相諫,不管對方是老朋友還是領導。」[9]

但是也有人(王滿元)稱讚屠呦呦:「幾年前,在中藥所讀碩士時曾見過屠老師,感覺就是一個慈祥的老太太,後來她得了諾貝爾獎,越來越出名,我才知道生活在我身邊的老太太有這麼高的學術成就。所以在報考博士時,我義無反顧地『投奔』了屠老師。」[23]

也有人力挺她

她是平凡人,但很紮實地在的做事!

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2011年曾撰文力挺屠呦呦當選兩院院士。在《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一文中,他這樣寫到:[21]
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對於發現青蒿的抗瘧作用和進一步研究青蒿都很關鍵;
2)具體分離純化青蒿素的鐘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組的成員;
3)其他提取青蒿素的小組是在南京會議上得知屠呦呦小組發現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瘧作用以後才進行的,獲得純化分子也晚於鍾裕容。

更有人為她説公道話

和圈內學者相處不睦,就無法當選院士嗎?

香港大學教授金冬雁在2011年在討論屠呦呦落選的文章里這樣說:「由屠的落選可以看到,中國院士選舉的一個弊端,就是過於注重學術貢獻以外的問題,有時達到吹毛求疵的地步。如何將焦點放在學術成就方面,將之作為壓倒性的評選標準,應是兩院今後的努力方向... 有關青蒿素發現的具體細節,都帶著過去時代深深的烙印,用歷史的觀點與角度來解讀。就現在公布的文字資料看,屠對發現青蒿素有重大貢獻,瑕不掩瑜,還是值得充分肯定的。」[21]

團隊又有突破性進展

2018年,屠呦呦的研究團隊更發現雙氫青蒿素可以有效治療具有高變異性的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簡稱SLE)。根據該團隊前期臨床觀察,青蒿素對盤狀紅斑狼瘡、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有效率分別超90%、80%。[24][25][26]

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

2019年1月初,英國BBC新聞網新版塊「偶像(ICON)」欄目發起「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在1月14日公佈的「科學家篇」名單中,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成功進入候選人名單。和她一起入圍的,還有物理學家居里夫人(Maria Curie)、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以及數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

本次「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分為包括科學家在內的7個版塊,總計入圍28位候選人。值得注意的是,屠呦呦是科學家領域唯一在世的候選人,也是所有28位候選人中唯一的亞洲人。

BBC評論道:「屠呦呦是一位中國藥學家。她為世界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抗瘧藥。在其研究過程中,屠呦呦受古籍啟發,公元400年的東晉就已開始利用青蒿應對瘧疾。在此基礎上,屠呦呦發現並提煉出了青蒿素,並自願以身試藥。如今,全世界約一半人口處於罹患瘧疾的風險之中,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能被低估。」

在「偶像」欄目個人簡介頁面上,BBC形容屠呦呦為「在艱難時刻仍然秉持科學理想、砥礪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其成就跨越東西。」[12]

目前,在「科學家篇」領域的票選結果,雖然由艾倫・圖靈贏得,屠呦呦對人類的貢獻是不 容忽略的。[27]

她,屠呦呦,創下了許多傳奇

  • 是歷史上第三位因瘧疾研究獲獎的人;[28]
  • 是首位亞洲及華人女性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30]
  •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由此成為第一位非兩院院士身份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女性[32]
  • 屠呦呦是一位無博士學位、無留學經歷、也無院士頭銜的「三無」學者卻獲得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藥學家;[11]
  • 最值得一提的是, 她是首位接受本土高等教育且在中國大陸進行研究工作的自然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得主。[11]

視頻

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講述發現青蒿素的艱辛歷程


屠呦呦的諾貝爾獎,是第一次徹底的「中國製造」


屠呦呦偉大之處,是為全人類抗瘧疾事業從0突破到1

參考文獻

  1. 屠呦呦的七項貢獻
  2. 2.0 2.1 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屠呦呦獲諾獎 被稱為三無科學家
  3. 屠呦呦:我的成就源自超強閱讀力與思考力
  4. 4.0 4.1 4.2 屠呦呦一心工作,生活粗線條,家務事丈夫承包
  5. 家人代表屠呦呦致謝:感謝家鄉人民的關心和支持
  6. 6.0 6.1 6.2 6.3 誰是20世紀最傳奇科學家?
  7. 中國首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從中藥古籍找到抗瘧疾療方
  8.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屠呦呦為什麼能成為第一個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人?
  9.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屠呦呦獲諾貝爾醫學背後的4點疑問
  10. 屠呦呦:千金一「諾」的真相
  11. 11.0 11.1 11.2 11.3 三無學者屠呦呦獲諾獎內幕
  12. 12.0 12.1 屠呦呦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與居里夫人、愛因斯坦、圖靈 齊名
  13. 屠呦呦獲2011年拉斯克獎
  14. 諾貝爾醫學獎陸首位得主 屠呦呦獲1/2獎金
  15. 15.0 15.1 15.2 青蒿素製成後,屠呦呦被質疑不夠淡薄名利
  16. 1957年吳健雄沒得諾貝爾物理獎的原因
  17. 17.0 17.1 丁肇中獲頒諾貝爾物理獎40週年專題
  18. 物理史話 -- 丁肇中的故事
  19. 丁肇中:第一次在諾獎頒獎典禮上用中文發表演講
  20. 為什麼霍金拿不到諾貝爾獎?
  21. 21.0 21.1 21.2 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為什麼不是院士?
  22. 諾貝爾獎的規則該改一改了
  23. 屠呦呦團隊科研又有新突破
  24. 振奮!獲諾獎2年後,2018年屠呦呦團隊又有突破性發現
  25. 屠呦呦突破「青蒿素抗藥性」有效治療瘧疾、紅斑狼瘡
  26. 屠呦呦團隊驚喜連連,青蒿素又有新進展
  27.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入圍BBC「20世紀最具標誌性人物」
  28. 阿弗麥克素及青蒿素-對抗寄生蟲疾病的革命性治療法(三)
  29. 青蒿素成就中國首個諾貝爾科學獎
  30. 除了屠呦呦,還有哪些女性得過諾貝爾科學獎?
  31. 新聞人物: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
  32. 屠呦呦為何兩年後獲國家最高科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