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Blackberry讨论 | 贡献2018年11月12日 (一) 11:45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
概要
姓名 李治
庙号 高宗
谥号 天皇大帝(初谥)
天皇大圣皇帝(749年加谥)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754年加谥)
陵墓 乾陵
政权 唐朝
在世 628年7月21日[1]~683年12月27日 (55岁)
在位 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
年号

永徽:650年 - 655年
显庆:656年 - 661年二月
龙朔:661年三月 - 663年
麟德:664年 - 665年
乾封:666年 - 668年二月
总章:668年二月 - 670年二月
咸亨:670年三月 - 674年八月
上元:674年八月 - 676年十一月
仪凤:676年十一月 - 679年六月
调露:679年六月 - 680年八月
永隆:680年八月 - 681年九月
开耀:681年九月 - 682年二月
永淳:682年二月 - 683年十二月

弘道:683年十二月
李治
中国天可汗
在位 649年–683年
前任 唐太宗
继任 唐中宗
中原皇帝
在位 649年–683年
前任 唐太宗
继任 唐中宗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小名雉奴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崩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终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生平

经历

李治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长孙皇后所生同母兄弟。贞观五年(631年),李治获封为“晋王”,幼时即以仁孝闻名。[2]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被废,李泰也因罪被黜,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治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七月即位,时年22岁。

高宗在位三十四年,弘道元年(683年),高宗逝世,武后令上金素节二王,义阳宣城二公主听赴哀[3]。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

File:Tang China 669AD.jpg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的唐朝疆域

性格与才能

李治相貌剑眉朗目,隆准高鼻,口能吞日,八字须,下须浓密至胸。他生得英俊高大,很有帝王的相貌,而性情慈祥、低调、俭朴,不喜兴土木[4],亦不信方士长生不死之术[5],不喜游猎[6]。李治有知人之明,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德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他自己亲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李世民冷落。

轶事

根据史书记载,高宗长期有头痛与眼睛毛病,到晚年甚至眼睛全盲,因而时常无法下判断。高宗为此曾请御医秦鸣鹤医治。秦鸣鹤主张对脑针灸,武则天坐在幕帘后面大怒,说:“此人可斩首,竟敢以针刺圣上之头!”然而高宗认为针灸对病情有益,故批准御医所请。经御医针灸百会后,高宗即谓眼睛能视物。[7]

评价

传统中国史学家认为唐高宗生性软弱,或令太宗一朝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出现危机。但事实上,高宗亦是一有为之主,不少决策都对国家有利,唐朝在其统治下,国力不减反增。

在国内施政上,高宗致力纠正前任的苛政。例如他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8]他即位的第二年,即永徽二年的九月,下令将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高宗在位前期,有效巩固其父盛世的成果,后世视之为贞观之治的延续,史称“永徽之治”。后世亦常质疑高宗后期,无法阻止武后专权。其实,高宗在朝廷中掌握实权,如在位最后一年仍亲自任免宰相。而武后的逐渐掌权,则或可解释为,高宗在个人健康状况以及唐朝女性地位的双重考虑下的决定,不应单纯归咎于高宗个性懦弱。

军事方面,唐高宗在位年间,不但保住太宗打下的江山,也发动多场重要的对外战争,以开疆扩土。他先后灭西突厥(显庆二年,657年)、灭百济(显庆五年,660年)、灭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使唐朝的疆域达到最大。高宗时代也是良将辈出,除了先朝名将李𪟝,还有东征西讨的苏定方、声震西域的裴行俭、三剑定天山的薛仁贵、老当益壮的刘仁轨,以及王方翼、程务挺、王孝杰、少数民族将领黑齿常之等等,都为高宗的对外战争贡献良多。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唐太宗的昭陵只立了14尊番臣像,而高宗的乾陵却多达61尊番臣像,这些番臣像至今仍在。任用多位边族的国王、贵族子弟、人民担任各级官职,体现了高宗时期唐的国际影响力,亦显示出边族对中国所谓“天朝”的仰慕、归服。


参考文献

  1. 《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二年,“六月庚寅,皇子治生。”贞观二年六月十五庚寅日,用万年历换算为公历则是628年7月21日。
  2. 《旧唐书·本纪第四·高宗上》:初授《孝经》于著作郎萧德言,太宗问曰:“此书中何言为要?”对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大悦曰:“行此,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
  3. 见《通鉴》《旧唐·高宗诸子》
  4. 《旧唐书·高宗本纪》:“有司奏请造排车七百乘,拟行幸载排城;上以为劳民,乃于旧顿置院墙焉。”
  5. (显庆二年)王玄策之破天竺也,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以归,自言有长生之术。太宗(李世民)颇信之,深加礼敬,使合长生药。发使四方求奇药异石,又发使诣婆罗门诸国采药。其言率皆迂诞无实,苟欲以延岁月,药竟不就,乃放还。上(高宗)即位,复诣长安,又遣归。玄策时为道王友,辛亥,奏言:“此婆罗门实能合长年药,自诡必成,今遣归,可惜失之。”玄策退,上谓侍臣曰:“自古安有神仙!秦始皇汉武帝求之,疲弊生民,卒无所成。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李(世)𪟝对曰:“诚如圣言。此婆罗门今兹再来,容发衰白,已改于前,何能长生!陛下遣之,内外皆喜。”娑婆寐竟死于长安。(《通鉴》)
  6. 永徽二年十一月下诏:“自今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通鉴》)
  7. 上苦头重不可忍,侍医秦鸣鹤曰:“刺头微出血,可愈。”天后帷中言曰:“此可斩,欲刺血于人主首耶!”上曰:“吾苦头重,出血未必不佳。”即刺百会,上曰:“吾眼明矣。”(《旧唐书.卷五》)
  8. 《资治通鉴》

参见

李治
唐朝
出生于:628年逝世于:683年
统治者头衔
前任:
唐太宗
李世民
唐朝皇帝
649年-683年
继任:
唐中宗
李显
中国君主
649年-683年